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善行無轍,其道何為?

“善行無轍”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暇謫;善數不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我們來仔細分析這段話:

《道德經》:善行無轍,其道何為?

善於行動的人,不會給自己留下後遺症。他們善於全面分析,時刻謹慎把握時機,做事恰到好處,所以不會留下對自己不利的因素。善行者之所以能這樣行動是基於對道的深刻認識,善用道。

《道德經》:善行無轍,其道何為?

善於言談的人,說話合理合度不留下漏洞。他們善於理解話語的本意,對話語的分析瞭如指掌,所以他們說話無過失能說到關鍵點上。真正會說話的人並不是滔滔不絕的人,因為言多必失,所以說話在於把握本質一語中的。善言者之所以能這樣說話是基於對道的深刻了解,善用道。

《道德經》:善行無轍,其道何為?

善於計算數字的人是不用計量工具的。他們能用心默算變化,還能做到快速而準確。善計者之所以能這樣算數是基於對道的深刻認知,善用道。

《道德經》:善行無轍,其道何為?

善於封閉的人,不使用門閂或門鎖就可以讓別人打不開。這裡的封閉不是自我封閉的意思,而是為了要保護需要該保護的人而不讓壞人進來,處於此目的而用封閉。封閉一出,固若金湯。善閉者之所以能善於封閉是基本對道的深刻體會,善用道。

《道德經》:善行無轍,其道何為?

善於打結的人,不用繩索卻沒有人可以解得開。不用繩索就能將人束縛起來,這是非常高明的做法。這裡可以引申為對事物的掌控能力。善結者之所以能善於掌控事物是基於對道的感知,善用道。

《道德經》:善行無轍,其道何為?

透過對以上五種情形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善用道者無時無刻盡其所能做該做的事。

所以聖人善於做到人盡其才,在他們眼裡沒有可以拋棄的人;善於物盡其能,在他們眼裡沒有廢棄之物。這就是能從黑暗中發現光明的大道之用。

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他可以教善的東西給不善人 以教其行善。不善人也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警惕做像不善人那樣的行為。所以不尊重善人的教導,不注重不善人的借鑑作用,看起來很明智其實很迷糊,這其中的道理是非常高深奧妙的。

文章全篇都在講善於用道,我們也可以看到善用道的精妙。善於道者都是基於對道的深刻感悟,這樣才能用道得心應手、恰到好處。

熟讀《道德經》,仔細體會揣摩,假以時日,終將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