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竹笛一項非遺技藝富裕了小山村

一支竹笛一項非遺技藝富裕了小山村

今年9月1日,央視播出的《開學第一課》節目中,航天員聶海勝在太空展示了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竹笛。而那支竹笛,被眼尖的竹笛匠人認出:它是來自杭州餘杭的“中泰竹笛”。

餘杭中泰是遠近聞名的“中國竹笛之鄉”,中泰竹笛製作技藝被列為省級非遺專案。近年來,當地以中泰竹笛製作技藝專案的生產性保護為抓手,大膽創新,走出了一條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之路。

如今,中泰竹笛年銷量達300萬支,總產值3。4億元,產品份額佔到全球竹笛市場的85%。一支小小竹笛,富裕了小山村,“聲”動了世界,還飛入了太空,到底有著怎樣的秘密?

一個匠人的樣本:非遺傳承人黃衛東的創業之路

汽車行駛在鄉間道路,導航地圖上,“靈聲樂器有限公司”“親音笛簫社”“虛心竹樂樂器廠”……一家家竹笛企業的名字次第顯現,彷彿一路奏響著笛音。記者來到了“中泰竹笛”的核心產地——紫荊村。

紫荊村有著得天獨厚的竹林資源,全村共有苦竹面積約2。8萬畝。早在上世紀80年代,紫荊村的苦竹作為原材料銷往全國各地的民族樂器廠。後來,村民們意識到,如果掌握了製作樂器的技術,從賣原材料變為賣產品,收入會大大增加。於是,一批村民開始跟著來自上海的樂器師傅學習製作竹笛。

“一眨眼,我已經做了36年笛子了。”中泰竹笛製作技藝區級傳承人黃衛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他是較早學習制笛的村民之一。1985年,黃衛東18歲,進入村辦民樂廠,開始了制笛生涯。黃衛東學得認真,幾年下來,熟練掌握了整個工序的流程,又跟著上海來的陳建萍師傅學習製作高階笛子。由於勤奮好學,他成了陳師傅的關門弟子,手藝越來越好。

1993年,黃衛東開始自己幹,在家裡開起了竹笛作坊。“當時就我一個人,一邊做笛子,一邊想方設法把笛子賣出去。”為了開啟笛子銷路,他揹著笛子樣品,全國各地去推銷,最遠去過成都,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

最初,義烏小商品市場是他的主銷地。那裡銷量雖大,但相對低端,一支笛才賣8毛錢,刨去成本,利潤很薄,“勉強比打工強一點”。黃衛東並不氣餒,沉下心來把每一支笛子做好。他做的笛子音色美、發音準、做工精細,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的認可,成都笛子演奏家胡結續、浙江笛子演奏家蔣國基、上海演奏家俞遜發等名家都成了他的顧客。

金盃銀盃不如口碑,黃衛東的笛子被演奏家們帶到世界各地演出,口口相傳,不但國內的演奏家、樂團來聯絡採購笛子,不少新加坡、美國的國外樂團也找上門來。黃衛東的笛子一度出現一笛難求的局面。

隨著村裡竹笛產業的發展,黃衛東的小作坊規模也不斷擴大。2015年,黃衛東創立了自己的公司,每年生產竹笛2萬支,產值超過300萬元。“未來,高階市場將是我們的主打方向。”今年,在保留原有品牌的同時,他又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高階竹笛品牌——“黃衛東”,竹笛上的每個落款,都由他親手刻下。

一個村莊的藍圖:“非遺+創新”帶動鄉村共富

黃衛東是紫荊村憑藉竹笛走上富裕之路的縮影。在紫荊村,許多村民和他一樣,從普通農民起步,透過努力學習,掌握了竹笛產業的核心技術,然後自立門戶成為竹笛企業主,改變了經濟狀況。如今,這個人口僅3000的山村,已經有竹笛相關生產加工企業160多家,帶動就業人口1000餘人。

“年銷量達300萬支,總產值3。4億元,產品份額佔到全球竹笛市場的85%,去年我們還被評為全國億元村。”紫荊村村委委員歐嶽鴻自豪地亮出2020年的“成績單”。

這份出色的“成績單”,與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動和扶持密不可分。近年來,餘杭區以“傳承保護、合理利用”為宗旨,大力推進非遺專案的生產性保護,中泰竹笛製作技藝專案便是其中之一。

要保護,要傳承,首先得有“人”。為推動中泰竹笛製作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中泰街道培育了1名省級傳承人、3名區級傳承人、1家餘杭區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同時,還定期舉辦“明禮學藝 薪火相傳”竹笛製作技藝拜師儀式,邀請省內外資深竹笛專家前來帶徒傳藝,傳承隊伍不斷壯大。每年,中泰都要舉辦竹笛製作比賽,激烈的比拼,促使制笛匠人們不斷提升技藝,也讓中泰竹笛的質量不斷提高。一群“笛二代”也茁壯成長,例如,黃衛東的女兒黃毓從小在笛聲中受到音樂的薰陶,考上了音樂學院。畢業後回到了家鄉,做起了笛子演藝培訓工作,和父親一起推廣中泰竹笛品牌。

要讓非遺專案蓬勃發展,必須考慮經濟效益。近幾年,順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餘杭區對中泰竹笛製作技藝進行“網際網路+非遺”的融合研究,推動非遺保護工作轉型升級,擴大竹笛銷路。他們組織專家進行“網際網路+非遺”笛簫研討講座,定期開展“網際網路+非遺”技藝培訓,還舉辦網路營銷培訓。這些培訓的效果漸漸顯現,目前,紫荊村已經有60多家淘寶店,30多家天貓店,網路銷售額達到4800萬元。

此外,當地還圍繞竹笛,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旅遊活動。每到夏天,紫荊村就分外熱鬧,來自全國各省市以及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的海內外笛友匯聚於此,參加這裡的“水上音樂會”,小山村笛音裊繞,數日不絕。還有“竹笛藝術夏令營”活動,數百名中小學生來這裡參觀制笛生產流程,體驗學習制笛技藝。這些專案,不僅讓更多人瞭解非遺,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特色產業要蓬勃發展,離不開創新。”中泰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繼續挖掘非遺內涵,大膽創新,為中泰竹笛特色產業賦能。(記者 姜雄/文 丁以婕/攝)

【來源:杭州文明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