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之變|美中情局預測“世界氣候大戰”,主戰場在哪裡

近日,據俄羅斯媒體日前報道,美國中情局(CIA)釋出的一份報告指出,未來幾十年由於地球的氣候變化,世界將面臨一場全球性的軍事衝突。這也再次凸顯了氣候問題對於全球安全的重要性。

全球氣候之變|美中情局預測“世界氣候大戰”,主戰場在哪裡

古往今來,天氣、氣象對於軍事行動的影響一直是各國軍事家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在眾多兵書戰冊中無不強調“天時”。在過去,各方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在戰時具體氣象變化對軍隊作戰效能的直接影響。如氣象會制約武器、偵查裝備效能的發揮,以及軍事人員的部署和作戰行動,在戰爭史上利用惡劣天氣發起突然襲擊或突圍的例子舉不勝舉。而現在全球整體氣候變化對於軍隊的影響也開始成為關注的焦點。

研究表明,近年來極端天氣的產生與氣候變化有著莫大的聯絡。不久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釋出第六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報告指出,全球變暖正導致一些地區暴雨、洪澇、乾旱、颱風、高溫熱浪、寒潮、沙塵暴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而且強度增大,過去“幾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極端天氣事件,似乎正變得越來越常見。今年的報告裡還首次單獨設立了“氣候變化中的極端天氣事件”一章,並首度對複合型事件進行分析,指出人類影響可能增加了複合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機率,而未來幾十年裡,所有地區的氣候變化都將加劇,極端高溫、降水事件等將越來越頻繁。

事實上,隨著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以及破壞力的增大,一些國家的軍隊已經嚐到了苦頭。極端天氣不但讓部隊的作戰訓練難以正常展開,而且直接影響軍事人員、裝備和設施安全,導致非戰鬥減員。以美國為例,數年來美國國防部都認為環境變化可能對軍事能力構成威脅。2018年美國氣候與安全中心的一份報告指出,北卡羅來納州的勒傑恩營、加利福尼亞州的彭德爾頓營等若干美國國內關鍵軍事設施面臨氣候變化風險。2018年10月,“邁克爾”颶風襲擊佛羅里達州,駐紮在佛羅里達州廷德爾空軍基地的多架F-22“猛禽”戰機遭到損壞。2019年3月,美國中西部幾個州遭遇冬季風暴侵襲,內布拉斯加州的奧夫特空軍基地有三分之一被洶湧的洪水淹沒(該基地位於奧馬哈市貝爾維尤,是美國戰略司令部的總部,部署了用於指揮核武器的戰略指揮機等軍機),其維修費用超過4億美元。

全球氣候之變|美中情局預測“世界氣候大戰”,主戰場在哪裡

其實,氣象戰在之前就已經被實行過,如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秘密地在寮國、越南和柬埔寨的毗鄰地區進行人工降雨,先後耗資2160萬美元,投入1400多人,出動飛機2600多架次,投擲催化彈47400多枚,造成了區域性地區洪水氾濫、橋斷壩毀、道路泥濘難行,使得“胡志明小道”由原來每週約9000多臺車輛的通行量減少到只能通行900多輛,嚴重地破壞了北越軍隊的運輸線。據有關資料統計,美軍當時人工降雨給越南帶來的損失,比整個越戰期間飛機轟炸造成的損失還要大。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氣象戰中除了人工降雨外,還出現了很多大膽且極具破壞力的設想。如採用地下核爆炸和非核爆炸等手段,人為地誘發或製造針對敵方的地震或海嘯,以達到自身軍事目的的“地震武器”;或者透過向敵國上空的臭氧層撒播化學藥劑,將臭氧層撕開“空洞”,使敵國直接暴露於太陽紫外線之下,從而改變當地氣候,影響動植物生長,使敵方人員制病,削弱敵國戰爭潛力的“紫外線武器”等。

巧合的是,在不久前迪拜舉行的全球綠色經濟峰會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發表觀點稱,儘管今天核戰爭的威脅仍然存在,但人類正在面臨更糟糕的情況,那就是氣候變化。不難看出,未來如果氣象戰真的爆發並失控的話,那麼桑托斯的預言就可能成真。

全球氣候之變|美中情局預測“世界氣候大戰”,主戰場在哪裡

除了設想使用氣象武器外,此次的報道認為未來氣候變化會導致地緣矛盾進一步激化。

縱觀歷史,人類社會發展程序始終與氣候變化有密切的關係,氣候會變化影響降水、糧食生產與人口增長。由於氣候變化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從而引發生活資料的短缺,在這種生態壓力和一定的社會背景下,戰爭高峰期和社會動亂隨之產生。有研究顯示,歷史上瑪雅帝國的三次萎縮與三場大旱聯絡密切,尤其是公元600年至1000 年的乾旱期,還引爆了社會衝突。而在現代,有觀點認為阿薩德政權未能有效地管理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乾旱加上近150萬人流離失所,由此造成的社會動盪不休與後來敘利亞內戰的爆發息息相關。CIA報告稱,剛果、印度河、湄公河和尼羅河流域等地區,有可能成為未來氣候戰爭中的熱點,這些地區有可能因為河床和水流方向的改變而發生衝突。

個人認為,目前看來最有可能因為氣候變化而導致衝突的地區是北極。過去北極被認為是邊緣地帶,但是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冰蓋日益縮減,北極的地位也陡然提升。北極冰川的融化帶來了三個巨大的變化:一是降低了人類開發北極地區豐富資源的成本,使北極的資源開發成為了現實;二是隨著冰川的融化,兩條重要的新航道即將出現,一條是由格陵蘭島經加拿大北部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西北航道,一條是從北歐經新西伯利亞海、科楚奇海直達白令海峽的東北航道(俄羅斯方面稱之為北方航線或北海航線),前者聯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後者聯通歐洲和亞洲,都將成為世界航運的“黃金水道”,其戰略價值不可估量;三是冰川的融化將在北冰洋生成大片可供漁業捕撈的優質天然漁場。

全球氣候之變|美中情局預測“世界氣候大戰”,主戰場在哪裡

美國近年來也開始將目光聚焦北極。在2013年5月,美國出臺國內首份《北極地區國家戰略》報告,並把北極放在戰略優先地位。2019年6月,美國國防部發布新版《北極戰略》報告,概述其在“戰略競爭時代”保護美國在北極的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戰略方法。今年3月16日,美陸軍公佈報告《重獲北極優勢》,主要闡述了北極的地緣政治狀況,北極環境變化對戰爭的影響,北極的軍事能力,並提出了美國陸軍在北極的戰略目標和作戰框架及五條工作路線,旨在開發作戰理論、訓練和裝備,使美軍及其盟友和合作夥伴適應在極端寒冷天氣、山區和高海拔的獨特環境中作戰。

氣候的變化導致未來在北極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上升。如俄羅斯將北方航道視為俄羅斯北極開發的核心內容,維護對北方航道排他性的控制權一直是俄羅斯確保自身北極安全利益的關鍵部分,在2018年11月俄羅斯國防部國家國防管理中心主任米津採夫就表示,從2019年起外國軍用艦艇在使用北方航道航行前,須向俄政府相關部門通報。而俄羅斯這一訴求無疑與美國主張的全球海洋“航行自由”理念直接衝突,因此未來一旦美國方面的艦艇進入北方航道,雙方就有可能出現不友好的接觸。

(作者系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