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一古樂器,形似古箏曾十分流行,但因兩個人不幸失傳了

中國這一古樂器,形似古箏曾十分流行,但因兩個人不幸失傳了

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國並不是肆意標榜出來的,它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的。儘管近代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衰落,直至五四運動到建國初期幾近瀕危。中國的古代音樂文化也是比較繁盛的,歷史悠久更是世界各國無法企及的。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便是最好的例證。

對於古箏我們大家都不陌生,但中國的戰國時代很流行的一種樂器,外貌和古箏類似,當時的地位以及其歷史深度都遠超古箏,但後來由於一些歷史原因卻沒能流傳下來。這便是一種叫做“築”的樂器,正確讀音[zhú](第二聲)。擊築”源於《戰國策。燕策》。築是一擊絃樂器,形似箏,有十三條弦,弦下邊有柱。演奏時,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執竹尺擊弦發音。

中國這一古樂器,形似古箏曾十分流行,但因兩個人不幸失傳了

那麼為什麼一種當時很流行的樂器最後卻失傳了呢?這還要從戰國末期的一次刺殺事件說起。戰國末燕國有個叫高漸離的,此人就擅長擅長擊築,並且高漸離還與戰國時期著名的刺客荊軻的關係很好。

荊軻,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此人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在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中國這一古樂器,形似古箏曾十分流行,但因兩個人不幸失傳了

後秦滅六國後,秦王因為高漸離擊築太好了,就請他來王宮為他擊築,可是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備,事先命人將高漸離的眼睛弄瞎,以為這樣高漸離就沒法刺殺他了。但高漸離往築裡灌鉛,趁秦王聽曲正入迷時,使勁朝秦王砸,想殺死他,但是很遺憾還是失敗了,高漸離後來就被殺了。

由於這兩件大事,於是後人就都不再學習“築”這種樂器了,因為大家都覺得它晦氣。另一方面,“築”這種樂器適合演奏那種比較悲壯的音樂。人們生活都需要歡快明朗,並不是打打殺殺。沒人學習擊築了,也就沒人造築這種樂器了,所以築便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做人有時和樂器差不多,有時那些沒什麼作為的不溫不火的人生反而成了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