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大賽排位賽最後一個節目,李誕不給分,但給了最大的節目效果

熟悉喜劇大賽的觀眾,一定從第一季和第二季當中發現一個細節——五位會長打分的順序,馬東開頭,李誕最後。所以每次節目組都在剪輯方面對李誕這一趴下足了功夫,換句話說,李誕的分給出之前,節目都會有一定的停頓,以便製造懸念。當然,如果前面有不給分的會長,那麼也就無所謂了,但是如果前面齊刷刷地出現4個100分,那麼李誕的分就至關重要了,畢竟排位賽階段他的分數直接決定這一組的演員能不能直接晉級。而製造懸念的剪輯手段,在這裡就行得通了。

喜劇大賽排位賽最後一個節目,李誕不給分,但給了最大的節目效果

五位會長的排位順序決定了李誕的分數是最後呈現的,畢竟他坐在邊角的位置,和馬東一樣,只不過分別位於兩頭。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李誕也承擔著最後一擊的職責,有時候演員看到4個100分到手,滿懷期待地望著李誕,此時李誕的操作,不僅決定著選手的命運,而且對節目來說,還起到一個烘托氣氛或者突然轉折的作用。甚至說得極端一點,組委會席的節目效果,就看李誕最後一哆嗦了。

而排位賽最後一個作品,李誕就貢獻了一次神操作。正是他的神轉折,為這個賽段的評分環節貢獻了最大的一個節目效果。

喜劇大賽排位賽最後一個節目,李誕不給分,但給了最大的節目效果

整個過程,看過節目的觀眾都知道。當一幫剛畢業的學生拿出自己精心準備的道具時,很多觀眾的內心頓生異樣的預感——第一季的武六七難道又要重現了?說到武六七,很多人內心只有一個字——尬。明明不好笑,但還不好承認,總之,有一種被所謂的高階的東西綁架的感覺。這樣的節目,如果在一個純戲劇的平臺上,也許有一席之地,但在一個喜劇的平臺上,真的有點牽強。

而這次的《男紙漢》,活脫脫又一個武六七式的作品。

喜劇大賽排位賽最後一個節目,李誕不給分,但給了最大的節目效果

其實這個作品放到最後來演,足見節目組對他們的抬高。節目組似乎想用這個風格迥異的作品來收尾,不僅體現節目的多元性,同時也宣傳了這種表演形式,而且,還能顯得節目高階。在這樣心照不宣的語境下,幾位會長同時開啟了尬誇的模式。那英直言,這樣的作品應該參加世界大賽。至於她口中的世界大賽,到底是什麼大賽,估計她自己也是懵的。而於和偉和黃渤不但深受感動,同時還指出了這幾位演員隱藏在暗處的演技。

把氣氛烘托到高潮的,則是這幾位演員的老師。老師一上臺,就向大家介紹起偶戲來。而且他還說,學這門藝術的人,都要練就這樣一身能耐,將沒有生命的東西注魂,使之有生命力。說到這裡,我想很多觀眾都有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喜劇大賽排位賽最後一個節目,李誕不給分,但給了最大的節目效果

氣氛烘托到這裡了,幾位會長還有什麼選擇?100分都拿出來啊。這樣的話,皆大歡喜,演員們高興,老師高興,節目瞬間高大上,這一期節目就在這種滿盤皆贏的氛圍中結束,不香嗎?

但唯獨有一點,這個作品,真的不好笑。

技術含量沒問題,藝術底蘊沒問題,演員的操作,表演,道具的精細程度,都沒問題。但它做不到讓大家開懷大笑,或者會心一笑,這,在喜劇大賽的舞臺上,實在是大問題。

所以,當四位會長都給出100分後,李誕一出手,把想象中的美好氛圍徹底打碎。

他給了0分,也就是不給分。

喜劇大賽排位賽最後一個節目,李誕不給分,但給了最大的節目效果

最有意思的是李誕不給分之後的反應。其實他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自己不給分,會多麼引人注目。所以他拿自己開刀,進行了自責,說自己不是人,沒有心,氣氛都到這裡了,自己居然不給分。

但李誕從頭到尾,都沒有給出不給分的理由。

不給分,需要理由嗎?或者說,在這個節目裡不給分,難道還需要解釋嗎?不好笑唄。

李誕這波神操作,妙就妙在,出人意料,就在大家都以為李誕也會隨大溜,跟著前面的會長自我催眠的時候,他居然玩了一把真實,玩了一把任性。說實話,對於不喜歡這種型別的觀眾來說,李誕的操作,真的有一種大快人心的感覺。

喜劇大賽排位賽最後一個節目,李誕不給分,但給了最大的節目效果

其實仔細想想,李誕的操作並沒有影響什麼。畢竟這個作品的排名,足夠讓他們晉級了,所以並不需要透過五花來實現。在這個前提之下,李誕只不過做了他該做的事,僅此而已。

最後,如果你問,李誕是用什麼來製造這個節目效果的,我想用第二期的作品《少爺和我》中的一句臺詞來回答——

用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