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講解首篇:讀史——古人的書值得一讀再讀,只因人性亙古不變

讀史的一個傳統功能是致用,用之於己是為“明智”,用之於世是為“資治”。讀史以明智,過去常常被庸俗化為權謀學。

我近來讀到一些歷史故事,對這個問題有些新的感悟。北宋名相寇準與張詠相別,問:“張先生有什麼可以教導我的?”張詠慢條斯理地說:“《漢書·霍光傳》,你該好好讀一讀。”寇準不明白張詠的意思,回來找出《漢書》,把《霍光傳》逐字逐句讀了一遍。讀到臨了,有這麼一句話:“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終於開悟,哈哈大笑:“原來張先生在暗諷我不學無術。”張詠要寇準引以為戒的霍光,是西漢權臣。此人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憑藉這層關係,少年時代就在漢武帝身邊工作。

趣味講解首篇:讀史——古人的書值得一讀再讀,只因人性亙古不變

晚年的漢武帝殘忍好殺,老婆、孩子、宰相、大臣,均不免於毒手。但霍光生性謹慎,一步一個腳印,位極人臣。漢武帝臨終,將八歲的小兒子劉弗陵託付給霍光,讓他效仿周公輔成王。漢武帝死後,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此時的政權,當然在霍光手裡。漢昭帝二十一歲病死,沒有子嗣。霍光從諸侯王中選擇武帝的一個孫子,立為皇帝。但這個皇帝不受霍光擺佈,很快被廢。霍光又迎立武帝的曾孫劉病已,是為漢宣帝。

趣味講解首篇:讀史——古人的書值得一讀再讀,只因人性亙古不變

霍光一生歷仕四朝,翻雲覆雨,立了兩個皇帝,廢了一個皇帝,掌控政權近二十年。他的結局怎樣呢?史書用十個字:“死才三年,宗族誅夷,哀哉!”霍光死後三年,霍家被滿門抄斬,太慘了。為什麼?原因就是前面引的那句話:“不學無術,暗於大理。”霍光不學無術,不明白大的道理。稍早,有一位名將周亞夫,史書對他的評價,與霍光近似。周亞夫是將門虎子。他的父親周勃是漢朝開國功臣,劉邦死後,又曾平定諸呂之亂。周亞夫的兵法更勝乃父。

趣味講解首篇:讀史——古人的書值得一讀再讀,只因人性亙古不變

景帝時,東方七個諸侯國聯合造反,半壁江山易幟,史稱“七國之亂”。周亞夫帶領軍隊,一手平定七國之亂。父子兩代,三次有大功於漢朝。七國之亂平定以後,周亞夫在朝中風光無限。但周亞夫結局如何?“不食五日,嘔血而死。”在獄中絕食五天,吐血而死。原因何在?司馬遷評價說:“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終以窮困。悲夫!”周亞夫感到自己的學識已經足夠,不肯學習,儘管道德品質過硬,卻不懂得處世的道理,最終落得如此下場。悲哀啊!周亞夫不是最慘的。

趣味講解首篇:讀史——古人的書值得一讀再讀,只因人性亙古不變

比周亞夫更早,有位叫嬴政的。贏政的前半生,史書稱他為“秦王政”,掃滅六國,建立不世偉業;贏政的後半生,史書稱他為“始皇帝”,昏招迭出,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秦始皇的遺詔被篡改,屍體臭爛數月不得安葬,子孫互相殘殺,一手建立的王朝二世而亡。他的一生,轉折點何在?西漢有位天才政論家賈誼,寫了三篇《過秦論》,是檢討秦朝滅亡的大手筆。其中有一句要緊的話:“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秦王

嬴政

感到自己的學識已經足夠,不必再向人請教。

趣味講解首篇:讀史——古人的書值得一讀再讀,只因人性亙古不變

於是他的過錯,再也沒有糾正的機會,只能一路走向滅亡。與秦始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周武王。《漢書·五行志》記載,周武王滅商,從紂王的監獄中請出賢人箕子,“親虛己而問焉”。周武王不因勝利而感到自足,而是虛心向箕子請教治國之道。唐人司馬貞為《史記·絳侯世家》作註釋,將這個道理說得更透徹:“亞夫自以己之智謀足,而不虛己不學古人。”周亞夫感到自己的天賦足夠,而不肯將自己放空,向古人學習。這句話有兩個要緊的地方。

趣味講解首篇:讀史——古人的書值得一讀再讀,只因人性亙古不變

第一,什麼叫“虛”?

《荀子·解蔽》的解釋最精闢:“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不要用你已經有的東西(成見),去影響你即將接受的東西(新知),這就叫“虛”。

第二,學什麼?學古人。

寇準、霍光的“不學亡術”,周亞夫的“足己而不學”,秦始皇的“足己不問”,都是指不學古人。《史記·項羽列傳》的評價是“奮其私智,而不師古”,項羽天資過人,但他只憑借個人的天資(私智),不肯師法古人,結果只能自刎烏江,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歷史的悲劇反覆重演,只因人性總是健忘。古人的書值得一讀再讀,只因人性亙古不變,不管人性中有閃光,抑或醜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