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這些含“不”字的成語,

為什麼那麼容易用錯?

一起來學習!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1、哀而不傷

【解釋】

悲哀而不過分,形容感情或行為有節制,也可形容詩歌、音樂的感情適度。

【出處】

《論語·八佾》: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示例】

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她喜歡打扮,願意有朋友,可是這都不過是一些小小的、哀而不傷的、青春的遊戲。

【誤用】

常被誤用為“假裝悲哀,實際並不傷心”。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2、不足為訓

【解釋】

足,夠得上;訓,典範。形容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或榜樣。

【出處】

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一:

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為訓。

【示例】

清·曾樸《孽海花》第四回:

孝琪的行為雖然不足為訓,然而他的議論思想也有獨到處,這還是定庵的遺傳性。

【誤用】

常被誤用為“不足以成為教訓”。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3、無所不為

【解釋】

沒有不幹的事,指什麼壞事都做。貶義詞,也作“無所不至”。

【出處】

《論語·陽貨》: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何晏集解引漢鄭玄曰:

無所不至者,言其邪媚,無所不為。

【示例】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六回:

見那些童生,也有代筆的,也有傳遞的,大家丟紙團,掠磚頭,擠眉弄眼,無所不為。

【誤用】

常被誤指為“能力強,沒有什麼不能做的”。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4、罪不容誅

【解釋】罪大惡極,處死都不能抵償所犯的罪惡。

【出處】《漢書·遊俠傳序》:

況於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誅矣。

【示例】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

這廝若論著五刑發落,可便罪不容誅。

【誤用】常被誤解為“罪行還沒有達到被殺的程度”。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5、不學無術

【解釋】

沒有學問才能。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霍光傳》:

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

【示例】

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五六回:

都說他的人是個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學無術”四個字的毛病。

【誤用】

常用來說別人“不學習,遊手好閒”,尤其是加上“整天”“整月”,是錯誤的。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6、不以為然

【解釋】

然,正確。不認為是正確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出處】

宋·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

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示例】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聽他說洋人不是,口雖不言,心下卻老大不以為然。

【誤用】

常誤用為“不放在心上”,形容無所謂的態度,實際“不以為意”才是這個意思。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7、不知所云

【解釋】

形容人說話邏輯混亂,表達不清,語無倫次。含貶義。

【出處】

三國·諸葛亮《出師表》: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示例】

魯迅《花邊文學序言》:

而且刪掉的地方,還不許留下空隙,要接起來,使作者自己來負吞吞吐吐,不知所云的責任。

【誤用】

易誤解為“聽者沒有理解”。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8、不勝其煩

【解釋】

勝,禁得起;煩,煩瑣。形容煩瑣得讓人受不了。

【出處】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

於是不勝其煩,人情厭惡。

【示例】

魯迅《二心集·現代電影與有產階級》:

許多反動宣傳影片,光是列舉名目就不勝其煩。

【誤用】

常誤用為“不厭其煩”。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9、不忍卒讀

【解釋】

卒,盡、完,不忍心讀完,形容文章內容悲慘動人。

【出處】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

閩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聯,一字一淚,如泣如訴,令人不忍卒讀。

【示例】

這樣的新聞讓人不忍卒讀,這樣的新聞卻每天都在發生。

【誤用】

常誤用為形容“文章寫得不好,讓人讀不下去”。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10、不刊之論

【解釋】

刊,古代指消除刻錯的字。指不能修改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形容文章或言辭的精準得當、無懈可擊。

【出處】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議論》:

故中興難於創業,是謂不刊之說。

【示例】

孫犁《萬國儒小引》

這可以說是不刊之論,我有同感。

【誤用】

常被誤認為是“不能刊登的言論”。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11、文不加點

【解釋】

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出處】

漢·禰衡《鸚鵡賦序》:

衡因為賦,筆不停輟,文不加點。

【示例】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

這蔡御史終是狀元之才,拈筆在手,文不加點,字走龍蛇,燈下一揮而就。

【誤用】

常被誤用來形容“寫文章粗心大意,不加標點”。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12、充耳不聞

【解釋】

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願聽取別人的意見。

【出處】

《詩經·邶風·旄丘》: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示例】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九回:

這裡袁伯珍只裝作充耳不聞,一面出了告示,按戶收起捐來。

【誤用】

易誤用為形容人“專心致志,沒有聽到”或者“假裝聽不到”。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13、不讚一詞

【解釋】

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也指一言不發。

【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

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示例】

魯迅《吶喊·頭髮的故事》

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語,不讚一詞,他獨自發完議論,也就算了。

【誤用】

易誤用為“不說一句贊成的話”。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14、不經之談

【解釋】

指荒誕無稽、沒有根據的話。含貶義。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其語閎大不經。

【示例】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

雲安縣西有小湯溪,土俗雲:此溪龍與雲安溪龍為親,此乃不經之談也。

【誤用】

常被誤用來形容“不經意說出的話”。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15、不肖子孫

【解釋】

本指後輩不像先輩。後指不能繼承祖業或違背先輩遺志的沒有出息的子孫。

【出處】

《莊子·天地》:

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

【示例】

魯迅《彷徨·長明燈》:

造廟的時候,他的祖宗就捐過錢,現在他卻要來吹熄長明燈,這不是不肖子孫?

【誤用】

常被誤用來形容“不尊敬、不孝順的子孫”。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16、毫髮不爽

【解釋】

形容一點不差。

【出處】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

便是心中許多道理,光明鑑照,毫髮不差。

【示例】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邑人》:

呼鄰問之,則市肉方歸。言其片數斤數,毫髮不爽。

【誤用】

易誤用為“一點也不爽快”。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17、久假不歸

【解釋】

原指假借仁義的名義而不真正實行,後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

【出處】

《孟子·盡心上》:

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示例】

謝國楨《平景孫事輯·著述考》:

謝山《鮚埼亭集》本欲仿此,然謝山歿後,其遺稿為杭世駿借去,久假不歸,後之編刻者,多未能如原恉也。

【誤用】

常被誤解為“長期請假不回來”。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18、學而不厭

【解釋】

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出處】

《論語·述而》: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示例】

老舍《趙子曰》:

他抱定學而不厭,溫故知新的態度。

【誤用】

常被誤解為“喜歡學習不厭倦”。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19、要言不煩

【解釋】

要,簡要;煩,繁瑣。指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繁瑣。

【出處】

《三國志·魏書·管輅傳》:

晏含笑而贊之曰:“可謂要言不煩也。”

【示例】

魯迅《彷徨·高老夫子》:

是的,那——《中國國粹義務論》,真真要言不煩,百讀不厭!

【誤用】

常被誤解為“重要的話不覺得煩”。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

20、一文不名

【解釋】

名,佔有。形容人非常窮困,一文錢都沒有。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佞幸列傳》:

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於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示例】

楊沫《青春之歌》:

如果他有錢給那些人行點賄送包“煙錢”,也就過去了;可是他身上一文不名。

【誤用】

常被誤解為“一文錢也不值”。

哀而不傷、一文不名、不知所云……20個容易理解錯誤的“不”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