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歪打正著的糖果新港飴

民間故事:歪打正著的糖果新港飴

清朝時侯,臺灣嘉義有一位販賣糖果為生的年輕人,大家都叫他盧欺頭。有人說是因為他頭長得大又不好看,所以才有了“欺頭”這個外號。其實“欺頭”本身說的是做成各種各樣動物或者人物頭的美食,而盧欺頭賣的也是自家熬製的糖稀,可以做成糖瓜,也可以揪一塊下來,放進模具裡,再把糖吹起來,就做成了各種糖人、鬼頭、小動物,孩子們特別喜歡。而且盧欺頭不僅糖果做得好玩好看又好吃,而且做生意很實在,能多給點就多給點,錢帶得不夠就下次再說。盧欺頭也賣花生糖,就是在花生外面裹上一層厚厚的糖霜,吃起了清脆香甜,也很受大家歡迎。買糖的人總喜歡多嘗上幾粒,盧欺頭只是呵呵一笑,從來不嫌棄。這就讓別人都覺他好欺負,所以“欺頭”這個外號也有笑話他傻的意思。

盧欺頭的糖果生意雖然很好,但畢竟是小本生意,勉強維持生計而已。一旦遇上颳風下雨,街上人少,糖果沒人買,盧欺頭就要餓肚子了。

偏偏這一年的雨水特別多,盧欺頭好幾天沒辦法上街做生意,眼看著做好的糖瓜變軟粘成一堆,花生糖更是又溼又潮沒法賣了。而且因為下雨,街裡的老鼠沒有地方躲,也都跑進屋裡來。這些老鼠聞到糖的甜味,總想著偷糖吃,害得盧欺頭夜裡都睡不好。連老鼠都來欺負人,盧欺頭很苦惱。這樣下去,本錢都要賠進去了,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呀!

盧欺頭想不出來辦法,心裡很煩,就用手捏糖稀、吹成小老鼠的樣子,再一個一個的吃掉,來消愁解恨。忽然,盧欺頭看著手裡剛吹起來的小老鼠靈機一動。這些小老鼠都是空的,如果把花生糖裹進裡面去,會不會更好吃呢?想到做到,盧欺頭揪了一塊糖稀,又拿起來一顆花生糖,兩手揉揉捏捏,搓成一個圓球,然後放進嘴吧裡一嚼,嘿!既有麥芽糖的彈牙,又有花生的爽脆,而且兩種糖的味道攪在一起,甜而不膩,嚼勁十足,口感非常好。

盧欺頭反覆試驗著,後來乾脆把糖稀和花生糖熬在一起,然後捏成小老鼠的樣子,再慢慢地晾乾,一顆一顆的小老鼠糖果就做好啦!因為小老鼠糖外面裹著糖稀,所以裡面的花生就不容易受潮溼,所以可以儲存很長時間都是脆脆的。

天終於晴了,盧欺頭信心十足地帶上新發明的糖果上街叫賣,新奇的樣子和好吃的口感,再加上盧欺頭喊的“咬老鼠仔”的吆喝聲,一下子就讓這種糖果把大家都吸引住了。一擔糖果很快就被大家搶購一空。

後來,盧欺頭的“老鼠仔”糖果出了名,新港興建的媽祖廟開光時,點名用他的糖果做供品。廟會上盧欺頭的糖果也是一搶而光,買到“老鼠仔”糖的人把糖果帶回到各個地方,分給親朋好友們吃,因為覺得叫“老鼠仔”不好聽,就說是新港買來的。慢慢的,“老鼠仔”就被叫成新港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