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地鐵史上的成敗得失,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上期概要:一個起點約於1760年代,一直持續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的工業革命,催生了大量的工廠。而些工廠又吸收了大量的鄉下農民進城,成為產業工人。倫敦作為一個金融城市,得以快速發展,很快就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而1850年代,差不多每天有30萬人湧進倫敦,他們或坐馬車、或坐巴士,有的甚至步行進城。再後來,有了鐵路,但英國也很快出臺了一條法律:這些火車站不能建在城市中心。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火車站如帕丁頓、尤斯頓和國王十字區等火車站紛紛在當時的城市郊區建成。

三個火車站相距數公里,人們經常把這之間的路堵滿。要想讓倫敦在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城市內部的交通現狀,就必須得到改善。

這個時候,一個英國人提出了野心勃勃的方案。

倫敦地鐵簡史

出生於1793年10月4日的查爾斯·皮爾森(Charles Pearson,死於 1862年9月14日),於他46歲那年,成為倫敦金融城的律師。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改革運動的倡導者。

倫敦地鐵史上的成敗得失,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新興的勞動力進城交通問題,一直是這位律師所牽掛的重要內容。正是因為沒有有效的交通,倫敦市中心的平民窟裡到處擠滿了人。通常情況下,一個房子裡,能住著30-40人。擁擠程度,可想而知。查爾斯·皮爾森對這些人充滿了同情。

倫敦地鐵史上的成敗得失,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1845年,皮爾森突然想到了一個方案。他大膽設想:在倫敦市中心地下設計一條鐵路,透過鐵路相連,可以讓人們能從更遠的地方趕至市內。交通方便了,意味著住的更遠的人們就可以擁有更好的居住空間,生活的品質也會因此而改善。

這位律師花了8年時間,為此奔走,想獲得有關部門的同意。遺憾的是,他的努力並未成功。

1853年,身為議員的他又寫了另一個方案:如果倫敦的交通問題不解決,一些商業或工廠會搬離這個城市。顯然,交通問題成了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最終,英國下議院通過了這項議案,拔出預算,來推動這個設想。

皮爾森說服了一堆的投資者,來冒險進行這項投資。經過一番遊說,一個名叫大都會鐵路公司的私人公司成立了。也正因為如此,這個全世界第一條地鐵線路的名字,取名為大都會線。至今,它依然在穩定可靠的執行著。而筆者所居住在倫敦西北的哈羅小鎮,每日出行,多數還要靠著這條已經運行了155年的地鐵線路。

倫敦地鐵史上的成敗得失,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倫敦地鐵史上的成敗得失,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接下來,倫敦開始了第一條地鐵的建設階段,但在建設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不小的困難。1850年代,倫敦的法靈頓火車站附近區域,幾乎是整個英國最貧窮的地區。建地鐵,就得遇到和中國一樣的問題:拆遷補償。正因為法靈頓火車站附近區域是窮人區,所以,選擇在這裡建地鐵,可以有效除低成本。法靈頓至國王十字火車站之間的地鐵建設,導致了12000人搬遷。中產階級因此歡呼,因為這一地區環境得以改善。而因為建設而離不得不搬家的窮人,成了最大的犧牲者。窮人永遠是犧牲者。

155年前,大都會地鐵已經做好了通車開業準備。車頭選用了蒸汽機作為動力。通車時,他們邀請了已經19歲的首相帕默斯頓,但遭到拒絕。拒絕的原因很簡單:他更希望自己能在地上多呆一會兒,地鐵的通行,則是在地底下執行,多少讓人感覺不舒服或不安全。

倫敦地鐵史上的成敗得失,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地鐵公司並沒有因為首相的反對而被嚇住。相反,他們在法靈頓地鐵站下面,為投資者和政治人物們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晏會。

1863年元月9日,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從帕丁頓火車站出發,終點是法靈頓火車站。由於人多,一度讓法靈頓火車站擁擠不堪,最終不得不關閉。第一年時間裡,由於需求量太大,這趟地鐵最快時增加至每十分鐘執行一個班次。

在利益的驅使下,其它公司也紛紛模仿,投入地鐵建設。1868年,第二條地鐵線distric line也開始投入使用。1884年,倫敦地地鐵線最終形成了一個環倫敦城市中心執行線路。

倫敦地鐵史上的成敗得失,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1890年,出現了一次大的改變。這一年,泰晤士河下的地鐵隧道挖通,地鐵得以從倫敦市中心穿過泰晤士河底,開至倫敦的另一邊。此後,越來越多的地鐵公司加入了建設和運營,比如1898年,滑鐵盧和城市地鐵線投入運營。1900年,倫敦中心地鐵線開始運營。

此後,又一項新的革新在倫敦地鐵上開始使用:蒸汽機逐漸為電車所替代。地鐵通道內的汙染從此得以解決。

1905年時,整個倫敦的地鐵乘客,多數人並不識字,但能識別車站。為了更好的使之辯別,倫敦地鐵線用顏色標記,一直使用至今。比如,大都會線一直用紫紅色線,Backloo 線一直在用棕色線。

越來越多的地鐵線投入建設和使用,對乘客來講,無疑是一件好事兒。但這裡面還有一些問題:就是各個公司都使用自己的票,乘客換乘時,需要買不同的車票,不僅增加了成本,還很麻煩。有一些車站之間,即使是同一個車站,不同線路之間,並不相連。乘客得先出地面,再進入另一個車站坐車。

各個地鐵公司之間,配合出了問題。相互無序競爭,相互挖客,產生了很多問題。1933年,因公眾要求地鐵交通更簡單和便捷一些,一直沿用至今的倫敦交通局組建,慢慢解決了前面所提到的問題。這是一個商業投資但服務於公眾的公司。

之後,連線倫敦和郊區的地鐵線路得到快速延伸。1930年代,“在郊區買一個房子,呼吸新鮮空氣!” 成了一些房地產商的宣傳口號。“買一個房子600鎊,首付40鎊,分期付款!” 地鐵的延伸,滿足了一部分中產階的“郊區夢”:住在郊區,擁有帶花園的房子,在城裡上班。

倫敦地鐵史上的成敗得失,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很快,每天有10萬倫敦人每天往返於郊區與城市之間。他們或者為了上班,或者是為了娛樂。擔負起他們的重要交通工具便是地鐵。地鐵產生了新的郊區,把倫敦的邊界不停地擴大。二戰之前,整個系統,每天的交通運輸量達到近1200萬人次。二戰後,整個倫敦地鐵被國有化,但並沒有接受補貼。

倫敦的地鐵發展史上,也有過極為慘痛的教訓。1943年3月3日,倫敦中央線Bethnal Green地鐵站因為擁擠出現踩踏事故事,173人死亡。1938年5月17日,因為訊號錯誤,一輛迴圈線的地鐵駛錯了軌道,造成事事故,6人死亡。1953年4月8日,在倫敦The Stratford車站,同樣是訊號失靈,地鐵出現事故,造成12人死亡和46人受傷。1975年2月25日,一輛地鐵突然剎車失靈,撞在了Moorgate地鐵站的牆上,造成43人死亡和74人受傷。1987年11月18日,國王十字火車地鐵站發生火災,造成31人死亡,100多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