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疾病診治之“痛”:超九成慢阻肺患者不知自己患病、僅一成哮喘患者得到良好控制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而以慢阻肺和哮喘為代表的呼吸慢病是我國慢病管理體系中的短板。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慢阻肺患者約有1億人,20歲及以上哮喘患者4570萬人。慢阻肺居中國居民主要死因第三位,且整體疾病患病率、發病率仍然處於高位執行,甚至還有上升的趨勢。

在近日舉行的第21屆阿斯利康呼吸周大會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表示,呼吸疾病具有“三高三低”的特點。首先是發病率高,影響人群廣;第二是死亡率高;第三是經濟負擔高。與之對應的是低疾病知曉率、低就診率、低檢查率,從而造成了疾病的低規範治療率:我國僅有不足3%的慢阻肺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僅14。2%哮喘患者達到良好控制。

呼吸系統疾病面臨“三高三低”挑戰

以慢阻肺、哮喘、肺癌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慢阻肺患者約有1億人,20歲及以上哮喘患者4570萬人,肺癌更是位居所有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之首。

在近日舉行的第21屆阿斯利康呼吸周大會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指出,呼吸疾病具有“三高三低”的特點。首先是發病率高,影響人群廣;第二是死亡率高;第三是經濟負擔高。

呼吸疾病診治之“痛”:超九成慢阻肺患者不知自己患病、僅一成哮喘患者得到良好控制

第21屆阿斯利康呼吸周大會在成都召開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而與“三高”形成明顯反差的是大眾對於疾病的知曉率偏低。李為民說:“以慢阻肺為例,當患者上樓或爬坡感覺明顯氣短的時候,不會考慮自己患了肺部疾病或者慢阻肺,而是首先懷疑自己有心臟問題,這也反映出大家對高血壓、糖尿病都比較重視,而對呼吸疾病認知較少。”與低認知相對應的是,上述三大疾病的診斷率偏低,如肺癌大多數患者在被診斷時已經是中晚期。同時,能做到堅持規範治療的患者比例尚有待提高。

深圳市人民醫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陳榮昌也表達了相同觀點。他在會上說,慢阻肺的早期症狀以咳嗽、疲乏為主,但是往往被患者忽視,直至肺功能下降到嚴重影響行動功能才來就診。實際上,慢阻肺對於健康的影響不亞於高血壓、糖尿病,而由於慢阻肺急性加重導致肺心病,呼吸衰竭在ICU搶救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對於一些重點人群,提前定期檢查呼吸疾病是重中之重。

陳榮昌介紹稱,慢阻肺在早期疾病進展相對緩慢,症狀並不顯著,因此要早期發現慢阻肺,需要高風險人群自己“對號入座”,重視每年的肺功能檢查。“年齡超過40歲,有抽菸習慣,經常接觸粉塵,親屬有患病史等人群均屬於慢阻肺的高風險人群。”陳榮昌表示。

對於肺癌的早期診斷,李為民介紹了華西醫院的經驗,即對40歲以上,有一項肺癌高危風險因素的醫院職工,每年進行低劑量螺旋CT檢查,目前累計發現了110例早期肺癌。

從單病到共病,從診治到“促防診控治康”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曾提出並推行呼吸與危重症醫學(PCCM)專科建設與發展的三項主導性措施。包括PCCM專科醫師的規範化培訓、設立醫院PCCM科室建設層級標準、提出專科醫聯體的構想並建立全國呼吸專科醫聯體等等。

在此次呼吸周大會上,王辰從“貫全程”的角度切入。他表示:“醫學不能只注重疾病的治療,而應從促防診控治康六個方面,六位一體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具體到呼吸慢病的管理,防控舉措應從醫學界、衛生界轉為社會各界,覆蓋醫院、疾控中心、企業、政府部門、基層等等,如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呼吸疾病方面的診療能力,繼續推進呼吸與危重症醫學(PCCM)建設,對公眾進行大量的科普宣教等,如此才能降低我國呼吸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王辰說,現在臨床診療上常存在的一個問題時,一個病人的20顆藥片是三個大夫或六個大夫開的,六個大夫和三個大夫沒有商量過,病人就變成一個混合器,發生什麼不知道。他認為,應當串聯或並聯地進行“促防診控治康”,即從病到病人,從單病到共病,從診治到“促防診控治康”,從以疾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

王辰繼而談到了現行醫學教育體系設計的問題。他強調,醫學教育必須把群醫學的內容充實進去。群醫學是指融合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康復醫學學科,統籌個體預防保健、醫療康復措施與人群整體健康行動的學科,以達到人群健康效益最大化。

群醫學旨在提倡臨床醫護工作者在實施個體診療、康復保健過程中,應積極開展針對性的疾病預防和干預活動,從而實現人群疾病一級、二級和三級預防,提升全人群健康水平。

“過去臨床醫學重點關注的是個體健康,群醫學關注的物件小至一個單位,中至一個國家,大至全人類。”王辰表示,醫療資源永遠是有限的,為使有限的醫療資源更好地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需要追求群體健康效益最大化。

在醫學教育的專業設定上,王辰認為要設定醫學專業,不要再分設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專業及其他更詳細的專業等。

“我們在醫學的叫法上是割裂的板塊,一是專業設定偏狹,第二在教培教法上,都是解剖專業、生理專業,教給你一塊磚,最後出校門了想起來,沒教你怎麼蓋房子,然後自己憑著悟性把這個房子拼成病人的具體情況”,王辰認為,“在整個醫學教育體系上,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和繼續教育三大體系必須有一個銜接。另外在專業研究生、助培和專培上,必須是並軌。這一點是一個重要的趨勢。”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