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國粹”的麻將,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嗎?

麻將是一種大家現在都非常熟悉的棋牌類遊戲,在中國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由於它具有容易上手、牌局變化多端等特點,得到了很多人喜愛,不僅在中國十分流行,而且流傳海外,廣受歡迎。

麻將到底有什麼樣的神奇魔力,讓它如此受追捧呢?今天不妨隨我一起深入地瞭解麻將的過去和現在。

被稱為“國粹”的麻將,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嗎?

古代麻將

麻將起源的幾種說法

麻雀牌起源說:

一種創造於江蘇,原本用於兌獎的憑證,又叫“護糧牌”,後來逐漸演化成現代麻將。

江蘇太倉縣原是皇家的糧食儲備基地,儲存糧食的過程中飽受麻雀偷食的困擾。當地官府為鼓勵捕捉麻雀,保護糧食的行為,特別製作了麻雀牌用於統計捕雀數量、發放獎勵數額等資訊。

麻將中的三大主要花色“筒”代表槍筒,意為抓捕麻雀的武器;“索”代表繩索,意為捆綁麻雀的繩索;“萬”代表金錢,意為抓捕麻雀所獲

賞金。“東南西北”風代表當時的風向,作為輔助槍筒射擊之用。“中”“白”“發”代表了打中、沒打中(空白,即白打)和發放賞錢之意。

被稱為“國粹”的麻將,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嗎?

麻將牌中的“東南西北”

玩法中的“碰”同開槍時的聲音“嘭”,“胡”同捕雀的大型鳥類“鶻”,“吃”意為食用捕來的麻雀,“槓”意為將捕來的麻雀串好後掛在杆上。

另外,在江蘇太倉縣的方言中,“雀兒”的發言近似“將”,所以麻雀慢慢變成了麻將。

博戲起源說:

博戲本是一種古老的娛樂遊戲,最早的博戲出現在《史記》之中,

叫作

“六博”,現代的博彩業其實就是取名於此;與博戲類似的是弈戲,即棋類遊戲,對弈一詞最初出現時就是指下棋,博和弈之間的區別在於博主要憑藉運氣取勝,而弈主要依靠智慧制敵。

現代的棋牌類遊戲,基本都是在博弈遊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所以說博弈是棋牌類遊戲的鼻祖也不為過。

麻將的玩法,雖然有一定的技巧性在其中,但更多的是依賴於運氣,所以才有了麻將的起源來自於博戲一說。

鄭和下西洋起源說:

因為有了傳奇人物鄭和的加入,這一種說法應該說是流傳得最廣的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為了解決長期在海上漂泊,缺乏娛樂活動這個問題,發明了麻將。

被稱為“國粹”的麻將,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嗎?

鄭和下西洋

鄭和以海上航行最重要的淡水資源的盛具作為“筒”,取船隊數量作為“條”,又將出海的酬勞作為“萬”,形成了麻將的三大主要花色。然後根據航行風向,設計了東南西北風,用“白板”比喻船板,用“發”代表出發。

據說,鄭和的船上還攜帶了很多陸地植物,加上懷念陸地上的季節更替,於是在麻將牌中又設計了梅蘭竹菊和春夏秋冬幾種花牌。

麻將的別名

麻將從古到今有很多種叫法,比如在唐代流行時叫“

馬吊

”,據說是胡人日常娛樂的一種遊戲,所有也有部分人認為麻將的起源並非來自中原,而是源自胡人,只是這種說法沒有太多資料記載。

明末清初時,馬吊進一步演化,牌的張數增加,玩家遊戲時都是隻顧低頭理牌,默不作聲,有點像棋局中的“觀棋不語真君子”,所以又叫“

默和牌

”。

之後,在清朝時期,麻將牌型的組合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根據主要的兩種玩法:碰與和(胡),又稱“

碰和牌

”,《紅樓夢》中就出現了王熙鳳與賈家、薛家女眷鬥碰和牌的場景。

除了因為時代變遷而導致麻將的叫法不同外,因為地方語言習慣,麻將也有了新的名字,如江浙地區和廣東地區的部分城市,將麻將稱為“

麻雀

”。

在形成了規則比較穩定的現代麻將後,“

麻將

”作為最常用的稱呼開始廣泛使用。

麻將的地域差別

雖然麻將在中國廣為流行,但實際上各個地方對於麻將的具體玩法都衍生出了各自的特色。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具有明顯差異的地方麻將至少有15種,如講究節奏快速、打法簡單的廣東麻將,牌型和規則精簡的杭州麻將,牌型新穎、番數(獎勵倍數)類別豐富的南昌麻將、起手取16張的臺灣麻將等等。

儘管玩法各有不同,但是作為麻將最基本元素的筒、索、萬三大基本花色沒有區別,“吃”“碰”“槓”“聽”“胡”五種基本玩法沒有差異,這也是麻將類正式比賽中的必要規則。各地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元牌(中、發、白)和花牌(春夏秋冬、梅蘭竹菊)的取捨、起手的張數、吃碰的限制和胡牌的番數上。

麻將在影視作品中的表現

作為現代流行的牌類遊戲之一的麻將,在影視作品中出現的頻率也是相當高的。

例如大家最熟悉的《賭神》系列電影中,除開西方的梭哈外,出鏡率最高的就是麻將了。香港影視圈甚至拍攝了《雀聖》《雀後》等一系列以麻將為主題的電影。

被稱為“國粹”的麻將,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嗎?

影視劇中的麻將

民國時期題材的電影或者電視劇中,也往往會出現闊太太們邊打麻將邊聊家常的場景。

不僅在現代題材中,麻將作為重要元素頻頻出現,古代題材的影視劇中也常常看到麻將的身影。如TVB出品的《金裝四大才子》中,就有唐伯虎和秋香因打“馬吊”結緣的橋段。

麻將在海外的影響

麻將曾被視為我國的“國粹”,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和文化底蘊。早在20世紀初,麻將就被留洋經商或者求學的華人帶去了英美等地。20世紀20年代前後,麻將又從美國輾轉傳入歐洲其他國家,並曾短暫流行。

一位名叫

巴布考克(Joseph Park Babcock)的

美國商人甚至專門編寫了一本麻將的英文版說明書,詳細介紹了麻將中的各類術語,

麻將的英文音譯“Mah-Jong”便是由他率先提出的

麻將在歐美流行之初,是作為一種貴族的娛樂形式存在的,不僅麻將器具售價昂貴,而且麻將作為東方神秘國度——中國的產物,更是被賦予了濃厚的文化色彩。歐美上流社會往往把圍坐打麻將看作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對東方異域文化的沉浸式體驗。

被稱為“國粹”的麻將,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嗎?

外國人打麻將

麻將同樣也傳播到日本等亞洲國家。與在歐美流行類似,麻將在日本也屬於有閒階級的高雅活動,往往出現在咖啡廳、高檔餐館等場所中,用別緻的裝修和典雅的擺設營造出一個舒適的氛圍,吸引了眾多貴族、名士前去賞玩。而到了昭和時代,日本更是出現了一大批麻將愛好者團隊,將麻將的影響推上了高潮。

麻將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麻將作為一種娛樂活動,不僅特點鮮明、玩法獨特,而且集益智性、社交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如今的麻將,在中國廣大城鄉都十分的普及,活躍於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悠閒娛樂之選。

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麻將的玩法也越來越具有時代性,眾多的麻將類電子軟體應運而生。現在只需要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就可以足不出戶,隔著電子螢幕與他人對局,大大降低了麻將對於器具和場地的要求。

很多城市也成立了麻將協會、麻將運動聯合會等團體,在當地體育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定期舉辦一些麻將競賽,供麻將愛好者切磋技藝,交流心得。

被稱為“國粹”的麻將,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嗎?

麻將交流活動

不過前面也提到了,作為博戲的集大成者,麻將所具有的的博彩性質也導致了很多人對它的深惡痛絕,將麻將比作和鴉片一樣的精神毒藥。就像手槍可以作為警察執法的正義武器,也可能成為犯罪分子手裡的作案工具,麻將本身與賭博沒有必然聯絡,當它變成賭博工具時,罪責應該算在使用者身上,而不是麻將。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一直對賭博保持著高壓態勢,同“黃”“毒”一併列入三害之一。如今的麻將,更多的是老年人閒暇時光裡消磨時間的娛樂專案,是逢年過節家庭聚會的備選節目,也是三五好友消遣的另類桌遊,絕大多數人已將麻將作為一種健康的社交產品對待。

被稱為“國粹”的麻將,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嗎?

拒絕“黃、賭、毒”

正所謂“小賭怡情,大賭傷財,豪賭家破人亡”。合法適度的麻將遊戲作為調劑生活、增加家人朋友感情的娛樂工具,應該被人們理性看待和使用。

在娛樂社交之餘,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內涵,同時時刻不忘遵紀守法,這才是麻將的正確開啟方式。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