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發現兩千年“天書”,無人能識,中國專家:東漢班固到此一遊

導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來自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經常南下入侵中原政權,比如漢朝時期的匈奴人,唐朝年間的突厥人,兩宋時期的契丹人,到了後來的蒙古人和滿族人,甚至打敗了中原王朝,建立了屬於由遊牧民族統治的政權。

為了抵抗這些北方少數民族,中原王朝的軍隊在歷史上曾多次深入塞外沙漠和草原,如魏青、霍去兵、漢代將領、唐代李靖等率領軍隊北伐,直至蒙古和西伯利亞。在古代,如果一場戰爭勝利了,將軍們通常會把他們的功績記錄在石刻上。時至今日,這些地區還經常發現戰爭遺留下來的石刻。

蒙古發現兩千年“天書”,無人能識,中國專家:東漢班固到此一遊

上個世紀90年代,在蒙古的漢蓋山區,兩名牧民在放羊時為了躲避突如其來的大雨跑到懸崖邊上。結果,一個牧民抬頭仰望天空,驚奇地發現懸崖上刻著文字。他們看了半天,一個字也不知道,以為是天神留下的“天書”。事件蔓延後,許多蒙古國專家前來參觀,但無人能夠解讀。

當時蒙古的專家認為,石刻上的文字一定與中國古代有關。於是在2014年,他們聯絡了中國內蒙古大學的齊木道爾吉和高建國兩位教授,並將石刻的照片和拓片寄給了他們,希望他們能夠解讀。然而,由於照片和拓片過於模糊,兩位教授經過幾年的研究,一直未能破解“天書”石上的文字。2017年,兩人決定到蒙古國實地鑑定和解讀石刻,希望揭開天書的神秘面紗。

蒙古發現兩千年“天書”,無人能識,中國專家:東漢班固到此一遊

在蒙古國有關專家的陪同下,兩位教授來到了恆艾山的“天書”石刻。經測量,該崖石雕寬1。3米,高0。94米,距地面4米多。為了能夠進行觀察和摩擦,現場工作人員搭建了一個5米高的平臺。兩位教授登上講臺後,開始辨認石刻上的人物。但由於石刻所在的山崖材料較軟,且風吹日曬時間長,石刻風化嚴重,鑑定難度很大。

他們找到水壺,把水灑在石頭上,然後印了出來。突然,在陽光下,高建國教授認出了“南丹羽”三個字,又找到了“永元元年”和“馬上鬥仙將軍”兩個字。

經過兩天的努力,兩位教授成功地破譯了石刻上的大部分文字,記錄了2000年前發生在東漢的一場戰爭

蒙古發現兩千年“天書”,無人能識,中國專家:東漢班固到此一遊

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獻將因得罪竇太后而入獄。為了贖罪,他要求率領一支大軍進攻匈奴。當時的歷史學家班固(漢書作者)被任命為中衛,隨軍出征。經過幾個月的戰鬥,東漢軍隊一路向北進攻延然山,北匈奴損失慘重,向西逃竄。

蒙古發現兩千年“天書”,無人能識,中國專家:東漢班固到此一遊

竇顯登到燕然山,命令班固寫下燕然山的碑文,以紀念勝利,稱之為“燕然樂功”。在漢代後期的《鬥容傳·鬥仙》第23卷中,對這件事有明確的記載,並有完整的燕然山碑文。然而,由於遠古時期缺乏精確的地圖,燕然山(今恆愛山)地域遼闊,所以沒有人確切知道“燕然樂宮”的石刻在哪裡。

齊木道爾吉教授介紹說,班固2000年前刻的“燕然山石刻”與現在的“到此參觀”如出一轍,這使得歷史研究者能夠找到並確認“天書石刻”就是“燕然山石刻”。從歷史和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它具有很高的價值。這不僅證明了史書中所提到的雁然山的位置,也反映了東漢與匈奴之間最後一次戰爭的過程。

參考文獻:漢書、燕然山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