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6年:華縣地震壓死軍民83萬

今天是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我們一起回看歷史上的一次大地震——華縣地震。

華縣地震亦稱明嘉靖關中大地震,簡稱嘉靖大地震。地震發生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農曆十二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山西、陝西、河南等地同時發生地震,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現代科學家根據歷史的記錄,推斷當時的地震強度為矩震級8。0級至8。5級。這次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特大地震之一,也是世界有歷史紀錄的地震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地震使陝西古代塔寺盡毀

關中大地震使陝西生靈塗炭,雖然缺乏詳細文獻記載,但其對當時前朝文物遺存的毀滅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可以從塔寺圮倒、碑石折斷窺其慘烈一斑。

大雁塔坐落於西安城南慈恩寺內。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紀念亡母文德皇后而建。因印度取經歸來後的高僧玄奘曾在此主持寺務,著名的畫家閻立本、吳道子曾在此繪製過壁畫而聞名天下。這座高64米的七層方形樓閣式塔在關中大地震中,塔剎被震掉。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707—710),是一座優美的密簷式磚土結構塔,系當時宮人捐資修建,原有15級。在明成化二十三年(1432年)和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關中大地震中震毀兩級,塔身中裂為二。現殘存13級,43米。

不少相關文獻中還有如下令人痛心的記載:

華縣寧山浮圖:“寧山山下建浮圖以圖鎮山,蓋宋時小敷峪內山摧為警也……嘉靖乙卯冬,地大震,碑石裂碎,寺故多聞人詩,亦盡失矣。”(明隆慶版《華州志》)

……

據古塔專家趙克禮先生調查,陝西現存明代古塔近百座,其中20米及以上的大型明代古塔13座,除寶慶寺塔、天池寺塔和安慶寺塔外,其他10座均建於明嘉靖關中大地震後的萬曆年間(1573—1620),大地震以前所建僅佔兩成餘。所以致此,皆由於大地震的毀滅。

關中古稱“名碑淵藪”,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西安碑林了。西安碑林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在關中大地震中,40石傾倒崩壞,佔三分之一。

許多書法名碑也在劫難逃。虞世南是唐代傑出書法家,其書圓融道逸,風神蕭散。現藏西安碑林之《孔子廟堂碑》(俗稱《西廟堂碑》),碑身高1。91米,寬1。08米,是虞書的代表作。在關中大地震中斷為三大塊。

乾陵位於陝西乾縣城北的梁山上,距西安80多公里,是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陵。在乾陵陵園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分佈著61尊石人像,其中東邊29尊,西邊32尊。石人大小和真人差不多,可惜頭部早都蹤影皆無,現存的石人像殘高在1。5米至1。77米之間。而有專家們推斷,關中大地震是造成61尊蕃臣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餘的石像很可能毀於明末清初的戰亂時期)。

壓死官吏軍民 八十三萬有奇

渭南市臨渭區慶安寺塔(耒化塔),位於交斜鎮來化村東108國道南側,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為九層磚塔,高30餘米,塔基呈正方形,闢36道卷形重門。在塔身南面的一、二層分別用磚、石銘刻有明代關中大地震的珍貴資料。

塔一層磚刻:“維大明國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忽天震地裂,搖倒舍利寶塔壹所。後至嘉靖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吉重修。”

據《明史》世宗本記二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陝西、河南地大震,河渭溢,死者八十三萬有奇”。我們不妨試想:明代嘉靖年間陝西總人口數量並不算多,大約有400餘萬,而華縣及其周邊各縣人口居住密度也相對較小,可想而知當時華縣大地震的慘烈景象和災變的嚴重程度。

《明史》中提到地震在山西、陝西、河南同時發生,這裡指出的是地震受害的大致範圍。後經查明,這次地震波及到7省185個縣。

《明史》五行志中還載說:“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蒲州即今山西省的永濟,朝邑今屬大荔。載文中提到的這五處地縣,實際上也是劃分出了一個極震區的範圍,那麼震中肯定就在這個區域之中了。

《明史》載:“河渭大汛,壓死官吏軍民八十三萬有奇”。這是地震造成的總的悲慘後果。但是這裡要指出的是,這死亡的人數中,還包括了黃河汛濫淹死、震後流行病死亡和次生災害死亡人數。據史載:“秦晉之交,地忽大震,延及千里,川原折裂,郊墟遷移,或壅為崗,或陷作溝渠。山鳴谷響,水湧沙溢。城垣,廟宇、官衙、民舍傾頹摧毀,十居其半,軍民被害。其奏報名者,八十三萬有奇,不知名者復不可數計”。從這個記載裡也說明受難者包括了地震波及千里的廣大地區受害的人數。

當時的抗震救災體系不健全

關中大地震的災情極為嚴重,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

一是地震發生時間方面的原因。此次地震發生在午夜凌晨時分,多數人正處於熟睡狀態。

二是地質構造方面的原因。這一地區的土壤屬於黃土,土質疏鬆,容易崩塌,一旦地震發生,後果十分嚴重。

三是房屋結構方面的原因。自古以來,渭河流域的居民大多居住在黃土塬的窯洞之中,這種結構的房屋在平時冬暖夏涼,極為舒適,可一旦有劇烈的地震發生,十分容易倒塌。

四是人口密度方面的原因。渭河是黃河的支流,地震中心區域屬於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流域,自古以來,該地區農業發達,因此人口密度較高。

五是次生災害方面的原因。黃土滑坡和黃土崩塌造成了黃河的堵塞,形成了堰塞湖而使河水逆流。地裂縫、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壞,使災情進一步擴大。

自明朝建立至嘉靖年發生大地震,陝西當時已是連年災害,連年饑荒。本來無災之年糧食就遠遠不夠維持,加上大震,糧食更是供應不及,許多災民飢餓難耐,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現象。

六是政府舉措方面的原因。地震發生時,正值隆冬季節,人民缺衣少食,無家可歸,沒有自救和恢復能力。而明朝政府和官員面對這樣嚴重的災情,並沒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來安置災民,明朝中央對於地方的賑濟屈指可數,能查到的朝廷撥款僅有15萬兩白銀,而剩下的賑災模式,只是減免受災當地的賦役。

陝西省2006年召開華縣大地震450週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地震造成的直接災害、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關中大地震的災情嚴重,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抗震救災體系不健全,民眾防災減災意識薄弱,我們今天應當引以為戒。(本報綜合) 2021-05-12 00:00:00:0842660http://yzdsb。hebnews。cn/pc/paper/c/202105/12/content_84266。html21556年:華縣地震壓死軍民83萬/enpproperty

本文來源:燕趙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