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晝”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宗春啟

6月21日、農曆五月廿三是夏至節氣。此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南“午”位、太陽執行至黃經90度。“至”者,極也,也可理解為“最”:太陽昇起的位置最靠北、日照時間最長、正午時立竿之影最短。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又叫長至。據古人觀測,這一天,“晝,漏刻五十九,夜四十一”(古代以銅漏計時,一晝夜為一百刻)。唐代韋應物有詩曰:“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在古代是重要節日。《呂氏春秋·仲夏紀》中說:“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天子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意思是說:夏至這天,要用雛雞、新黍、櫻桃祭祀祖先。“嘗”是祭祀之名;“羞”,是進獻之意。宋代以後,夏至這天朝廷要給官員放假三天。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夏至祭地,始於周代。祭地之禮,源自上古之自然崇拜。古人認為:冬至,陽氣始生;夏至,陰氣始生。天為陽,所以冬至祀天於南郊;地為陰,所以夏至祭地於北郊。

北京史上第一座祭地之壇建於金代,地點在中都城通玄門外,今北京復興門外會城門東北。

明清兩代,夏至皇帝要到地壇祭地。位於安定門外的地壇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五月。本著“天圓地方”之說,地壇的平面是方形的,所以又名方丘。周圍有水渠,象徵水澤。故地壇又名方澤壇。

夏至日:“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晝”

資料圖 往年地壇公園的夏至日祭祀表演 TAKEFOTO供圖

《明史·世宗本紀》:嘉靖十年五月壬子,“祀地皇於方澤”。這是地壇第一次被使用,清朝因之。

夏至以後天氣漸熱。明人《五雜俎》中有夏至後“九九氣候歌”:“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難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

夏至日,清朝皇宮裡吃水晶肉、水晶雞、水晶肚等。老百姓則講究吃炸醬麵。此時新麥成熟,吃麵有嘗新之意。俗語說:“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