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說“我不要”,是到了“自我意識”覺醒期,家長要好好對待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個朋友總是問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孩子就喜歡對著我說“不要”,在孩子進入到一歲多一點的時候,突然間喂他吃飯,他就對著我說“不要”,給他穿衣服,他也說“不要”,儘管有的時候是笑著對我說,但是偶爾也會發脾氣,實在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有時候覺得他這個舉動很可愛,但是有的時候又會消磨我的耐心……

其實很多新手媽媽都會遇到孩子這種喊“不要”的情況,孩子到了“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容易說“不”,在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和發展,但是也需要讓孩子建立一定的規則,這就需要家長好好的引導和對待。

孩子總說“我不要”,是到了“自我意識”覺醒期,家長要好好對待

什麼是“自我意識”

在百度上,自我意識是指

個體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孩子在說“不”的同時其實是在認識自我內在想要的事物,所以當父母讓孩子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孩子就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選擇答應還是拒絕。

孩子總說“不要”,這兩個原因是關鍵!

1.家長對孩子習慣性說"不"

孩子總是說我不要,其實可能發生在孩子剛學會叫爸爸媽媽之後,這是因為家長經常性地對孩子說:“不要碰水杯噢!”,“不可吃這個!”,“不要到處亂碰,很髒的……”,這些話語當中無形的給孩子形成了個不要的榜樣,因此孩子們除了學會叫爸爸媽媽當然還會說“不要”。

2.自我意識的"叛逆"

當然,家長們除了對孩子們說不要以外,經常會用行動去制止孩子們,對他們做出干涉,所以就會激發他們的自我意識萌芽,其實這就有點像青春期時候孩子們的叛逆一樣,當家長命令孩子需要做什麼的時候,孩子們也總是和家長對著幹,而孩子在1到2歲的時候也會出現類似於青春的叛逆期。

雖然這是孩子的自我萌芽意識發展所推動的,但是外在的人為環境影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孩子總說“我不要”,是到了“自我意識”覺醒期,家長要好好對待

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家長應該這樣引導

1.把事情變成"選項"

曾經有研究發現,2到3歲的孩子平均每個小時都要和父母抗爭25次左右,不管是撒嬌還是發脾氣也好,光是看到這個數字估計父母們頭都要大了!既然孩子們總是願意說不,那不如家長,嘗試著不要問孩子們“吃不吃”、“要不要”,而且直接給出孩子具體的選項,

比如:“你要吃香蕉還是吃草莓”,“你要喝牛奶還是吃麵包”,“你要現在吃飯還是等會沒收零食”等等,這些帶有選項的語句會固定孩子們的思維,不會讓他輕易的說出,不要同時會讓孩子沒有思考選擇自己想要的一項。

2.假裝讓孩子選擇,實際是都要做

有的時候孩子們生病了,可能不想吃藥,而有的孩子又十分的有個性,就會弄得家裡到處都是他奔跑、撒嬌的痕跡。這時,貼心的父母就可以先試著安慰孩子的情緒,然後讓孩子“假裝”做選擇,實際上是將父母想要孩子做的事情的選項放在最後,其實這也是家長們對孩子的一種“套路”。

家長可以這樣問孩子:“你想先吃糖,還是先喝這個糖漿呢?”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將糖漿變成治療的藥物,只是換了一個包裝讓孩子們相信裡面是糖漿,並且在喝糖漿之前給了孩子一個更好的選擇,不管孩子最終選擇哪個孩子都會把藥吃掉。

這就是父母給孩子一個假裝的選擇,實際上孩子是沒得選,如果孩子最後詢問:“如果我選了糖果,還可以選擇糖漿嗎?”父母這個時候也可以狡猾地對孩子說:“你也可以兩個都選擇。”那麼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貪心的,他們總想要事物的全部,因此也會更容易把藥吃下去。

孩子總說“我不要”,是到了“自我意識”覺醒期,家長要好好對待

3.少對孩子說"不",多示範

上文也提到過孩子容易說“不要”,其實大部分都是因為父母經常性的對孩子說“不”,那麼家長就可以吸取教訓,在日常生活中少對孩子說“不要”、“不行”、“不可以”,多一點親身的示範給孩子看應該怎麼去做。

比如,孩子玩玩具弄的到處都是,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去收拾玩具,並且一個一個將它分類的放到對應的收納箱子裡。家長也可以選擇將收納箱子放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並且用不同的顏色卡紙寫上或者畫上玩具的型別,然後貼在箱子外面,慢慢的引導孩子根據箱子的顏色進行玩具投放。這樣也可以當做是一個家長與孩子共同開展的“收納”遊戲。

孩子總說“我不要”,是到了“自我意識”覺醒期,家長要好好對待

4.教會孩子說"不要"以外的詞語

孩子總是說“不要,不要”,其實有可能是因為詞彙量太有限了,這也是因為家長平時對孩子交流和溝通的時間較少。家長們都知道孩子的語言激發的前提是傾聽,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不要”,並且時常的玩手機而忽略了與孩子的密切互動,那麼孩子真的可能只會說“不”。

家長可以從日常的生活小細節教會孩子說一些簡單的詞語,像去洗手間就說“去”、“洗手”;吃飯之前就和孩子說“要吃飯”;和孩子出去玩又或者在家玩遊戲的時候就和孩子說“玩”、“看”、“動”等動詞,也可以根據玩耍的材料說一些名詞“汽車”、“娃娃”、“沙子”等等。當然,家長也可以偶爾表揚一下孩子,當孩子做的好也可以說“真棒!”、“好”、“乖”等等。

孩子總說“我不要”,是到了“自我意識”覺醒期,家長要好好對待

5.用手勢代替語言的"不"

孩子有的時候會在公共場合大叫起來,而當父母跟孩子說不要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的時候,孩子也會娛樂性的和家長說“不”。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嘗試著用手勢去代替生活當中各種的不行和不可以,比如,不可以大聲說話可以用“噓”的手勢代替;不可以吃太多的零食可以用雙手交叉的手勢代表“不行”;又或者孩子不吃飯的時候家長可以摸摸孩子的肚子搖頭,表示肚子會餓。

孩子喜歡動作誇張、表情豐富的態勢語言,家長用手勢去代替語言說“不”,更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和趣味性,也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自己和自己親密起來,教育孩子遵守規則也會容易很多。

孩子總是習慣說"不要",不僅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更是家長們利用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好機會,可以在這個時期培養孩子遵守一定規則,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的引導,改變自己對孩子的一些教育方式和態度,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

孩子總說“我不要”,是到了“自我意識”覺醒期,家長要好好對待

我是亂七八糟說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