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解析:昭山為何這麼美?

美的解析:昭山為何這麼美?

兀立於湘江邊的昭山,一派層林盡染的景色,它是長株潭三市的中心區域,也是瀟湘八景之一的山市晴嵐所在地。組圖/張暉

美的解析:昭山為何這麼美?

山頂的昭山古寺,與山體完美融合。

美的解析:昭山為何這麼美?

古蹬道旁有很多捐建碑,這條路耗時25年才修完。

去過昭山的人大多會覺得昭山很美,可昭山為什麼美,似乎很少有人想過。美是個感性的話題,好像不需要去探討。但深入去發現美的構成,就有可能感受到更多的美好,甚至可以在歷史的畫意景觀中,重現“湘潭境界”。

【地理】昭山兀立在平闊的湘江之上

曾有僧人問宋代湘潭明照禪師:如何是湘潭境?禪師說:山連大嶽,水接瀟湘。

山連大嶽,水接瀟湘,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它說的是湘潭的地理,與南嶽相連,與瀟湘相接。但它同時展現了更深的一種意象:湘潭是一個湖南山水文化氣質的匯集點。僅僅八個字,意境卻開闊到了極致。而臨近湘水的昭山,是承載了“湘潭境界”的山水景觀。

昭山是充滿歷史畫意的地方,山市晴嵐是瀟湘八景整體冷調裡最明豔的畫面。中古藝術的巔峰在宋代,那個時期湖南的山水開始引起藝術家們的重視。當時的書畫藝術家們,在此建立了一個“山市晴嵐”的景觀意象。從而使這座最高海拔185米的小山,進入著名的瀟湘八景行列。

自五代末山水畫大師李成繪《瀟湘圖》開始,宋迪、米芾、米友仁、夏圭、牧溪、玉澗、張遠、文徵明、祝枝山、張復、王石谷……均作有不同版本的《山市晴嵐》書畫作品。但真正成就昭山的,還是宋迪和米芾。一作畫,一題詩,共同造就了昭山景觀的核心:山市晴嵐。

山市晴嵐裡到底有什麼,是一個關於景觀空間的話題。

山當然是核心。這山,不僅僅是昭山,它是與昭山相連,一直延伸到長沙、株洲的連綿丘陵。這裡如今是長株潭的綠心,有著無盡的生命感。昭山是這片峰嶺中唯一臨江的一座,因此在景觀視覺上獨具一格。這是屬於水運時代的視覺體驗,那時的人們,多漂泊在江上,景觀視角和我們完全不同。如今要體驗這種感覺,就需要乘船或者渡過湘江,站在昭山對面的湘潭九華,就可以看到昭山兀立在平闊的湘江之上,湘潭境界,瞬間可得。關於昭山名字的種種由來多不符合地理及歷史事實,它的名字也許從文字和景觀視角可以找到答案。昭字,本身有“顯揚”之意,站在湘江西岸的九華,可以真切感受到它獨立於四野的氣勢。也許這才是它名字的真正由來吧。

山市晴嵐的平遠境界裡,自然有湘江。一直偏東北流向的湘江在這裡遭遇群山,被迫轉向,疾馳西北。因此形成九十度的大轉折,並由此形成深潭。一條河流因為一座山改變方向,本是一件平常事,這是河流的自然地理特性。然而,這轉向的位置,恰恰是在長沙盆地與湘潭盆地的交接帶,對面的九華又是如此平闊。這裡由此形成了一個山、江、原三者的最佳風景透視。湘江也非普通江水,它是湖南文化地理中的靈魂河流,昭山因此名重天下。

【人文】古昭山:炊煙裊裊,羈旅匆匆

山市晴嵐裡的市,是市鎮裡的生活場景,更深一層的理解應該是人文生活氣息。

昭山古寺碑文中說“昭山為中湘巨鎮”,歷代以來,這裡便是商旅通行的密集交通線。易家灣碼頭自古繁華,居住於此的人們則形成了打魚與農耕兼有的田園生活場景。炊煙裊裊,羈旅匆匆,山河相映,薄霧冥冥,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在這融合為一體。這樣的情境,藝術創作的衝動無法遏制。

在中南大學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瀟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觀考證研究——以“山市晴嵐”為例》(黃晴,2010)中,曾初步考證了“山市晴嵐”的空間結構:“山市晴嵐”山水文化景觀的空間結構呈現半月形環抱的依山傍水的濱水景觀格局,近處是河水、淺灘、山坡、柳樹、小橋、村舍酒家、集市,遠處是延綿的群山,村舍背山面水,臨近水邊有乘船出行的人文活動。

由此可見,真正的美是多維度的,它有著極為豐富的空間內涵。

從歷史場景回到今天的昭山區域,地理格局變化不大。山還是昭山,水還是湘江,更變最大的是有了密集的交通線與城市。歷史場景無法還原,但景觀格局與意象應當繼承延續,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也在於此。如易家灣老街,這樣日漸荒廢的近代集鎮景觀,或許可以以修舊如舊的形式,繼續成為現代版“山市晴嵐”的一部分。

撰文/本報記者 常立軍

作者:常立軍

編輯:高芹

【來源:瀟湘晨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