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大師貝多芬是怎樣對待耳聾問題的:一度自尋短見

嚴格來講,貝多芬不是德國音樂家,他的音樂源泉來自於維也納。

為了學習作曲,23歲的貝多芬在1792年11月1日離開了家鄉波恩前往維亞納,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這。

此時波恩已被法國佔領,1815年以後,這裡又併入普魯士的版圖,所以後人被稱為貝多芬為德國的音樂家。

音樂大師貝多芬是怎樣對待耳聾問題的:一度自尋短見

維亞納是一個音樂的世界,幾乎到處都是音樂大師,他們為了爭取贊助商、聽眾、與出版商勾心鬥角,互相排斥。初到維也納的貝多芬完全陷入孤立之中,連一位知己朋友也沒有。

不過他的面貌也確實難以獲得人們的好感,身材矮小,膚色深黑,像摩爾人,還長了一臉麻子,上下前齒互動重疊,鼻寬而扁,眼睛深陷卻傲氣十足,頭顱像顆“子彈”,頭髮濃厚且蓬亂豎直,有時在刮臉以前已有半英寸長,這副模樣,連他本人都極度不滿:“天哪!長成我這樣的面孔,那是多麼的不幸啊!”

音樂大師貝多芬是怎樣對待耳聾問題的:一度自尋短見

貝多芬對自己的面孔極其絕望,所以在維也納最初幾年,往往不注重儀表與舉止,不過這並不影響這位極負盛名的音樂家受到教誨。

此時貝多芬初期的老師莫扎特已經離開人世,所以他的老師是音樂之父海頓、作曲大師貝格爾,小提琴家舒本柴、指揮大師薩列裡4位名師。儘管這4位大師幾乎是免費地傳授貝多芬許多技藝,但他們都不把他當做一個好學生,因為狂傲不羈、充滿叛逆的貝多芬不想承襲任何傳統的作曲原則。

在貝多芬25歲時,已經成為一名著名的鋼琴家,他出版的《三首三重奏》更是使他擁有了著名作曲家的身份。

音樂大師貝多芬是怎樣對待耳聾問題的:一度自尋短見

海頓

當時人們認為“他是在莫扎特之後,繼續來慰撫我們的人”。

然而,命運似乎在捉弄他,第二年他便開始患耳疾,聽力逐漸下降。但是他仍然在30歲時完成了《第一交響曲》。

貝多芬32歲時病情加重,在醫生的勸導下來到維也納郊外的一個避暑勝地療養。但在這裡他逐漸失聰,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無疑是最致命的打擊!

他在這裡傷感地寫下了為人熟知的《海靈根斯塔特遺書》,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

雖然貝多芬已寫下了遺書,但他似乎很快便戰勝了死亡之神。他倔強的性格使他寫出了世界上最優美與強烈的音符。

1803年,貝多芬創作了一生中最明朗的作品《第二交響曲》 。這部作品生氣蓬勃、熱情洋溢,柏遼茲曾稱之為“一切都是春天”,洋溢做著的美好回憶與對美好人生的渴望與激情。

音樂大師貝多芬是怎樣對待耳聾問題的:一度自尋短見

接下來的《第三交響曲》更是奏出了生命的強音,據說這是專門獻給拿破崙的曲子,也稱為《英雄交響曲》,但他更像是貝多芬的自傳與獨白——敲響命運的大門!

此後,貝多芬以嶄新的姿態投入音樂創作,以驚人的毅力寫下大量的千古傳世之作。

在這期間,聽力退化、肝病與胃病接憧而至,他的性格也越來越孤僻與暴躁。

雖然此時他完全有實力僱傭幾個傭人,但卻沒有一個傭人願意在他身邊,

甚至給他看病的醫生也不想第二次再見到他。

音樂大師貝多芬是怎樣對待耳聾問題的:一度自尋短見

貝多芬49歲時,兩耳完全失聰,這時他寫下了《第九交響曲》等一批他一生中最偉大、最富於思想性的作品。

1824年5月7日,該曲在維也納進行公演,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全程歡聲雷動,歷久不衰。許多聽眾激動得流出了熱淚,失聰的貝多芬也因這巨大的成功當場暈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