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海洋文明一個最重要的符號——溫麻船屯

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東南方約10公里的沙江鎮境內,有一個名叫“古縣”的濱海漁村。這裡分明是一個漁村,為何冠以“縣”的名稱呢?聽村子裡的老人說,他們的祖輩來到這裡之前,此地就叫“溫麻縣”,“古縣”地名即從“溫麻縣”演變來的。那麼,古縣與閩東最早有籍可考的“溫麻船屯”有什麼關聯呢?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爭雄。為了與曹魏抗衡,吳國打造了一支能征善戰的水師。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於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軍。據史料記載,東吳政權深知水軍的重要性,曾先後在福建溫麻、浙江橫嶼、廣東番禺建立了江南三大造船基地。當時,從閩江口以北至浙江溫州一帶的沿海地區統稱“溫麻地”,範圍覆蓋了現在的浙南、福鼎、霞浦、福安、蕉城、政和、柘榮、羅源、連江等地,而霞浦則位於溫麻地的中心地帶,且那時閩人造船技術已相當高超,而閩東枕山面海,森林茂密,盛產造船木料,且古縣的兩翼分別是福寧灣和東吾洋,口小腹大,港深灣闊,優越的地理位置,無疑是造船基地的最佳選擇。東吳政權採取“屯田”與“屯兵”的方式,集中了一大批“謫徙之人”(罪人),並徵募造船工匠,其所興建造船基地,正是歷史記載之所謂“溫麻船屯”。

隨著船屯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多,特別是以掌管監造海船、看守囚徒和工匠的“典船校尉”機構的設立,為溫麻船屯成立縣治打下了基礎。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朝廷頒佈詔書,在溫麻船屯成立了閩東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縣治——溫麻縣。明弘治《八閩通志》記載:“溫麻,晉以溫麻船屯置縣,因名。”而清代陳夢雷《古今圖書整合》也認定溫麻縣就在今天的霞浦古縣村:“晉太康三年析置溫麻縣,屬晉安郡,以溫麻船屯此,即今古縣地”。

近現代以來,從古縣村發現的許多三國以來的遺蹟和出土的文物,也進一步佐證了上述觀點。如:古縣周圍出土的青銅劍、青銅帶鉤等文物,在閩東其他地方包括羅源、連江等地都沒有出現。在古縣村發現的腐爛的木料、木屑所形成土壤、重達15噸的古樹和一些絲狀的物質、考古專家發掘出土的一批墓葬文物以及在霞浦鹽田發現的“溫麻裡”碑刻等,可推斷古縣應是溫麻經濟、軍事與政權的中心。《霞浦縣誌》記載,“溫麻裡”曾經是霞浦的一個區域,統領著當時的三十六和三十七都。

由此看來,古縣歷史上古老的“溫麻船屯”無疑是閩東海洋文明的一個重要的符號。如果時空可以穿越,那麼古縣福寧灣和東吾洋昔日響亮的船工號子,應該還在歷史深處迴盪。

文/張品曲

作者/來源:學習大軍

閩東海洋文明一個最重要的符號——溫麻船屯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