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作者丨山野

參考資料:清華大學樹洞

最近,在清華樹洞(論壇)的一封匿名信,火了。

寫信的是位畢業生,如今他已經畢業讀研究生,發現樹洞裡存在一些現象。

於是,這位已經畢業的學生寫下了自己的經歷。

< 上下滑動閱讀全文 >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經歷很苦澀,一邊讀,一邊忍不住落淚。

可讀完後,很多人卻紛紛表示:

在疲憊甚至有些煎熬的生活裡,竟然獲得了一絲治癒,也燃起了重新出發的勇氣。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01

人們習慣高鐵出行的時代,

這位畢業生卻十分感謝一輛從安徽發往北京的「普快列車」。

它的硬座票價是 140 元,

有學生證可優惠70 元。

算下來,北上之間的高鐵價格(560 元)足足是它的八倍。

可這張讓我們倍感辛苦的硬座票,

對許多人來說卻是搶手貨。

如果沒買到,就只能買站票了。

漫長的車程何其難熬,

可這位清華學生卻有自己的小妙招。

那就是準備一個小馬紮,

然後坐在上面看一宿書,

書中自有黃金屋,等天亮剛好就到家了。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大學四年,

他一直如此往返於故鄉和學校之間。

他很感激這趟列車,

因為有了它,

自己才有條件從家鄉走出去,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 雖然我大學四年,

所有火車票的價錢加起來,

都不如北京到上海來回一趟的高鐵。

但我很感謝這趟列車,

這是唯一一輛從家鄉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車。”

看到這,

我想起如今很多年輕人,

也會為了打卡,去體驗綠皮火車。

原來,

那些我們用來滿足情懷的「道具」,

那些有點落後且不那麼舒適便利的列車,

其實承載著他人「改變命運」希望。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02

這位清華學生的出身,

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寒門學子」。

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

是真正意義上的困難戶。

7 年前(2014 年),

他以省前十名的高考成績,

被清華大學錄取。

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

他的心情既欣喜又沉重。

欣喜的是,

這可是清華大學啊,多少人夢寐以求。

沉重的是,

這是清華大學,上學就要交學費。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當時,家裡已經拿不出一分錢來供自己讀書了。

5000 多的學費、750 的住宿費、140 的路費 。。。。。

這個在許多人眼裡稀鬆平常的金額,

對他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慶幸的是,

他從各方渠道,獲得了資助。

學校的 5000 元的新生二等獎學金,

國家的 5000 元助學金,

企業資助的 3000 元獎學金。

總共13000 元,要支撐他整整一年的花銷。

他開始做一個嚴密的規劃,

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實處。

其中一半(6500)用來交學雜住宿費,

剩下 6500 元,

一半(3200 元)用來買電腦,

(電腦是當代大學生必需品)

剩下 3200 元是他兩個學期(8 個月)的生活費。

平分下來,每個月 400 元。

這 400 元,就是他當月的生活費。

對很多人來說,這不過是一頓飯錢。

可他卻能拆分出 90 多頓。

很不可思議吧?

按照計劃,

他從 400 元裡拿出 300 當伙食費。

一日三餐,總共控制在 10 塊錢以內。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當同學吃著花樣繁多的蓋澆飯、小火鍋、香鍋的時候,

他的飯,是 3 塊 5 的排骨土豆。

當吃素,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的時候。

他卻最愛去食堂的「素食視窗」,

因為這裡的素菜種類繁多,

有白菜、豆腐、豆芽、蘿蔔絲,每樣不到一塊錢。

當然,有時他也會奢侈一把。

點一份兒 4 塊錢的糖醋肉。

很多時候他都會讓食堂阿姨多乘勺湯,

用湯泡飯的形式,迅速填飽肚子。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那剩下 100 元呢?

用於基本的生活開銷:

理髮、洗澡、話費充值、買書。

就這樣,他每月還要求自己省出 25 塊錢,

積少成多,四個月就是 100 元了。

沒錯,這是他應急的錢。

一筆筆花銷,

看似是一道道簡單的數學題,

可這又何嘗不是生活的難題?

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心裡一定挺苦悶的吧?

可他並沒有抱怨。

甜甜的排骨,豐富的素菜,帶湯的肉類 。。。。。

這些,都他生活幸福感的來源。

“ 把湯拌在飯裡,唏哩呼嚕的吃掉,真的很香!”

“ 我最後都是拿米飯把盤子沾乾淨吃掉,

每次吃完都特別滿足,感覺好好吃啊!”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簡單的飲食,

並沒有讓他體弱多病、弱不禁風。

因為他每天都在運動,

雖然沒去過健身房,

但免費的操場和單雙槓設施,

讓他練了一身腱子肉。

挺佩服他的。

雖然貧困讓他每一步都謹小慎微,

可他還是要在生活的夾縫裡,開出花朵。

眼前的路或許是黑暗的,

但他卻為自己點亮了一盞燈。

03

省錢到極致,

並沒辦法改善自己的大學生活。

光節流是不行的,他要想辦法開源。

大一大二這兩年,他學習很刻苦。

等到大三,當自己面對學業可以遊刃有餘的時候,

他開始擠時間「勤工儉學」。

比如白天上完課之後,

晚上騎腳踏車去做家教。

那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對方家長看他涉世未深,

給的價格並不高,1 小時只有 100 元。

甚至還讓他幫忙接小孩放學,

有時一折騰,四五個小時的時間就過去了。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面對「物盡其用」的壓榨,

他心裡是知道的,可還是耐心做下去。

因為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他很感激對方給自己這個機會。

並且,每個月還有兩三千的額外收入。

他上課時很認真,

帶了這個學生兩年,讓其在中考拿到接近滿分的成績。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這份兼職,

讓他的生活有了小小的改善。

大一去清華報道,

他從家裡帶了寥寥幾件衣服。

來回穿了兩三年,

很多處已經舊到不能再穿了。

於是陸續買了一些平價的新衣服,

他很滿足,這可是自己更新的第一批「裝備」。

更讓人快樂的是。

吃飯終於不用「一菜一飯」了。

可以升級到兩個菜了!

以前幾乎不聚餐,

但後來也可以和同學平攤飯錢,

吃上一次美味的香鍋了。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但同時,

他也陷入了一種漫長的反思。

每個月多了兩三千收入,

“ 我到底有沒有資格領助學金了?”

身為旁觀者的我們知道:

他可以不領,

再多做幾份兼職也能維持生存。

但這可能會影響學業,也會讓他繼續一菜一飯的日子。

帶著這份愧疚,

他寫了一封長信給資助他的企業負責人。

信中他如實交代了自己當家教賺錢的事,

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資格領到這筆錢。

不久後,他收到了資助人親筆寫的回信。

“ 你安心讀書就行。”

對資助人來說,

這些錢或許只是數字。

但恰恰是這位清華學子的這份自覺和誠實,

讓她意識到自己做的慈善,是有意義的。

求學生涯中,

他很感恩自己受到的幫助。

學校公共區域有免費的水,

為了節約水費,

他會準備兩個空瓶子。

每天晚上灌滿水,用於早晚飲水。

在奶茶動輒二三十塊的今天,

他喝白水,也可以津津有味。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入學之初,

在還沒買電腦的日子裡,

他用的是學校圖書館二樓的公共電腦。

同時,企業還捐贈了他一輛腳踏車和一個智慧手機。

方便他上課出行和與同學溝通。

這些在許多人看來,

似乎理所應當的事物,

在他眼裡,確是那麼珍貴和慶幸。

甚至會覺得,自己佔用了學校和社會的資源。

他將這一切默默記在心裡,

想在日後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饋。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04

或許你會問,

一個人,真能做到如此坦然適應貧苦的生活嗎?

當然不是了。

他也有自尊,

也有自己的軟肋,

他沒辦法把自己的難言之隱讓旁人知道。

所以他最大的遺憾,

就是錯過大一全班組織的出遊聚會。

當時預算大概在人均 150 左右。

他必須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

實在是捉襟見肘,便找藉口沒去。

所以在班級紀念冊裡,

第一張集體合照裡沒有他。

這是他本科四年來最大的遺憾。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可後來他才偶然知道——

大一那次聚會,

同學們本來想叫他一起去的。

大家隱約知道他的家庭條件,

想幫他把 150 塊交上。

可又不知該如何開口,

怕傷到他的自尊,於是便不了了之。

他也知道,

宿舍舍友從來沒有區別對待他。

沒有輕視,也沒有同情,

大家平時都是嘻嘻哈哈,彼此自然平等。

他發現,

原來大學四年的同學原來這麼善良、可愛。

於是做了一個決定。

大四那年,除了準備畢業論文,

他也開始了實習工作,同時又接了一個家教。

漸漸地,他把讀研究生的學費攢了下來。

還額外拿出積攢了很久的 2000 元,

以班長的身份,請同學們吃了一頓飯。

飯桌上,他哭的稀里嘩啦。

“ 我好遺憾沒有和大家在大一就一起出去玩。”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05

又是一年開學季。

這一次,他不是初來乍到的本科生了。

而是要繼續回到清華,

開始了自己的研究生學業。

開學第一天,

他收到學校發來的助學金申請資料。

“ 客觀上說,

我依然屬於園子(清華園)裡最困難的那批人,

我可以去爭取。

但是,我和我自己比,

我發現我可以養活自己,

我可以自力更生了。”

“ 那些錢就像是錦上添花,

而不是雪中送炭。

還是把它們留給更需要的人吧。”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這一次,他放棄了申請。

他想起大學幫他審批補助金的老師,

想起多年來幫助自己的企業家,

想起一直在小心翼翼呵護自己的同學們 ……

這些如涓流般溫暖人心的善意,

讓他也做了一個決定。

如果說,

從前的自己是在黑暗中努力發光,

那這一次,他要讓光照在別人身上。

他決定幫幫家鄉里和自己一樣貧窮的孩子們。

於是去了當地的希望小學,

親自考察,然後選了四個孩子。

“ 從研一開始,

我每個學期拿出了 3200 塊錢,

資助 4 個孩子這一學期的生活費、學雜費。”

他打趣地說,

這四個孩子是他的「學生」,

做他的學生並不容易。

這不是簡單的物資捐助,

而是一種精神的扶貧。

他會在假期回家之餘,看看這四個孩子。

並且專門挑出一天的時間,

給孩子們「開會」。

給他們分享家鄉外的世界有多精彩,

向他們講述自己在清華的所見所聞。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或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撐一把傘。

“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的意思,

就是我們所得到的一切,

應該有相應的德行去支撐。

我接受了各方的援助,

那麼我就要做出相應的回報,以匹配我的德行。”

06

曾看過一個留學生髮帖抱怨:

自己在國外打車購物,刷了父親的信用卡。

父親發信息勸她,

家裡最近條件緊張,要省吃儉用。

她很憤怒,覺得父親不理解自己,

甚至對其暗暗辱罵。

哪怕為了供女兒出國讀書,

父親吃的是最簡單的綠葉菜和米飯。

另一邊,

網上有個 985five 小組。

他們是 985 名校畢業,面臨找工作困難的問題。

他們自嘲自己是「小鎮做題家」,

試卷上的問題,回答起來頭頭是道。

可生活和工作的難題,卻時常將其困在審題階段。

那封「清華匿名信」,戳中誰了?

也在坊間聽聞過一些悲觀論調。

有人說:

知識難以打破區隔。

他們的終點是別人的起點。

當這些事在不同時空縱橫交錯時,

我們嚐嚐會陷入自我否定的預言中無法自拔。

在這個聲色犬馬的時代,

有多少人可以不忘初心,

超越物質的虛榮和虛無。

勇往直前,一無所懼?

直到看了這位清華貧困生的匿名信,

我才會有一種內心的通透、爽朗之感。

哪怕生而貧窮,

也不要輕易認命,

只有用知識爭取走出大山的車票,

才能將自己從苦難中撈起,

從而迎接更波瀾壯闊的人生。

沒有人可以定義

出身 “ 寒門 ” 的人到底是不是「貴子」。

因為——人 貴 自 重 。

窮且益堅

不墜青雲之志

追逐光,然後成為光

【來源:ZAKER新聞】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