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輔政,而不是讓姜太公輔政呢?

周公輔政都能發生“三監之亂”,換做姜太公輔政那還不天下大亂。

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輔政,而不是讓姜太公輔政呢?

想要弄清楚這些,就要先明白當時的天下格局和周國面臨的危機。

在商朝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只有商國的國君可以自稱為王,其餘各國國君都只是諸侯罷了。

隨著周國的國力不斷壯大,引起了商國的注意。畢竟商國當初就是國力壯大後,推翻了夏朝的統治,建立了商朝。

為此,商國一有機會便打壓、削弱周國,這也導致了兩國矛盾的計劃,為後來武王伐紂奠定了基礎。

到了周文王姬昌時期,由於周文王勤政愛民,大力發展農業和商業,輕稅賦免徭役,商稅更是不存在,使得周國的國勢一日勝過一日。

此時的周國有多強盛呢?姬昌此時擔任著商朝的“方伯”,人稱西伯侯。

所謂方伯,源自黃帝時期的四方諸侯之長。負責輔佐商王管理四方。

畢竟那時候諸侯國太多了,周武王孟津觀兵的時候,就號稱有八百諸侯前來會盟。如果算上保持中立和忠於商朝的諸侯國,估計諸侯國的數量有一兩千。

這麼多諸侯國,如果全讓商王管理,估計他沒日沒夜不睡覺地工作,也管不過來。

因此除了商朝核心區域的諸侯國、還有一些大國之間的糾紛由商王處理,其餘偏遠效果都由東西南北四方的四位方伯管理。

而擔任“方伯”的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一方諸侯中最強者為之。也就是說,周國當時已經是最強大的五個國家之一了。

當時,由於周文王廣施仁德,使得很多諸侯國都紛紛歸附周國,到最後,華夏九州竟然有六州都向著周國,

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輔政,而不是讓姜太公輔政呢?

這下子,讓商朝感覺到了威脅。雖然殷紂王不管這些,但是商朝的大臣還是很負責的,他們告訴殷紂王周國是個威脅,於是殷紂王將周文王抓起來軟禁了。

後來還是周國的大臣給殷紂王送了許多奇珍異寶、美女異獸才將周文王給撈出來。

周文王走的時候,殷紂王因為收人家的禮收得不好意思了,想送給周文王點禮物表達下歉意,但是各種奇珍異寶他捨不得,乾脆授予周國征伐不臣之權。

也就是說,周國可以打著商朝的旗號,征伐其他諸侯國,而商朝是不會來管這事情的。

這可是千金難買的權力,憑藉著征伐之權,周國討伐了大量忠於商朝的諸侯國,不僅使得國力更加強盛,也間接削弱了商朝的實力。

在周文王的領導下,周國已經成為了僅次於商國的大國。而周文王能夠取得此等成績,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姜太公。

周文王的很多政令和措施皆出自於姜太公,可以說,沒有姜太公,周文王也許只是個平庸君主,而周國也無力與商朝爭霸天下。

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姬發繼位。周武王依然重用姜太公,讓其擔任周國的太師,同時尊稱其為“師尚父”,意思是對待他像對待師傅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可見其對姜太公務必尊敬。

但是在治理國家方面,周武王不再只依靠姜太公,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開始積極涉足政務,成為了姜太公一樣重要的大臣。

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輔政,而不是讓姜太公輔政呢?

周公旦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周公。

在當時,周國大的戰略方針聽取姜太公的意見,而各種細枝末節的應對則聽取周公的意見,二人皆是周武王的左膀右臂。

周武王之所以這樣用人,一方面是姜太公年紀太大了,精力有限,那些細微之處不適合浪費他的精力。

另一方面,姜太公畢竟是外人,滅亡商朝這種大事,很多時候還是和自己人商量比較好。

因此周武王刻意在培養周公處理政務的能力。

周武王和周公商議,認為此事周國已經有實力挑戰商朝了,於是想試探下諸侯們的站隊情況,就搞了個孟津觀兵,其實就是大規模閱兵活動。

當時有八百諸侯前來會盟,這還不算上一些騎牆黨。

諸侯認為周國已經有實力滅亡商朝了,但是周武王卻說諸侯不懂天命,現在還不是時候。

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輔政,而不是讓姜太公輔政呢?

其實,所謂天命都是藉口,真正的原因是時機未到。

當時有上千諸侯國,雖然周國已經有能力滅商,但是商國可是個龐然大物,周滅商傷人一百自傷五十。

到時候周國也會衰弱,那還怎麼壓制得住那些諸侯國,尤其是另外三個“方伯”。

到時候,只怕是周國努力了幾代卻給他人做了嫁衣。

而周武王在等待的時機便是周朝自己把自己折騰得足夠衰敗。

幾年後,周武王等到了時機。

一方面,殷紂王殘暴,且親小人遠賢臣,導致民心盡失。

另一方面,商朝的大軍在外征討蠻夷,無力回援。

於是周武王親率大軍,與諸侯會盟,組成聯軍。接著浩浩蕩蕩的向商朝的國都朝歌進軍。

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輔政,而不是讓姜太公輔政呢?

而殷紂王收到訊息後,也組織起了一支七十萬人的大軍,兩軍在朝歌郊外的牧野展開了決戰,這一戰,將會決定誰才是這天下的主人。

雖然聯軍人數遠不如商朝軍隊,但是個個士氣如虹、悍不畏死。

反觀商朝的軍隊,雖然人數佔優勢,但是大多是用奴隸和俘虜在湊數,這些人不僅沒有戰鬥力,而且缺乏忠心。

兩軍一交戰,商朝這邊便有大批士兵倒戈,到最後竟然全都加入了聯軍。

以至於朝歌的守軍一看對方人多勢眾、來勢洶洶,竟然主動打開了城門,很快商朝就滅亡了。

然而對於周武王來說,滅亡商朝只是第一步,也是最簡單的一步。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建立一個新持續來保證周朝的萬世基業。

分封制是當時唯一的選擇,這是從三皇五帝時期慢慢發展出來的一種國家制度,在當時來說依然是很先進的,要繼續採用。

關鍵在於,如何穩固周朝的統治,避免出現新興大國威脅到周朝的地位。

周武王選擇在分封上做文章。

首先,他給周王室劃了一大塊地方作為周國的地盤。來確保周國在土地、人口上相對於其他諸侯擁有絕對優勢。

然後,他將周國的大臣和王室成員分封到周國附近、或者富庶的地方當諸侯,讓他們來拱衛周國。

一旦有一批諸侯國反叛,這些大臣和宗室的諸侯國可以協助周王平叛。

比如姜太公被封到齊國,周公被封到魯國,這都是當時有數的大國。

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輔政,而不是讓姜太公輔政呢?

接著,雖然商朝被滅,但是商國遺民眾多,如何處理這些人也是個難題,一旦處理不好便會鬧出大麻煩。

周武王將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到朝歌地區,讓他繼續統帥殷商遺民,以此來安撫這群人。

為了防止殷商遺民再次作亂,周武王讓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度二人輔佐武庚治理殷國。實際上是讓他們監視武庚的言行。

同時,周武王將管叔封到朝歌東邊的衛國,將蔡叔封到朝歌西南的鄘國,將霍叔封到朝歌北邊的邶國。

讓這三國來監視殷國的一舉一動,一旦殷國有反意,便由這三國出兵討伐。因此這三國也被稱作“三監”,意為三個監視者。

在做完這一系列安排後,周朝的統治逐漸穩定下來。可惜周武王沒有機會享受一下這太平天下,就在滅商後的第二年,周武王因為勞累過度去世了。

於是其子姬誦繼位,史稱周成王。

由於周成王年幼,於是周武王在臨終之時,指定了有周公輔佐周成王治理國家。

周武王之所以指定周公輔政,而不是姜太公,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親疏有別。

姜太公雖然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但是畢竟不是真的父子,姜太公終究是臣子是外人。

而周公的身份則不一樣,他是周武王的親弟弟,二人從小一起長大,情深義厚。

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輔政,而不是讓姜太公輔政呢?

用周公輔政,周武王放心。

再退一步說,如果輔臣如果想篡位,與其讓姜太公篡位,還不如讓周公來,好歹都是自家人,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天下還是姬家的天下,變不了天。

其二,姜太公輔政,會導致宗室不服。

這天下總歸是姓姬的,周成王年幼,如果讓姜太公輔政,難免會讓周朝的宗室們懷疑,朝廷下達的命令是周成王的意思還是姜太公的意思。

一旦他們對此產生懷疑,就會付諸行動。要知道,當時有很多姬姓諸侯國。他們是周朝用來掌控天下的。

如果這些諸侯國群起而攻周,只會造成周朝內亂,最後很可能導致周朝分崩離析,周國的基業二世而亡。

而如果讓周公輔政,至少大部分宗室可以接受,不能接受的也可以提出來,自己人內部協調下,中能解決問題的。

其三,姜太公年事已高,不知道還能活多久。

姜太公在遇到周文王的時候,已經是高齡了,指不定哪天就去世了。如果讓他輔政,極有可能出現臨時換人接班,導致施政方針出現變動。

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輔政,而不是讓姜太公輔政呢?

雖然姜太公最後活了139歲,但是這種事周武王怎麼算得到?他只能根據常理來考慮問題。

而周公年紀輕,又一直輔佐周武王,對其施政想法瞭如指掌,周公輔政可以保證周武王的治國理念得以延續,這是其他宗室所不具備的優勢。

所以說,周武王讓周公輔政是深思熟慮的結果。當然,這並不表示他就不看重姜太公了。

姜太公可是周朝的頂樑柱,此時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正是用人之際。事實上,周成王時期,雖然周公輔政,但是姜太公依然在朝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雖然姜太公被封到齊國,但是他並未去齊國赴任,而是一直在朝中擔任太師一職。而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則在京城擔任王宮守衛部隊的長官。

這明顯就是周武王設下的一個局,讓姜太公和周公互相制約,避免一家獨大,加上外面還有一堆忠於周朝的諸侯國,周成王的王位十分穩固。

雖然周武王的計劃十分周到,不過還是有失算的地方。他以為只有姜太公輔政才會發生諸侯國反叛的情況。

然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周公輔政依然爆發了“三監之亂”。

前面說了,當時的殷商遺民由武庚率領。而周武王派了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監視武庚等人。

然而周成王登基,由周公輔政,引發了管叔的不滿。

他認為自己年長,應該由自己輔政才對,而其他一些姬姓諸侯王也對周公制定的嚴格禮樂制度不滿,覺得自己受到了限制。

而武庚也想復國,他在獲悉了這些人的想法後,便去遊說管叔,表示願意支援他起兵。

在權力的誘惑下,管叔率領武庚、蔡叔以及部分依然忠於殷商的諸侯國,公然起兵反叛。

周武王死後,為什麼要周公輔政,而不是讓姜太公輔政呢?

可惜他們面對的是西周最強的兩隻老狐狸:姜太公和周公。

在起兵之時,他們的結局便已經決定了。

周公親自率兵東征,並調集其他諸侯國一起出兵。

而大後方則交給姜太公打理,主要處理日常政務,調撥糧草。

在二人親密無間的配合下,叛亂很快便被平息了,殷商遺民被遷徙到宋國定居。

這還是周公輔政的情況下,就鬧出這麼大動靜,如果讓姜太公輔政,估計會發生姬姓諸侯國,聯合武庚以及忠於殷商的諸侯國一起反叛。

其結果必然是天下大亂,周朝雖然不至於立刻滅亡,但是很可能直接快進到戰國時期。其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所以說,周武王讓周公來輔政簡直是英明神武的決定。這樣安排並非不信任姜太公,而是從大局出發,為了周朝的江山社稷考慮。

也正是因為他開始的佈局做得好,才保證了周朝數百年的國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