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託道德情感,承載喜怒哀樂,此書告訴你中國文化與鳥類不解之緣

今天,我們經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是圖騰崇拜的遺留。但在商朝,那時候的人可能就不這樣看了:“我們商族,明明是玄鳥的傳人嘛!”有《詩經》為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玄鳥就是燕子。據說帝嚳的次妃簡狄在沐浴的時候,一枚燕子蛋從天而降,她撿到後吞進了肚裡。過了一段時間,簡狄發覺自己的身體出現了微妙的變化,總感到肚裡有東西在動,後來她生下一個男孩,起名契。因簡狄吞下玄鳥的蛋而生下契,所以人們稱契為“玄王”。契的後人建立了商朝,在甲骨文中,“商”字上像鳥冠,下像穴居,意思是穴居的商人以玄鳥為圖騰,並把商作為自己的族名。

那麼,這種玄鳥究竟是什麼樣子?開啟《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這本書,我們就會看到,原來玄鳥就是這樣美麗的燕子。

寄託道德情感,承載喜怒哀樂,此書告訴你中國文化與鳥類不解之緣

越燕圖

《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是故宮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為迎接2020年紫禁城建成六百週年,特地為廣大少年兒童策劃的以《清官鳥譜》為藍本的童書。

一、鳥類寄託了中國人的道德情懷

鳥類振翅能飛,翱翔於天際,在古人心目中引起的是無比的羨慕;也因為他們高高在上,更接近於上天,因而古人把很多道德思想寄託在鳥類的身上,如鳳凰。

據《山海經》記載,在丹穴山上,生活著一種神鳥,名為鳳凰,它身披五彩文,象徵著德、順、義、仁、信等五種道德,因此據說只要鳳凰現身,天下就會太平。當初,周文王在岐山腳下成就偉業之時,曾聽到山上有鳳凰鳴叫。天下人認為文王有德,鳳凰來儀,是周室興盛的預兆。

“鳳鳴岐山”典故中的岐山位於今天的陝西省岐山縣。岐山是秦嶺的一部分,山狀如柱,人們也稱它天柱山。因周初鳳鳴於此,又被稱為鳳凰堆。

其實考究起來,神鳥鳳凰的原型,其實就是這裡生活著一種紅腹錦雞。雄雞體態優雅,步履輕盈,頭上頂著美麗的金絲羽冠,脖子上披著金黑兩色相間的扇形披肩,上身著綠、藍、黃三色斗篷,下身裹深紅色緊身衣,長長的尾巴拖在身後,極其華麗的外表彰顯著它高雅的貴族氣質。在陽光的照射下,它的金色羽毛顯得格外耀眼。是不是挺像鳳凰的?也許是周人把它當成了鳳凰,來歌頌周文王的文德。

寄託道德情感,承載喜怒哀樂,此書告訴你中國文化與鳥類不解之緣

錦雞圖

還有一種常見的鳥被賦予了五德,那就是雞。據《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徳;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中國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說它可以避邪,還可以吃掉各種毒蟲,為人類除害。

寄託道德情感,承載喜怒哀樂,此書告訴你中國文化與鳥類不解之緣

雞有五德

古人認為鶴品質高潔,養鶴能陶冶性情。宋代文人林逋隱居在杭州西湖孤山畔,與梅花和白鶴為伴,“梅妻鶴子”的美名千古流傳。

在古人心中,鶴舞要有琴聲相配。春秋時期,晉平公手下有一位著名的樂官叫師曠。他擅長撫琴,只要給他一張琴,他的琴聲便可以招來天上的鶴。被吸引來的玄鶴隨著師曠的樂聲引頸而鳴,展翅起舞。或許是師曠的樂聲扣人心絃,打動了玄鶴。它們時而跳躍,時而振翅,時而單足而立。

其實,大部分鶴類都會跳舞,還會以點頭、屈膝、滑步、旋轉、跳躍、振翅、滑翔等各種舞姿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求偶時,雄性白鶴會使出渾身解數,用舞蹈來吸引雌性的注意。它們舞姿優雅,儀態萬方,因此人們常以“鶴舞”形容優美的舞姿。

寄託道德情感,承載喜怒哀樂,此書告訴你中國文化與鳥類不解之緣

白鶴

二、鳥類承載了中國人的喜怒哀樂

1、有些鳥類,天生討喜

有些鳥,天生討喜,被中國人當作喜慶的象徵,如鴛鴦。古人將“鴛鴦”和“比目”視為愛情符號,認為它們象徵著矢志不渝的愛情,有詩云:“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關於鴛鴦,這本書講了這樣一個好玩兒的故事:

相傳,東漢時期,在小城鄢縣發生了一件怪事。有一天,縣城南門的兩扇大門突然自己開了,而且傳來奇怪的聲音,好像“鴛”“央”。而平日裡,守城的官兵開關城門的時候,只聽到過“吱吱呀呀*的聲響。當他們聽到這奇怪的聲音後,個個都嚇破了膽,急忙向地方官員上報。怪事傳到皇帝耳朵裡了,皇帝下令把門拆掉。就在拆門之前,這兩扇門變成兩隻鳥,相互追逐著越飛越遠。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兩扇門發出的聲音是“鴛”“鴦”啊!

同樣討喜的還有鵝。古往今來,愛鵝的文人很多。“初唐四傑”中的駱賓王七歲就作了《詠鵝》詩: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寄託道德情感,承載喜怒哀樂,此書告訴你中國文化與鳥類不解之緣

鵝的羽毛潔白,叫聲高亢清亮,泳姿優雅,十分討人喜歡。它走路時,步態從容,昂首挺胸,頗像古時邁著方步的讀書人。鵝那傲氣的外表,與文人清高的性情頗為合拍,難怪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愛鵝愛得著了魔。只要聽說哪裡有好鵝,王羲之絕對不會錯過,不惜花費重金也要收入囊中。

山陰有一個道士想要求王羲之為他寫一卷《黃庭經》。但他知道王羲之可不會輕易替人寫字。道士知道王羲之愛鵝,於是挑選了上等的鵝,精心飼養起來。後來,王羲之聽說道士那裡有好鵝,便前來拜訪。看到漂亮的鵝,王羲之很喜歡,問道士:“道長,請問這些鵝能賣給我嗎?”道士笑道:“既然先生如此喜愛,貧道索性將這群鵝送給您吧。不過,貧道也有一事相求,請您替我抄寫一卷經書。不知先生意下如何?”王羲之爽快地答應下來,給道士抄好《黃庭經》,帶著那群鵝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2、有些鳥類,承擔了人類的罵名

史書上記載過一種不祥之鳥,這種鳥如揮之不去的幽靈,一直糾纏著曹家的祖孫三代。

據《晉書·五行志》記載,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鄴城的皇宮裡來了一群不速之客,它們聚集在文昌殿後面的水池邊不肯離去。第二年,亂世梟雄曹操撒手西去。後來,曹操之子曹丕登上皇位。黃初三年(222年),這群不祥之鳥又不請自來,出現在洛陽芳林園的池塘邊。四年後,同樣的情況再次出現,當年夏天曹丕駕崩。曹丕死後,他的兒子曹叡執掌大權。景初三年(239年),不祥之鳥又大駕光臨,來到芳林園池塘邊。每次有不祥之鳥登門,曹家必定遭遇劫難。年少的曹叡早已準備多時,趕忙命手下將它們趕走。但這一年,他也一命歸天。

這種不祥之鳥究竟是何方“妖怪”?其實就是禿鸛,以動物的腐肉為食。它頭頂光溜溜的,脖子上有個碩大的袋子,翅膀張開有五六尺寬。遠遠望去,它就像一個禿頂的大爺拄著柺杖,所以還有個綽號叫“扶老”。

當然,還有一種被認為預兆不詳的鳥,叫鴞鳥,俗稱貓頭鷹。據《嶺表錄異》記載,鴞鳥神秘莫測:能將不同的鳥聚集起來;白天會隱藏起來,養精蓄銳,夜幕降臨後,將在黑暗世界大顯身手;它們喜歡吃人的指甲,能透過人的指甲知兇吉,它所光顧的地方,就會有災禍降臨。所以民間有句俗語說:“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

寄託道德情感,承載喜怒哀樂,此書告訴你中國文化與鳥類不解之緣

貓頭鷹

三、《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為什麼值得你擁有

《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具有三個方面的好處。

首先,開啟這本書就是在欣賞文物

《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以《清宮鳥譜》為基礎改編而成的。《清宮鳥譜》又稱《仿蔣廷錫鳥譜》,共十二冊,其中第一至四冊儲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第五至十二冊收藏在故宮博物院。

這套畫冊始繪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當時清朝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強大,乾隆皇帝關注文化建設,諭令餘省、張為邦臨摹蔣廷錫的《鳥譜》。兩位畫家精心雕琢,歷時十一年才完成全套圖冊,展示了清朝全盛期的文化實力。

我們沒有機會親眼欣賞原畫,但這本書採取銅版紙彩印方式,可以像原畫一樣欣賞。

其次,足不出戶欣賞各種鳥類

《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既嚴謹、科學,又通俗易懂、風趣幽默,在為孩子講述中國歷史中禽類故事的同時,又以博物學視角,從歷史、民俗、動物、神話等方面,為孩子介紹它們背後的神話傳說、文化淵源、歷史演變、地理環境及生活習性等,讓孩子們透過百鳥之窗,讀著有趣的故事,瞭解大自然、愛上大自然。

第三,欣賞名畫、鳥類之餘,愛上傳統文化

這本書雖然主要在講鳥,但同時作者也把每一種鳥的故事附在文中,使讀者們既能欣賞到賞心悅目的畫,又能思接千載,接觸到悠遠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