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新“戰術”!受災點三維“CT”瞭解一下

在今年的防汛救災工作中,不少“黑科技”的應用重新定義抗洪“戰術”。7月24日,搭載特殊裝備的無人機、無人艇出現在湖北恩施屯堡鄉馬者村堰塞湖現場,它們結合北斗定位技術,在一個半小時內完成了對災害點的三維“CT”檢查,為後期救災提供精準資料支撐。

受強降雨影響,7月21日,恩施屯堡鄉馬者村發生山體滑坡,並在清江上游形成堰塞湖。

抗洪新“戰術”!受災點三維“CT”瞭解一下

7月21日拍攝的恩施州屯堡鄉馬者村山體滑坡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多霧陰雨天及泥濘的道路為災後勘測帶來了影響,當地應急管理指揮部緊急找來專業裝置進行“支援”。裝置的不同之處在於,無人機搭載鐳射雷達感測器,無人艇搭載多波束測深儀,它們上下協同能快速獲得水上水下一體化三維資料,這既可以精準計算出堰塞湖的容積,又能獲得兩岸山體及滑坡體的體積。

抗洪新“戰術”!受災點三維“CT”瞭解一下

無人機、無人艇獲得水上水下一體化三維資料,可精準算出堰塞湖容積,獲得兩岸山體及滑坡體的體積。

裝置運轉起來後,後臺生產三維圖。三維圖將現場地形進行無死角展現,並且精度控制在5至25釐米以內。加上北斗助力,現場訊號穩定,使得作業效率得以提升。

抗洪新“戰術”!受災點三維“CT”瞭解一下

系統生成的三維圖,可高效指導後期工作。(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測量製圖)

湖北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高階工程師付強介紹,如採取傳統方式只能依照滑坡體的坡度來推算出大概垮塌至江中的土方量,而透過採用北斗系統的新型裝置和技術的勘測,堰塞體水下地形的資料一目瞭然,這對後期的堰塞湖清淤作業將形成高效的指導。

同時,在山體滑坡帶周圍,工作人員還佈下了17個監測點,利用北斗定位技術實時監測地表位移資料。透過監測發現,滑坡體內的某處監測點在一小時內發生了2釐米的位移。

抗洪新“戰術”!受災點三維“CT”瞭解一下

在山體滑坡帶周圍,團隊佈下了17個利用北斗定位技術實時監測地表位移資料的監測點。

該技術的應用是我國今年將高科技運用在抗洪搶險工作中的一個縮影。從災前的“通風報信”到災後的快速評估,這其中都有衛星的身影。

其中,遙感衛星也“大顯身手”。早在一個月前,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接到了應急管理部的相關需求,開始對南方洪澇災害高風險區域進行持續對地觀測,第一時間推送給自然資源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等相關部門。

截至7月13日,該單位共呼叫包括高分一號、高分三號、高分六號在內的5顆高分系列衛星,共計拍攝73次,共享有效資料248景。

“和以往相比,今年最大的進步是‘心裡有數’,能更好地科學應對。”水利部資訊中心一名工作人員表示。

編輯:張琦琪

稽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