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時光撰稿人 | 縣豪

在電影院養生的大齡青年。

近期,部分國家或地區相繼公佈2023年申奧電影。

包括韓國《分手的決心》,日本科幻片《七五計劃》,德國新版《西線無戰事》……

中國臺灣選送的則是一部小眾犯罪片,令人意外——

《該死的阿修羅》

(下文簡稱《阿修羅》)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影片由

樓一安

導演及參與編劇,“金馬影帝”莫子儀(《親愛的房客》)、王渝萱(《華燈初上》)、黃聖球(《誰先愛上他的》)等主演。

本片曾奪得2022年臺北電影節最佳編劇獎,而

它的

劇本

修改過足足13次

,的確很顯野心。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片中可以看到《女朋友,男朋友》《我們與惡的距離》(下文簡稱《與惡》)《陽光普照》等多部作品的影子。

同時,編劇又試圖呈現一部全新敘事的劇作。

無論模仿還是創造,《阿修羅》中依然有臺灣電影對幽微人性的一貫探尋,而當我們看完全片,也不難理解其被送評奧斯卡的意義。

(下文含劇透,請謹慎閱讀!)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複雜敘事

影片靈感源自《血是怎麼冷卻的》(作者:胡慕情)等報導文學,故事原型為2014年的

臺北捷運隨機殺人案

,這也是《與惡》的原型案件之一。

案件中,兇犯鄭捷在捷運上隨機砍殺乘客,造成4死22傷,兩年後,他被執行槍決。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北捷殺人案兇犯被捕現場

《阿修羅》對案件進行了改動,將“捷運”改為“夜市”,“砍殺”改為“槍殺”,“4死22傷”改為“一死多傷”。

圍繞這一案件,影片展開了

三條故事線。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第一條線的主角是阿文。

阿文父母離異,但家中經濟條件很好。

他的父親是大資料研發公司老總,對阿文各方面要求都很嚴苛,儘管阿文不願意,父親也堅持要送他出國深造。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阿文的摯友阿興暗戀阿文,同時,他和阿文在共同創作一部漫畫。

但阿興不知道的是,一直被父親壓抑的阿文,準備在18歲生日當天走入夜市,製造無差別殺人事件。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第二條線的主角是zero。

同樣父母離異的zero在別人眼中是小太妹,但她擁有極高的數學天賦。

zero和母親住,母親是小攤販,常酗酒,家庭環境令zero和當地的販毒分子產生了不清不楚的關係。

同時,她沉迷網路遊戲,為騙取資深玩家的裝備,和對方約定在夜市“奔現”。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第三條線的主角是Vita。

Vita是一名社畜,在遊戲廣告公司上班,她的未婚夫小盛是一名公務員,工作原因使兩人聚少離多。

婚期臨近,Vita卻愈發忙碌,小盛又在此期間移情別戀,準備和Vita攤牌。

Vita讓小盛在夜市等她下班再說……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三條線最終都匯聚在了夜市。

影片的另一重要人物

新聞記者梅俊志

,當晚也現身夜市,因為採訪需要,他成為串聯三條線的關鍵。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三條線之間也彼此聯絡,比如zero是阿文以前的暗戀物件,而和她約在夜市“奔現”的人就是小盛。

夜市隨機殺人案發生時,阿文是兇手,小盛是唯一的死者。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然而,這只是《阿修羅》的第一種劇情走向。

《阿修羅》採用

漫畫引領現實

的敘事模式。

真人故事的發展,都嚴格遵循片中阿文、阿興創作的漫畫情節,只要漫畫改動,劇情也隨之改變。

片中的漫畫共有三話,第一話《憤怒的零》,第二話《該死的阿修羅》,第三話《奈何橋》。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這同時也是

影片的三個章節

,對應三種不同的劇情和結局。

這些不同,往往只需要一個偶然的引子。

比如在第二種劇情中,準備犯案的阿文在夜市中遇見zero,兩人寒暄之後留下聯絡方式,阿文瞬間嚐到人生的美,便轉身離開夜市。

一場隨機殺人案便因這次偶遇,消弭在時間中。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當然,在114分鐘的片長裡塞下如此複雜的結構,對影片剪輯也是不小的考驗。

成片效果顯示,

《阿修羅》的剪輯零碎而模糊,這也是它網路評分不高的原因。

觀眾必須認真記憶片中每一張臉,勾畫不同角色之間的行為聯絡,才能勉強抓住影片的敘事邏輯。

基於這種控制力不足的敘事水準,

征戰奧斯卡恐怕還差點意思。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幽微人性

前文提到,《阿修羅》中可以看到不少臺灣優秀影劇的影子。

比如阿文、阿興、zero三人的關係,一定程度模仿了《女朋友,男朋友》中鳳小嶽、張孝全、桂綸鎂之間的關係。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女朋友,男朋友》

片中阿修羅漫畫的憤怒、詭奇之感,與《陽光普照》對“司馬光砸缸”這一故事的漫畫演繹異曲同工,呈現的都是陽光照不到的幽秘與晦暗。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在夜市隨機殺人案上,影片則借莫子儀飾演的記者梅俊志一角,對標《與惡》中吳慷仁飾演的律師王赦。

從而延續《與惡》的經典主題——

造就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社會土壤到底是什麼?

片中,梅俊志對Vita說:

所有受害者家屬我都訪問過一輪,包括那些(夜市)攤販老闆,大家都只想趕快找答案,讓這個社會正常一點、乾淨一點。

那天如果早幾秒,我就是死者,晚幾秒,我可能就是兇手。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這恰好對應《與惡》中王赦為兇犯李曉明辯護時的態度:

大家都希望他死,輿論媒體也希望他死,但他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他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面對惡性犯罪,大眾往往希望兇犯儘快伏法,幾乎沒有人對兇犯的內心以及他們眼中的世界感興趣。

但梅俊志試圖理解

兇案時間點

的意義,王赦則始終在探尋

兇手犯案的心理根據

這兩個角度細膩、艱難,然而相比簡單的正邪對立,無疑更有助於防止惡性犯罪的再度發生。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與惡》中,編劇始終讓犯人李曉明隱身在故事背後,營造出一種神秘感。

《阿修羅》中,編劇則將阿文清晰地推到臺前,讓觀眾借阿興這一角色,同阿文直接交流。

但阿興與阿文再親密,也無法撬開阿文的內心,阿文不對自己的行為做任何解釋。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如果說李曉明將犯罪心理藏在了社會的迷霧中,那麼阿文就將之擱在了成長的心牆背後。

都是隨機殺人案兇手,兩者的精神背景卻迥然不同

,可見梅俊志和王赦的探案角度自有其深刻的意義。

在故事的後兩種劇情中,影片又呈現了其他的兇手身份以及犯罪心理,但每一種劇情都圍繞梅俊志所謂的“時間點”展開。

也就是說,

契機決定命運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在此基礎上,《阿修羅》提供了一個相當新穎的觀點——

世界上的情緒都是恆量的,某種情緒在這裡消失,它便會在那裡浮現。

第二種劇情中,阿文的憤怒因為和zero的相遇、相戀而被消解,夜市殺人案因此沒有發生,但阿文的憤怒卻被轉移到了阿興身上。

阿文的戀情使阿興的暗戀找不到出口,因果使然之中,阿興拿起阿文的鋼彈槍,走上了街頭……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夜市殺人案的死者是小盛,因為兇手阿文冷漠的態度,小盛的父母始終無法原諒阿文。

當劇情重新洗牌,小盛成為殺死zero的兇手,zero的母親卻在禮拜堂接受了小盛父母的致歉。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

可見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人在憤怒,也總有人在原諒,影片藉此向觀眾提問:

你的情緒呢?

它正處於世界的哪個位置?

以上種種,證明《阿修羅》是一部創作自覺性十分強烈的作品。

儘管其奧斯卡之路很可能就止於選送階段,但它也算得上近兩年值得一看的華語佳作。

看完才懂,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