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菜場太牛了!賣菜大姐、水產大叔、調料店老闆……個個都能花式秀阿拉伯語

都市快報訊 前不久,一段義烏貨車司機在街頭飆英語的影片走紅網路。不少網友開玩笑說,義烏人均英語四級。

有義烏讀者給快報報料說,在義烏會說英語真的算不上什麼,市區有一個菜市場裡的普通大叔大媽還能說阿拉伯語(簡稱阿語)呢,有的說得比翻譯還好。

讀者說的菜市場位於義烏商貿區內,名字就叫商貿區菜市場。前天傍晚,我去溜達了一圈,確實很驚訝,賣菜大姐、水產大叔、調料店老闆,個個阿語好到飛起,而他們都沒上過培訓班,是和外商打交道慢慢學起來的。

賣菜大姐:

翻譯不會的蔬菜名,她都知道

商貿區菜市場並不大,不過品類齊全,從蔬菜、水產、生鮮,到調味品,都能找到。這裡非常乾淨,沒有什麼異味,菜攤上的蔬菜也都擺得整整齊齊,很新鮮。

我和幾個賣菜的大姐開玩笑說,聽說你們這裡的人阿語都很厲害,大姐們不好意思地說,“我們不行,最厲害的是阿蘭。”

大家說的阿蘭,全名叫趙建蘭,江西人,47歲,初中沒畢業,在商貿區菜市場賣蔬菜有16個年頭了,我找到她時,她正忙著往攤位上擺放新拿出來的菜椒,剛巧一個外國小夥走過,她說了句 “薩拉瓦利空”(意為“你好”),小夥則用漢語提醒她,晚上的蔬菜不要忘記送了。

說起自己學阿語,趙建蘭有點難為情地說,都是這麼多年照葫蘆畫瓢練出來的,聽得多了也就會了。

“我們這裡被稱為阿拉伯一條街,是義烏聚集阿拉伯人最多的地方。”趙建蘭說,剛開始老外來買菜,如果沒翻譯她全靠猜,後來她就想到了一個土辦法,讓老外多說幾次,她用中文記錄下來蔬菜的阿語說法,然後趁著空閒時間就拿出來學一下。

辦法看起來雖然笨,但這招確實管用,沒用多久,她就能用阿語報出四五十種蔬菜的名字,韭菜叫“卡拉茲”,香菜叫“酷蘇芭拉”,菜頭叫“芭莎羅”……

“有些蔬菜名字翻譯都不知道如何翻譯,例如花菜叫‘扎哈拉’,還有一些蔬菜跟中文一樣有多個名字,例如西紅柿又叫番茄,在阿語中也是這樣,我基本都可以說出來。”趙建蘭說到這笑了。為此,不少陪老外來買菜的翻譯都覺得驚訝。

時間久了,附近的阿拉伯外商都知道趙建蘭會說阿語,她攤位上的老外就越來越多,有時甚至要排隊。趙建蘭的微信通訊錄裡,大半是阿拉伯客戶,附近阿拉伯餐廳也基本都到他們家去訂菜,她老公負責送貨上門。

老外喜歡到趙建蘭攤位買菜,不僅僅是她會說阿語,還因為她比較心細。她會用心記住每個客戶的喜好,她發現老外喜歡光顧蔬菜陳列整齊、菜色乾淨的攤位,也花了不少心思在選菜以及擺放上。

水產大叔:

摸清楚老外吃海鮮的口味

看到我和趙建蘭在聊阿語的事,隔壁水產攤的夥計說,他們老闆的阿語也不錯。

水產攤老闆姓範,金華人,55歲,在市場裡賣各類海鮮水產21年了,也只有初中學歷,自家攤位上的40多種水產名稱,他都熟記於心。

“也沒有那麼難,感覺跟英語差不多,聽他們說多了,自然就會了。”老範說,這麼多年下來,自己不僅學會了阿語,還搞清楚了老外們的口味喜好以及習慣,例如不喜歡吃刺多的淡水魚,要買刺少的海魚;買明蝦時,一定要幫他們去殼。

調料店老闆:

能用阿語說出2000種調味品

在菜市場裡,大家公認阿語說得最好的是做調味品批發生意的陳飛明,因為他家的商品有近2000種,高中畢業的他都能用阿語說出。

“確實沒什麼好炫耀的,和他們打交道多了就會了。”42歲的陳飛明是義烏本地人,原本在上海工作,因為女友在市場賣調味品,偶爾來幫忙,結婚後索性回到義烏,兩口子一起做調味品生意。

我剛到陳飛明店裡待了兩三分鐘,一個外國男子走進來選購商品,陳飛明說這是他的老客戶,叫艾爾沙德,來自約旦,認識有十多年了。

見了老友,陳飛明立刻用阿語打招呼,向艾爾沙德介紹各種商品的價格,全程除了幾個報價用漢語,其他交流均用的阿語。

5分鐘不到,艾爾沙德拎著石榴汁調味料、奶油、調製奶粉、蛋撻皮、餅乾等十多樣商品離開。

陳飛明說,他在菜市場幹了18年,接觸的第一個阿拉伯客戶就是被國內媒體多次報道過的“花餐廳”老闆約旦商人穆罕奈德,在義烏開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館,不僅收穫了事業,還和中國姑娘喜結連理,把根紮在了中國。

當初為了瞭解穆罕奈德的需求,陳飛明經常去對方的餐廳,和阿拉伯廚師交流,當時廚師也不會漢語,又沒有翻譯軟體,溝通起來非常困難,他覺得要和這些老外做生意,自己還是要學一些阿語。

為了儘快學會阿語,陳飛明和趙建蘭一樣,把每種調味品的阿語發音用中文進行標註,日積月累,店裡近2000種調味品的阿語名稱,他慢慢都記住了,現在他的客戶群體中,六成以上都是老外。

“阿拉伯客商比較講誠信,跟他們做生意,很少有欺詐的事發生。”陳飛明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此前一個在杭州開餐廳的葉門小夥向他進過一批貨,後來小夥因病去世,他的家人在翻遺物時發現一筆貨款還欠著,就趕緊聯絡陳飛明,幫小夥結清貨款。

陳飛明說,二十年前看到老外還覺得新鮮,如今來義烏做生意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很多人也都融入了本地生活,和他們打交道,就和國內客戶打交道差不多,都是以誠待人。

現在說阿語的機會越來越少

聊天中,趙建蘭他們說,現在說阿語的機會越來越少了,當然不是因為客戶變少,而是老外們的漢語水平越來越好。

老範說,以前老外會帶翻譯來市場,能說漢語的很少,這幾年,翻譯基本上看不見了,一百個老外估計也就一兩個帶翻譯的。

陳飛明也感覺到這種變化,和他聊完,當我要準備離開時,一位敘利亞媽媽帶著六歲女兒走進店裡買大米,我試著用漢語和兩人交流,本以為只有媽媽會一點,沒想到女孩子也講得非常好,基本做到無障礙溝通。

媽媽說,和女兒來義烏兩年多了,一到義烏,丈夫就開始教她漢語,女兒則在本地學校上學,因為有專門的老師授課,漢語說得比自己還好。

聽到女孩才學習漢語兩年,就講得如此好,邊上不少人都誇讚她,女孩害羞地用非常標準的普通話說了句“謝謝”!

本文來源:杭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