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躺椅、一把蒲扇、幾滴花露水……上海人“躺椅納涼”為何消失了?

這是解放日報攝影記者在20世紀80年代初拍攝的一張照片:大批市民在一幢建築腳下的空曠處納涼,不遠處有一座用於指揮交通的訊號亭,其背後是外白渡橋。

一張躺椅、一把蒲扇、幾滴花露水……上海人“躺椅納涼”為何消失了?

這是哪兒?有外白渡橋,就太好猜了。

圖片刊登於2006年《解放日報》“彩色畫刊”欄目的《城市記憶》,圖片說明是“上海大廈前的納涼之景已悄悄離我們數十年光景”。

一張躺椅、一把蒲扇、幾滴花露水……上海人“躺椅納涼”為何消失了?

如今的上海大廈外車來車往。

一度,城市基礎設施不夠健全、文娛生活匱乏、交通不方便、沒有空調,不少上海人養成了日落而息的習慣。仲夏夜的上海,不光是上海大廈的門口,上街沿、弄堂口、草坪上,隨處可見,躺滿了乘風涼的人。

猜得出照片的拍攝地點,卻猜不出照片里人的身份。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上海街頭大規模乘風涼的場景早已找不見。乘涼的人去了哪兒呢?

以前乘涼的好位置要靠搶的

夏日晚7時整,浦江兩岸建築的景觀燈光亮起。外白渡橋上車水馬龍,遊人在人行步道上,南北向穿行而過,拍照留念,遠處浦江兩岸霓虹閃爍,恍如白晝。

比照著照片的拍攝地點,記者在上海大廈外採訪時巧遇家住吳淞路附近的陸阿姨,向她展示照片裡的乘涼場景時,她觸景生情。

少時的陸阿姨常在上海大廈下乘涼,“這裡好位置可是要靠搶的”。

晚飯前,先拎兩桶涼絲絲的井水,把被暴曬一整天的水門汀地板澆一遍;然後一家門搬來竹榻、藤椅佔地盤,家裡條件差一點的就用門板。乘涼的娛樂活動也是稀少,就是打打牌,嘎嘎訕胡;大家乘涼都用芭蕉葉編成的扇子,誰家要是在那時候就用上了摺扇,並在扇子上倒幾滴花露水,扇出陣陣芳香,那“伐要太扎臺型哦”。後來生活條件好了,家裡都裝空調了,乘涼的習俗也漸漸少了。

如今,開啟網購軟體下單,空調翌日就會被送上門並安裝妥當。可在1979年前後,空調機曾作為“專項控制商品”引發過一場不小的轟動。當時,若有涉外酒店安裝空調、商店於夏日運營時開啟空調,都是不小的新聞。

1979年7月13日,包括上海大廈在內的上海七大飯店安裝了空調,“只要隨手撳一下選定的電鈕,空調裝置就會按照旅客的意願,自動調節到適當的溫度”。

1980年7月30日,《解放日報》二版報道,“南京路、淮海路、豫園商場一些著名飯店等,今年都安裝了空調裝置,目前本市已有20多家飯店在盛夏時期開放冷氣”。1989年,當時上海一家大型企業的工會文化宮曾以工程急需為由,申請購買窗式空調器一臺,價值1600元(198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1374元)。負責審批的集團同志瞭解到該空調非急需品,還堅持不批准這筆申請款。這則報道還登上了當年8月4日的《解放日報》頭版。

根據上海統計局公佈的資料,時至今日,上海居民每百戶擁有空調超過200臺。

當記者問及家中何時裝的空調,陸阿姨回憶,

“大概是在1988年,那時候裝的還是窗式空調,我跟我兒子講起沒有空調的日子,兒子也講實在不敢相信”。

即使家境殷實,安裝了空調,為了節約用電,也會猶豫是不是用。“非要等到屋裡廂人全都到齊了才好開”。

燈光映襯,“上海咪道”出來了

乘涼的人不見了,不僅因為室內涼快,也因為夜上海文娛活動的選擇多,誰還守著三尺納涼地?

29歲的都市白領娜娜從手機上搜到,今年夏天上海開設了多個夜市,幾乎遍佈上海各大商圈,離她工作地點較近的圓明園路外灘源也開闢夜市,吸引她的是露天吧和一些大IP的文創產品,與她少時只能在家附近逛逛地攤型夜市相比,這裡的夜市更豐富更新潮,“潮!才適合現代年輕人”。

要知道,上海的夜晚也並不總是這麼熱鬧。但1979年開始,《解放日報》上與“夜市”相關的稿件成倍增長,從原先的個位數,增加到了年平均40多篇大型報道。時間來到1982年3月6日晚,南京路上出現了第一個週末夜市。一改往常夜晚清冷之象;1984年8月,中山公園利用溜冰場新開闢了一個團體組織的交誼舞池。

1988年8月,大世界遊樂中心開始每晚增闢霹靂舞專場、新潮時裝表演、搖滾樂演出等,豐富上海的文化夜市……

到了1989年,上海有個新任務:讓上海的晚上亮起來。

此前晚上9時尚在營業的僅沈大成點心店、泰康食品店、“凱司令”等寥寥數家,但之後整條南京路霓虹爭相閃爍,不夜城的魅力被散發得淋漓盡致。

對此美景,誰還能在涼蓆上搖著蒲扇坐得住?

夜上海有無數護航人

夜晚7時,是浦江兩岸建築的景觀燈光正式亮起的時刻。

66歲的市民王慶元揹著相機,在蘇州河乍浦路橋靠北橋面選了個好位置,以蘇州河水為前景,上海大廈和外白渡橋為中景,陸家嘴高樓群為遠景,連連按下快門。

王慶元表示,自己年輕戀愛時,就

到上海大廈附近來約會。

當時,上海大廈和外白渡橋會亮燈,外灘建築群有些從地面向上打的燈光。外灘情人牆邊的私語,浦東“墨徹暗”,大家聊聊天用心來記錄。“你看現在年輕人白相的遙控飛機,拍短影片,有勁。”

一張躺椅、一把蒲扇、幾滴花露水……上海人“躺椅納涼”為何消失了?

與上海大廈一河之隔是

圓明園路上的夜市

,人頭攢動,喧鬧聲此起彼伏。從晚上7時拍到9時,王老伯一邊看自己的作品一邊感嘆流光溢彩的建築燈帶“上海咪道就噶樣出來了。”

一張躺椅、一把蒲扇、幾滴花露水……上海人“躺椅納涼”為何消失了?

從外灘源夜市過橋,經過上海大廈步行往西,不遠就是

地鐵天潼路站

。“換乘大線” 12號線地鐵穿城而過。夜晚地鐵給夜歸人以方便,上海夜市也藉此增添一股持久力。

夜晚9時30分,是35歲的姜慶所在的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供電分公司觸網檢修二部開始準備工作的時間。作為技術主管,他負責地鐵多條線路接觸網的維護保養工作。

“我們的工作,要等12號線運營結束並停電後,才能開始。”姜慶告訴記者。次日凌晨零時10分許,手續和工程準備就緒,姜慶綁上安全帶下到區間作業,開始為天潼路和嘉善路區間的地鐵電路接觸網進行檢修。在3米多高梯車上,工作人員要對接觸網的每處定位點進行檢查和維護,著重對絕緣瓷瓶進行擦拭,並根據測量出的導高值和拉出值,對接觸網的定位裝置進行調整等等。

上海的夜晚熱鬧了,地鐵也推遲了末班車的時間。“但首班車出發時間變短,這意味著留給我們的工作時間縮短,這對工作質量是考驗。”

凌晨3時許,姜慶下班,天未亮,他駕駛著轎車奔襲回家,沿路偶爾會路過幾處未打烊的酒吧,三五成群的遊客,剛剛結束他們的夜生活。此時娜娜已經回家睡覺,陸阿姨一家齊聚,正在房間裡開著冷氣安睡,王老伯習慣早起,幾個小時後,他即將起床整理昨晚拍攝的照片。

上海大廈下,已經沒有人在路上乘涼。

但從上海大廈望下去,整個上海卻實實在在,一天比一天更熱鬧了。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鄭子愚

微信編輯:泰妮

一張躺椅、一把蒲扇、幾滴花露水……上海人“躺椅納涼”為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