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中有卓越者,能創造新的公理,而AI計算機無法做到

人類已經掌握的所有知識和行為,理論上都是可以用計算機模擬的(包括多次相同提問後不耐煩的反應)。但有一點計算機無法做到:構造全新的學科體系;發明全新的數學體系證明懸而未決的猜想,等等。也就是說,圖靈測試要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

人類中有卓越者,能創造新的公理,而AI計算機無法做到

人類中有卓越者能創造新的公理,而計算機無法做到。如果有一天計算機能真正開始自己“創作”,那就真正擁有了智慧。生物體也不過就是無機鹽與有機分子組成的機器,人類所謂的思維與情緒也不過是生物電流,多巴胺,乙醯膽鹼等一系列訊號載體的作用,人類再複雜的大腦活動都建立在資訊處理的基礎上。

人類中有卓越者,能創造新的公理,而AI計算機無法做到

就如同DNA編碼的基因資訊一般,這個數十億年進化而來的複雜的神經系統也不過是某種編碼程式。研究大腦作用機理就是一個反編譯過程,而研究者卻不知道它用什麼“程式語言”寫的,這是難度所在。只要作用機理存在,就是可程式設計的。西方科學家一直醉心於研究人類的靈魂,已經達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據說人的靈魂重量是幾毫克,也不知道在這個領域有沒有什麼新進展?其實我覺得,人腦科學不進步,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人類中有卓越者,能創造新的公理,而AI計算機無法做到

至於說心理上的應激反應機制,我有一個腦洞大開的想法。結合目前大量的心理研究和激素研究的資料,我們可不可以給機器人編一套外圍程式,讓機器人的決策機制受到心理層面的“感覺”的影響。我覺得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實踐中沒有必要。假如機器有了“感覺”,那機器累了不開心了的時候就會拒絕工作。我們如果把機器人只是定義為一種工具,一個幫助我們拜託繁重單調的工作的物品,那麼我們就不會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