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宮與曹操斷交,並非因為曹操誤殺好人,原因僅有兩個字

本期三國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回,發生於董卓進京之時,主要涉及人物有:陳宮、曹操、呂伯奢,小說原文如下: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鞍前鞽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

陳宮與曹操斷交,並非因為曹操誤殺好人,原因僅有兩個字

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根據小說情節發展,曹操刺殺董卓不成,行動暴露。於是連夜潛逃,途中被士兵所捉獲。幸虧得到陳宮的營救,方才得以逃出生天。而後遭遇故人呂伯奢,曹操生性多疑,誤會好人錯殺呂伯奢一家。陳宮因此看清曹操並非好人,於是棄他而去。

陳宮與曹操斷交,並非因為曹操誤殺好人,原因僅有兩個字

小說情節中提到的曹操誤殺呂伯奢一事,根據《三國志武帝紀》引注《世語》記載,原文如下:“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可以看出此事歷史上確有其事,而小說情節中所提出的陳宮在此時追隨曹操之事純屬虛構。曹操也並非因為刺殺董卓之事失敗而逃命的。根據《三國志武帝紀》引注《魏略》載:“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可以看出曹操是因為看清董卓一定會失敗,因此不接受董卓的任命,方才逃亡回故里,途中也沒有發生曹操被捕之事。

陳宮與曹操斷交,並非因為曹操誤殺好人,原因僅有兩個字

至於小說中提及的陳宮與曹操反目之事,也並非因為曹操錯殺呂伯奢所致。真實原因錯綜複雜,然而總結起來無非是兩個字,利益。

歷史上的曹操與陳宮接觸,要提及曹操入駐兗州之事。當時兗州爆發黃巾叛亂,而兗州地區主要平叛的將領劉岱於戰亂之中被殺,偌大的兗州無將才可以領兵平叛。於是身為兗州地方勢力的陳宮看中了此時落魄的曹操,請求他入駐兗州平定叛亂,並一力說服兗州的地方勢力答應曹操入駐兗州,自此曹操進入兗州。

陳宮與曹操斷交,並非因為曹操誤殺好人,原因僅有兩個字

然而陳宮只看到了曹操的軍事才能,卻沒有看透曹操的政治才能。曹操不僅迅速的平定了兗州方面的黃巾叛亂,收編叛軍獲得一支實力強大的軍隊,而且迅速控制兗州官場上的主要職務。還誅殺了屬於兗州地方勢力的邊讓、王匡用於立威。

陳宮與曹操斷交,並非因為曹操誤殺好人,原因僅有兩個字

此舉觸犯了以陳宮為首的兗州地方勢力的利益,於是身為兗州地方勢力的陳宮和張邈暗中聯絡呂布,趁著曹操東爭徐州之際發動了一場叛亂,這場叛亂將曹操逼迫得幾乎無家可歸,幸虧曹操得到袁紹的幫助,從整旗鼓擊敗了陳宮、張邈和呂布,從而奪回了兗州。所以歷史上的陳宮並非如同小說中所描繪的如同聖人一般的人物,其實他與曹操之間的合作與反目,都是因為利益這兩個字。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