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是會被嫌棄得(很扎心)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常態,這一點無論是誰,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是沒辦法改變的。

每個人都要面臨衰老,總有一日,我們都會垂垂老矣,在歲月的盡頭去度過最後的時光。

年輕的時候對於自己的晚年時光會有無限的憧憬,或者和一幫朋友一起養老,度過最後的時光,或者兒孫繞膝,幾代同堂,其樂融融。

人老了,是會被嫌棄得(很扎心)

想象當中總是充滿美好,可是等到真的到了那一天,卻發現現實其實不盡如此。

身邊的朋友,只要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的,總是會有很多的矛盾,身邊的老人,說起自己的晚年時光,也總是頗有無奈。

電視劇《小敏家》裡面,小敏母親從老家來到北京,和小敏一起生活,兩個人在一次激烈的爭執之後,搬到了養老院生活。

原本兩代人住到一起,是奔著更幸福的目的去的,可是最後卻發現有時候分開卻是更好的方式。

有人說,人間就是一個劇場,我們都是劇場裡形形色色的演員,自己的人生總是充滿著多種角色,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自己。

在滾滾社會洪流中,或許我們早已把自己的內心扔到一邊,根本聽不到他的聲音。我想這本《次第花開》正是開啟我們心靈的一本療傷之書,讓我們變得隨喜,通透,不再執念,灑脫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其實早晚有一天,你會明白:其實人生,除了生死,其餘的都只是擦傷而已!——次第花開, 希阿榮博堪布。

正如《次第花開》次第花開所說,大道至簡,次第花開,花開見佛!

人老了,是會被嫌棄的。

人老了,是會被嫌棄得(很扎心)

生活習慣的不同,勢必會發生很多矛盾

人老了,和年輕人之間在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上總是會有很多不同,兩代人住在一起,勢必會發生很多矛盾。

其實這一點,在一個家庭當中時有發生,不僅僅是年紀大了,會有矛盾,從小到大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不同就一直存在,爭執也從未間斷。

兩代人的習慣和想法原本就難以在一個平行線上,以前是你管教孩子,嫌這嫌那,對他們頗有說辭。

只不過老了之後,角色互換了一下,你開始變成了那個受教的孩子,孩子對你開始管教,而你變成了聽訓的一方。

生活時鐘表上,你們的時鐘完全相反,他們嫌你一大早就叮叮咣咣,吵醒他們的睡眠,你覺得他們晚上睡得太晚傷身,誰也說服不了誰。

飲食習慣上,你崇尚勤儉節約,很難接受外面的一些快餐,不主張年輕人一直去外面吃各類垃圾食品,而你習慣了節省,有些東西哪怕過期了都捨不得扔,遭來孩子們的嫌棄和數落。

消費層面,更是有很大差別,年輕人花錢大手大腳,這一點在你這裡是不被接受的,而你一貫的“小氣”很難更改,彼此都很難接受對方的習慣,於是矛盾頻生。

住在一起的兩代人,最容易互相嫌棄。

人老了,是會被嫌棄得(很扎心)

摻和越多,越會遭人嫌棄

很多老年人,之所以會遭到兒女的嫌棄,其實是因為他們管得太多。

作為父母,對孩子的管束從小到大一直存在,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很難改變,即便到了老年,這樣的習慣仍然被延續。

兒時你可以用“我是為你好”這樣的言論去說服孩子,畢竟那時候他們的見識還不夠廣,對你會格外依賴,你說的話他們也根本無力反抗。

而等到他們已經成家立業,這時候你就不能夠再按照以往教育孩子的方式去對待他們,很容易會引起反抗。

生活當中有一些老人,哪怕孩子們已經成家,卻還是難以改變以往的方式,喜歡對他們過多摻和,包括他們的職業選擇,夫妻之間的相處,以及對孩子的教育之事,甚至就是生活當中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也很喜歡指指點點。

這樣的行為往往會被冠上一句“我還不是為你好”,看似冠冕堂皇,可是實際上卻是毫無分寸感和邊界感。

缺乏邊界感很容易討人嫌,人老了,就要學會放手,學會適當地做一個“無用”的人,不必對孩子的生活頗多幹涉和指點,你只需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夠了。

人老了,是會被嫌棄得(很扎心)

人老了,最怕的是自我嫌棄

人老了,最怕的不是外界的聲音,不是子女的嫌棄,最怕的是自我嫌棄。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和子女之間產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不過就是一些口舌之爭,可是在一些有心之人看來,這就是對自己的嫌棄。

經常會聽到一些老人說“自己無用了,只會給子女添麻煩”,也會有一些老人說“別說子女嫌棄我們,就連自己都會嫌棄自己。”

人老了,對於很多新興事物都掌握不了,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很多東西都需要麻煩子女教自己。

學習能力縮減,適應能力低下,很多東西教過就忘,很多時候常常會覺得自己是被社會淘汰的人,是無用之人,任何事情都需要仰仗於子女,一個人根本沒辦法生活。

當一個人心裡被這樣的聲音裹挾,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就很容易自我懷疑,活得鬱鬱寡歡,讓自己的晚年生活陷入到陰鬱的狀態當中,對生活失去信念。

老年人,最重要的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過於玻璃心,不要太過於敏感,心態好了,你會發現其實人老了,生活照樣可以精彩紛呈。

人老了,是會被嫌棄得(很扎心)

人老了,是會被嫌棄的,每一個人都會老去,每一個人也都會有被嫌棄的那一天。

被子女嫌,被身邊的人嫌,被自己嫌。

可是實際上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嫌棄只是你以為而已,可能別人就是有口無心的一句話,因為你覺得自己老了無用了,就會被無限放大。

當然如果你總是倚老賣老,缺乏界限感,做出一些惹人嫌的事,那麼被嫌棄也是情理之中。

人老了,其實可以有不同的活法,學會擺平心態,不要對子女摻和過多,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自己身上,去培養一個興趣愛好,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你一定可以活得很瀟灑自在。

《心經》曾提及到,“

一切隨緣,一生隨緣,方得自在。

想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隨緣”,我們又該怎麼做?

其實,所謂緣起,也是我們所說的因果。我們知道,任何事物之間都不是獨立的、絕對以及恆常的,而我們每一天有過很多念頭與行為,這些也會產生相應的後果,影響到我們本身。

因果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的機遇與人生。

隨緣是需要有大智慧和行動作為支撐的,而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切隨緣”,然後什麼事情都不做,甚至直接放棄。

人老了,是會被嫌棄得(很扎心)

對於人生的無常、生命的意義以及修行的必要性,希阿榮博堪布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和觀點。

他在心靈隨筆《次第花開》說:“

人生是一場非常不容易的修行,我們總是將自己困在執念和過去的傷害中。其實人生,除了生死,其餘的都只是擦傷罷了。

那一刻我備受震撼與感悟,放下我執,接受無常,不要為過去的執念以及他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這樣我們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

儘管《次第花開》是一本講述佛法的書籍,

但非常貼近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對我們正面臨的喜樂、苦難、煩惱、煎熬等深入洞察,直中要害,讓人看完後醍醐灌頂。

有時候,我們兜兜轉轉、尋尋覓覓,想要找一個依靠、一個答案、一個意義,但卻發現最美的風景就在身邊,那些悲苦都在消散,活在此時此刻,隨緣隨心,精進自己的修行。

人老了,是會被嫌棄得(很扎心)

記得,曾有一個著名的古稀老人學者,他吃驚地發現:自己窮盡一生研究的問題,釋迦牟尼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也許,你苦苦尋覓的那個答案,也會在《次第花開》中找到。因為這本書一經問世就備受追棒,多次重印,已經幫助數以萬計的人走出困境與迷茫,相信你也可以。

對此,樊登這樣評論道:“

這本書的閱讀方法是隨便翻開一頁,讀下去就好,都有心靈的收穫。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一生都在為生活奔忙,是時候停下腳步來,讓身心在一本書、一段靜坐,一次對話中逗留,釋放壓力、情緒與心結,而《次第花開》就是這樣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好書。

人老了,是會被嫌棄得(很扎心)

AX34 次第花開 透過佛法看世界 愛是慈悲人生三修

¥

99

精選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