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朝,選秀指南!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女人一般是做為男人的附屬品而存在,在一夫一妻多妾的封建社會中,一般家裡有點錢財全是,有點權勢的男人一般都會有幾個女人。皇帝作為地位最為尊貴的人,他的後宮佳麗三千,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皇帝的女人理應是貌美如花,德才兼備的絕色女子。

有清一朝,選秀指南!

世人眼中的“後宮佳麗三千”

然而,就清朝一些後宮妃子的照片流傳下來,皇帝的妃子也是長得一般,慈禧太后的照片怎麼看都不像一個大美人兒,而隆裕皇后更是醜得特別。長相普通的女子為何還能在女人扎堆的後宮混的風生水起,清朝選妃的標準又是怎樣的呢?

有清一朝,選秀指南!

慈禧太后的照片

一:“選妃”制度的創立

一般女子想要入宮為妃,必經途徑就是透過“選秀”,何為“選秀”?無非就是皇室在特定的時間舉辦的,從宦官世家的適齡女子當中,為皇帝及皇室宗親挑選妻室和宮女的一種方式。“選秀”這一制度乃清初順治皇帝所創制的,這一制度的實行,使得皇室得以充分利用與朝臣的姻親關係來維繫王朝的統治,並且還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合自己眼緣的女子作為自己的妻室。

在順治皇帝之前,滿清貴族的妻室並不是透過“選秀”而來,也並沒有定製,一般都是為了鞏固政權而與滿清蒙古貴族聯姻。順治帝的母后,孝莊太后在順治帝十四歲的時候,就讓他迎娶自己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以鞏固其母族的地位。順治帝並不喜歡自己這位表妹兼妻子。帝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沒有培養出越來越深厚的感情,反而在長期的爭吵中,兩人的感情越來越淡,順治帝甚至還產生了“廢后”的想法,在二人成親之後,順治帝尋一個由頭廢除了自己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有清一朝,選秀指南!

“選秀”制度開創者,順治皇帝

廢后以後的順治帝決心為自己挑選一位合自己心意的妻子,於是想出了從宦官世家當中挑選適齡女子為自己妻子的“選秀”這一方式。順治帝透過母親孝莊太后之手頒佈懿旨,即將皇室選妃的標準頒佈出去:“選立皇后,作範中宮,敬稽典禮,應於內滿洲官員之女。”這就一改傳統的包辦婚姻,而且將選妃的範圍擴大到滿洲官員和外蕃王公大臣家中女子,選妃範圍大大擴大了,這樣也有利於籠絡朝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順治帝由此開創了清宮“選秀”制度。

二:“秀女”何去何從,“選秀”的過程

每到“選秀”的當年,各個省份官宦之家的女子便會由當地所在的旗營依據家世、年齡等進行篩選。選出來的適齡女子便是“秀女”,“秀女”一經選出,就得辭別父母,收拾行囊,乘坐由朝廷統一發放費用所僱的騾車,從地方到京都。

各省份的“秀女”抵達京都之後,稍事休息,便到了“選秀”之日。到了“選秀”之日,“秀女”們在本旗參領的安排下進行排序,至於隊伍的排序,一般是先按照八旗來排序,滿族、蒙古族、漢族這三個民族的順序來排。按照八旗排序好之後,再在三個民族當中進行排列組合,方式大概如下:已是宮中妃嬪的親戚,這部分人大約是皇親國戚了,排在最先,;再者,即是曾經初選選中之後,複選被刷下來的,這次這次進入複選的;隨後才是此次新增的“秀女”;最後還要根據所有的分類,在每個型別當中按照年齡來排隊。

等一切排隊次序安排完畢以後,“秀女”們各自乘坐在自己的馬車依次進入宮中參選,每位秀女的馬車上都掛著兩個燈籠,燈籠並不是憑白無故掛的,而是在每個燈籠上寫上秀女的個人資訊,諸如:“某旗某佐領某某某之女某某某”。“秀女”們的車隊約莫傍晚時分抵達地安門,再抵達神武門等候太監開啟宮門。宮門大開之後,“秀女”們依次下馬車,步行經過具有既溫順又貞潔寓意的“順貞門”。繼而前往御花園等處,面見天顏,接受皇帝和太后的審閱評選。

一般來說,“秀女”大多是五人或者六人成排,依次排列開來,接受審閱,進行“初選”。被太后皇帝選中的“秀女”,寫有其個人資訊的牌子就會被留存,這就稱作“留牌子”,靜候“複選”;若是沒有被選中的“秀女”,寫有其個人資訊的牌子將不會被保留,稱為“撂牌子”,這些人就會被皇宮太監帶出宮門,自回家中,自此再沒有“選秀”資格,這樣就可以進行自由婚配了。

有清一朝,選秀指南!

“秀女”們排隊,接受皇帝和太后審閱

被選中的“秀女”,則要等待“複選”,“複選”較之“初選”要複雜上許多,要定期且頻繁進行“複選”,因為“複選”成功就是後宮的妃嬪,代表皇家的臉面,因而非常嚴格,要更加著重對“秀女”進行德行的考核。要是“複選”不合格的“秀女”則會被遣返回家,等待下一次的“選秀”再進行參選。而“複選”合格的“秀女”則是名副其實的“準后妃”,當然,還不能完全確定就是妥妥的后妃,還得再經過多重“引閱、複查、留宮住宿……”,如此名目繁多的環節,一路披荊斬棘,最終才能夠有資格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皇族妻室”。

清宮“選秀”主要有兩種型別,一類是選擇宮女,這是從內務府包衣三旗當中選擇的,一年一次。另外一類則是選擇皇室妻室,是從八旗家中選擇的,每三年一次。為皇室選擇妻室則比較嚴格,而且有明確的明文規定:“八旗家中凡是13歲至16歲的妙齡女子,必須參加皇宮舉辦的每三年一次的“選秀”,若是在此年齡範圍內的女子不參加選秀,或者在選秀前確定終身大事的話,將會對其家族處以重罪”。

因此,影視劇《甄嬛傳》中,甄嬛起初非常不願意去選秀,奈何為了家族利益,她不得不去參加選秀。所以她在選秀之前,去寺廟祈求她不被選擇中。因為去參加選秀的女子,選中的話會被留在宮中,成為皇帝的妃嬪,亦或是賜予皇室宗親子弟為妻室。倘若選不上,則會被遣返回家,這種情況下才能被允許自由婚配。當然一朝被選上,成為皇帝的妃嬪,再受皇帝寵愛,誕下龍子的話,那將是榮華富貴享受不盡,其家族地位也會扶搖直上。後宮從來不缺乏鬥爭,為自己的榮華富貴爭,為家族利益爭。

自從順治帝創立“選秀”制度以來,清宮一直沿用這一制度,直到光緒帝時期才被廢除,在這兩百多年間,一共舉行80多次。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選秀”制度幾乎貫穿了整個大清王朝的歷史。

三:“選秀”的標準何如?

那麼清宮的“選秀”,有什麼標準呢?是否擁有絕色傾城的美貌才是唯一標準的?答案無疑是否定的,美貌並不是選秀的唯一標準,相反因為太過美貌反而可能會被減分甚至淘汰,自古大多絕色傾城的妃子禍國殃民,諸如:妲己、褒姒……因此一同參與“選秀”的皇太后非常忌諱“美色誤國”。即使皇帝頂住來自太后的壓力選了絕色傾城的妃子,也頂不住滿朝文武大臣的指責。因此,從清朝妃子流傳下來的老照片來看,絕色貌美的嬪妃幾乎沒有。

能參與“選秀”的大多數是八旗家中的女子,平民家庭出身的女子是沒有參與“選舉”資格的。因此,清宮“選秀”的首要標準是門第,門第的高低決定你妃位品級的高低,一般來說,入選的高門貴女的妃位等級肯定高於一般的官宦之家的女子。所以影視劇《甄嬛傳》裡面,安陵容剛剛入宮只是一個“答應”,而出身高官家庭,還是漢軍旗的沈眉莊剛剛入宮就是“貴人”,甄嬛則是“常在”,這些都是與門第有關。

有清一朝,選秀指南!

影視劇《甄嬛傳》劇照,沈貴人、莞常在、安答應

“選秀”的第二個標準,則是品行,因為皇宮最是注重等級禮儀,所以後宮的妃嬪禮儀儀態是萬萬疏忽不得的。首先外表上要端莊,儀態要非常莊重,這些禮儀,是世家大族的貴女從小就必須接受的教導。而至於性格方面:孝悌慈愛、溫柔恭順、寬厚仁慈……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這兩個標準而言,門第是排在首要位置的,清宮妃嬪絕大多數是出身名門世家,高門貴女。至於品行,則在其次。而相貌,在門第面前簡直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附加項,有則加冕,無則不可求。眾所周知,光緒帝的妻子隆裕皇后奇醜無比,但是卻是以慈禧太后的侄女的尊位入主中宮,頂著奇醜無比的尊容,成為一國之後。

有清一朝,選秀指南!

光緒帝的妻子,隆裕皇后的照片

透過層層嚴格的選拔,“選秀”所選出來的一大批優秀的“秀女”作為皇帝的后妃或者給皇室宗親子弟為妻室。其中最為尊貴的當屬於皇帝的妻子——皇后,皇后是皇帝唯一合法的嫡妻。作為皇帝的妻子,首先肯定要有一個顯赫的家世,能給皇帝莫大的支援,此外還應該具有賢良淑德的良好品德。皇帝將會與皇后舉行婚禮,皇帝的婚禮可不比一般人,都是講求雍容隆重,盛況前空才能匹配皇帝的身份。

按照清朝的祖制規定:婚禮當天,皇后的轎子要從“大清皇城第一門”——大清門抬進來,隨後依次經過天安門、午門,最後直達後宮,盛況空前,風光無限,無不令人豔羨不已。而選出來的其他“秀女”,雖然也是皇帝的妃嬪,但是始終是“妾”,因而皇帝不可能像迎娶嫡妻一樣迎娶他的妃嬪,這些妃嬪只能從紫禁城的後門神武門直接入宮。因此,大清皇宮有這麼一個奇特的慣例:走過大清門的人必定是尊貴無比的,是名正言順的皇帝的妻子,地位尊崇,而沒有走過大清門的妃嬪,地位始終低於皇后一等。因此,走沒走過大清門成為後宮地位尊卑的一項重要的尺度。

小結

雖然順治帝開創了“選秀”制度,使得皇帝及皇室宗親多了“擇偶”的範圍。但是“選秀”選出來的秀女大多數是注重門第出身。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無疑仍是一種政治聯姻,只是把聯姻範圍擴大了而已,對於皇帝而言,將自己婚姻當做鞏固君主專制統治的工具。

而對於選上的妃嬪來說,入宮為妃也不過是維繫家族利益的工具,雖然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卻也是“一入宮門深似海”,皇帝后宮佳麗三千,不可能把寵愛獨獨放一人身上,眾多女人爭風吃醋,卻也是終究“韶華易逝”,在深宮當中孤獨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