三國時期,他因一時心善放過劉備,從而兵敗如山倒

三國時期天下很亂,個個兒都在爭地盤,當地主,恨不得想要一統天下,而他,就是因為心地仁慈,才獲得了那樣的下場。

三國時期,他因一時心善放過劉備,從而兵敗如山倒

三國時期,曹操、孫權、劉備各佔一方,是為三足鼎立之勢。劉備能夠成為一方霸主,打敗劉璋後拿下益州,方才有了根據地,所以說,益州之戰是劉備成就帝業的分水嶺。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正式與劉璋決裂。本來嘛,劉璋此前聽信幕僚張松的餿主意,大開城門迎接劉備入益州,想借助劉備的兵馬攻打據守漢中的張魯。現如今,養虎為患,劉備反倒把本該對向張魯的矛頭,倒戈瞄準了劉璋。

三國時期,他因一時心善放過劉備,從而兵敗如山倒

劉備劇照

建安十八年(213年),在得知劉備“反水”的訊息,益州從事鄭度給劉璋提出了一條對策:

翻譯過來就是:劉備遠道而來攻打益州,“孤軍深入”乃兵家大忌。他率領的部隊不過一萬來人,而且將士也並非全部歸心與他,加之長途奔襲,定然沒有攜帶輜重,只能靠沿路搶奪老百姓的糧食度日。

三國時期,他因一時心善放過劉備,從而兵敗如山倒

劉璋劇照

因此,我們只要把巴西、梓潼兩地的老百姓全部遷移至內水、涪水以西,放火燒掉倉庫中的糧食和田裡的莊稼,斷了劉備軍隊的糧草。另外,壘高牆、挖深溝,以靜制動。等到劉備率軍前來攻打益州,咱們就不出城應戰,來個死守。那麼,劉備的軍隊由於無法獲得糧食補給,定然熬不過一百天,就得乖乖撤兵。到那時候,我們再派兵追擊,定當能夠活捉劉備。

從戰術方面來看,鄭度的這個建議夠精妙,在古代行軍打仗,糧草是非常重要的物資,也是各方爭奪的重點。

當劉備聽到這個鄭度給劉璋的這個建議後,憂慮萬分,假如劉璋真的這麼幹,那他拿下益州簡直是天方夜譚。這個時候,劉備便向幕僚法正請教,而法正的一句話,完全打消了劉備的疑慮。

三國時期,他因一時心善放過劉備,從而兵敗如山倒

劉備與法正(劇照)

不得不說,法正這個人不愧是劉璋的老部下,對劉璋的性格拿捏的非常精準。劉璋果然沒有采納鄭度的建議,而是向部下說出了: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意思是說,我向來聽說抵禦敵軍而安民,從來沒聽說透過遷移老百姓來躲避敵人的。

就這樣,劉備率軍步步緊逼,最終圍困益州的大本營成都。縱然如此,劉璋方面尚有精兵三萬,而且糧草足以支撐一年,城中百姓也願意同劉璋一同與劉備軍一死戰。然而,這個時候,劉璋卻再一次選擇了他的“仁”,不願意讓城中百姓跟著自己受連累,最終出城投降,城中將士百姓無不落淚。

三國時期,他因一時心善放過劉備,從而兵敗如山倒

成都古城牆

當然,對於劉璋的投降,劉備也沒有做得也還算說得過去,歸還了他的全部財務,將劉璋安置在公安,並且給他佩戴了振威將軍印綬,也算是有了個善終。

在戰爭年代,對他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既然當上了皇帝,就要對自己的子民負責,不要因為自己心地善良而放過他人,該狠則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