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親子教育!甄子丹新作《搜救》捨命救子,演繹患難父子情

沒有過分營銷,沒有過多鋪墊,臨時空降國慶檔的電影《搜救》,是這個假期最大的驚喜!

由星皓影業出品,甄子丹領銜主演並監製,羅志良編劇導演,甄子丹首次挑戰搜救題材的電影,以“親子情”為切入角度,為觀眾們講述了一個父親踏上艱難的尋子之旅,為了愛而成為英雄的凡人史詩。

最好的親子教育!甄子丹新作《搜救》捨命救子,演繹患難父子情

從結構上看,《搜救》是一部典型的,採用了“最後一分鐘營救”模式的作品。

開篇不久,導演就丟擲了危機性事件:同父親產生衝突的孩子賭氣出走,不知去向何方,搜救的時間只有黃金48小時。

緊接著,敘事如“倒計時”一般展開,讓觀眾和演員們一起跟時間賽跑。

與此同時,極寒天氣、雪崩等自然危機,以及搜救團隊內部的信任危機交織在一起,更讓整個行動困難重重。

就在所有人都覺得沒有“希望”了,想要撤退之際,阿德(甄子丹飾),這個懷著懊悔、愧疚的父親,卻不願意放棄任何希望。

最好的親子教育!甄子丹新作《搜救》捨命救子,演繹患難父子情

他和妻子一次次祈禱,洞坑中無生命體徵的生命,不是自己的兒子。

所以,他一次次迎難而上,雪崩、寒潭、低溫都無所畏懼。

他還敢隻身入虎穴,同人販子“交易”,只為了一個孩子“生還”的希望,甚至被群毆也在所不惜。

在他身上,我們看見了一個平凡英雄的模樣。

而阿德的故事,會讓我們想起一類社會新聞——在危機時刻,父母突然有了雷霆萬鈞之力,為孩子抵擋住一切的狂風暴雨。

最好的親子教育!甄子丹新作《搜救》捨命救子,演繹患難父子情

但我們也深知,從來沒有人生來是英雄——是愛讓父母們無比強大。在他身上,看見每一個“中國家長”

實際上,《搜救》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在於導演拍出了愛的偉大,還拍出了愛的真實。

在電影中,除了緊張、驚險的營救,《搜救》還花了大量篇幅交代阿德一家的日常生活,比如阿德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為了自己愛的妻兒過得更好,他沉默著扛起了一切。

包工頭突然跑路的“意外”,更讓妻子敏璇(韓雪飾)想放棄全職太太的身份,出去找工作——這對頗為直男的丈夫+父親阿德來說,無疑是又一重打擊。

最好的親子教育!甄子丹新作《搜救》捨命救子,演繹患難父子情

這些細節,也讓我們想起了我們見過、聽過,甚至親身經歷過的某種家庭互動模式:大家因愛結成家庭,家庭卻被迫地捲入社會競爭,成年人幾乎不堪重負,孩子卻難以理解。

當他們為了一個願景,一個美好的未來,咬著牙堅持時,哪裡能顧得上眼前的交流、溝通。

所以,阿德尋子之旅,也是一條自我救贖之旅,以及家庭和解之旅。

一路上,他不斷回想起爭吵,也不斷回想起這樣、那樣的失控、無力。

他深知,如果有任何一刻,他不是怒斥孩子,而是選擇軟下話來好好溝通,絕不會有這樣的結局。

如果他們曾好好溝通,孩子根本不會執拗地躲在那扇門後,他也不會固執地丟下孩子,將其視為一個“教育”“懲罰”,讓它成為自己後悔一生的決定。

與此同時,在他莽撞的、孤勇的找尋裡,韓雪飾演的敏璇也逐漸理解了,她曾經誤以為“不關心家人”的丈夫,始終未曾動搖他對於家人的愛。

只是,救贖、和解的代價過於沉重了。

最好的親子教育!甄子丹新作《搜救》捨命救子,演繹患難父子情

創作者將人物置於逆境,用一個個危機事件拷問他們的價值觀,而主人公也要付出極為沉重的代價才會知道——如果沒有眼前的快樂,如果沒有眼前的小確幸,“上岸”了又有什麼意義?

甚至,他們想象中的“岸”是否真的存在,仍有待商榷。

在電影院,你會發現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看《搜救》的點映,幾乎沒有人不為阿德一家的故事而動容,甚至他們在關鍵劇情點或者放映結束,都會彼此相擁——想必,這邊是電影的溫暖魅力吧?

最好的親子教育!甄子丹新作《搜救》捨命救子,演繹患難父子情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孫承健,曾在在《電影、社會與觀眾》中提出:“電影文字與社會、歷史泛文字之間。電影與觀眾之間,自始至終都表現為一種不可分割的存在關係。”

而《搜救》這部電影,就既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又因為其合理的藝術加工,而令我們格外感動——阿德一家的故事,想必此時此刻,也正在令某些正在電影院觀看的家長、孩子、家庭而若有所思吧?

如果有哪怕一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因《搜救》而得到矯正或者最佳化,那《搜救》這部電影就沒白來熒幕上走這一遭。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