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魯北物產記(一)小麥玉米是主糧

魯北物產記

姜寶兵

我的故鄉魯北大平原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地域廣袤,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每到麥收時節,一望無際的原野上麥浪滾滾;秋收時節,玉米、大豆、高粱豐收在望。鄉親們的笑臉伴著辛勤的汗水,奏響一曲勤勞致富的和諧樂章。

小麥玉米是主糧

小麥、玉米是魯北平原的主打糧食作物。老百姓一年四季就指著麥收、秋收獲取一年的收穫。小時候,一年到頭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頓細糧(白麵饅頭和水餃),其它時間都是粗糧(玉米麵窩頭和粘粥)。莊戶人家粗糧能夠一年到頭不斷頓就是好的啦!常常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地裡的野菜就接上了頓,那個年月,吃糠咽菜不是誇張,那時候的人最大的期盼就是“天天能吃上白麵饅頭就好了!”。

小麥是魯北地區唯一越冬的糧食作物。秋天播種,經過漫長寒冷的冬季,經過春天、夏天,灌漿飽滿成熟。農諺曰:“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早了晚了都會影響麥子的生長與產量。在種麥前,搶收秋季作物騰地。地騰出來後,牛添料,人加班,起早貪黑耕地。廣闊的田野上光閃閃的犁鏵,在瞪著銅鈴一樣大眼睛的黃牛奮力牽引下,掀起一排排黑褐色油亮的土浪,散發著縷縷泥土的氣味和芳香。田地裡,經常犁起田鼠打的洞和窩,田鼠逃竄,窩裡儲藏過冬的糧食也顧不得要了。麻雀和烏鴉,飛來落在犁起的土地上,啄食小蟲,尋找遺落在地裡的糧食。

青未了|魯北物產記(一)小麥玉米是主糧

等犁好一塊地,趁犁起的土疙瘩土塊沒有被風吹乾吹硬,掌鞭的又換上耙,人站耙上,一手拉韁繩,一手揚著皮鞭,將土塊土疙瘩耙碎,將地耙勻耙平。從村裡運來事先準備好的農家肥,分成小堆,均勻地散佈在地田地裡,像一座座小山。將這些準備就緒,就可以播種小麥了。

入冬的時候,小麥已經離地有一寸高了。魯北地區到了冬季是要下很厚的雪,此時北方早已是樹木黃了,沒有一絲的生機,但是廣袤無垠的原野中唯有這小麥是綠色的,它是田間的唯一。顯露著綠的勃勃生機,續寫著田野的美麗。

經過漫長的越冬期,小麥到來年春季返青,然後拔節生長,孕穗、揚花、灌漿,初夏時節,小滿到芒種之間的時間裡,各地就會陸續開鐮收割小麥了。

在小麥成熟前的半個月時間,迫不及待的小孩子們常常燒烤小麥吃。那是小麥的特殊吃法,把麥頭摘下來,帶著小麥的芒刺轉著烤,讓它受熱均勻。這需要耐心。烤過後的小麥晶瑩剔透,像是一顆又一顆綠色的翡翠。吃到口裡,津津有味,筋道纏綿,滿口香、甜。如果把這樣的小麥加點大米煮成粥,那會更饞人呢!

青未了|魯北物產記(一)小麥玉米是主糧

到了五月時,小麥田會由綠色的海洋變成一片金黃色的海洋,走到田邊,我們會聞到一陣陣小麥的味道。小滿節氣一過,人們就開始著手麥收的準備了。農諺有“四月芒種割過量,五月芒種割不上”的說法。所以在芒種前必須把麥收的各項準備工作做好。鐮刀、木杈、麥繩、掃把、木鍁、簸箕,該買的買齊,該綁的綁緊,該釘的釘牢,該磨的磨快;圧麥場裡的石碾子軸窩裡抹上油,架子整牢安裝好;把麥場表面的浮土劃松,灑上水,磨平,壓實,掃淨;也準備光場了。

轉眼,麥收就要到了。麥收是農民一年中最關鍵的時節,小看不得。農民們常把麥收比作“龍口奪食”,一旦小麥成熟就得全力以赴,搶收、搶打、搶曬、搶入庫。這個時節的天氣一天三變臉,常有大風、雷雨、冰雹等自然災害來襲,抓不緊一旦遭襲,農民一年的辛苦就白搭了,更意味著一年沒得白饃吃了。所以一到麥收,不分男女老少老弱病殘,能參加的都主動參加,絕不以任何理由推脫。

天還沒有明,起早的莊家人就趁涼快趕到地裡,光聽割麥聲不見人影。腰身朝一壟壟的麥穗深深地彎下去,一手攬過一把麥子、一手揮起磨得雪亮的鐮刀,掄圓胳膊,刷刷地划著優美的弧線。黃熟的麥子,便在鐮刀下一叢叢地倒下,然後整齊地躺在一起。割麥是一個技術活,會割的一割一大片,不會割的一回只割幾壟,還累得張口氣喘。待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割麥的才抬起一張張流滿汗水的笑臉。早上割麥雖則天氣涼爽,但露水太重,麥稈非常柔韌,割起來很是費勁;中午時分麥稈雖被曬得焦脆,鐮刀輕輕一帶就能割掉,但酷熱難當,滋味更不好受。至今仍能記得那種辛勞的情形。太陽宛如懸在頭頂的火球,火辣辣地烤著,陣風掠過,熱浪滾滾,烘得人口乾舌燥。其實勞累倒是次要的,天氣炎熱加上麥芒扎的胳膊臉上生疼,一天割麥下來腰總是彎著,感覺都要折了,臉上身上汗水和著塵土變成泥,糊在臉上,癢的難受!

青未了|魯北物產記(一)小麥玉米是主糧

割麥子也有快樂的時候,有時在麥田裡會躥出一隻野兔來,這邊有人攆,那邊有人堵,麥田裡剎那間一片歡騰。偶爾還會在麥田裡發現小桃樹或小杏樹,惹得小朋友們興高彩烈,小心翼翼地挖出來,根上捂上一團泥土,移到自家的院子裡。還有長在麥地裡的小甜瓜、小脆瓜,滿足孩子們一時的口福。

打場是收麥的另一項重要的勞作。割下的麥子,用架子車裝成小山似的運到麥場。天好的時候,把麥子攤在麥場裡暴曬,隔一段時間翻曬一次,再隔一段時間,再翻曬一次。等到中午,毒辣的太陽烘烤著大地,麥穗也曬焦了。開始碾場了,幾個強壯勞力趕著騾馬拉起的石磙一起上陣,只見他們左手牽著牲口的韁繩,右手舉一把長鞭,不時在空中甩幾下,發出叭叭的響聲。等到麥秸漸漸軋碎,麥粒完全從麥稈上脫落出來,就碾好了,然後起場。用木杈把麥秸叉去,再用耙子摟去那些長稈,把剩下的麥糠麥子,順風推成左右兩堆,就可以揚場了。揚場是個技術活,一般由農村的老把式執鍁。只見他滿滿地鏟上一鍁,逆風斜向上拋去,風把麥糠吹得遠遠的,麥粒卻在上風頭沙沙地落下來,打在地上發出脆脆的響。一小會兒就揚出一大堆麥子,橢圓形的麥堆,金光閃閃的麥粒,黃中帶紅的顏色,看著就讓人高興。

然而,現在卻不同了,農村已實行了耕作機械化,麥收對於農民來說已不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了。雖然種的是責任田,但機械化收割已經相當普遍。今天那一大片成熟的麥田,還在翻滾著金色的波浪,而經過聯合收割機一夜的轟鳴,第二天便蕩然無存了。大袋大袋的麥子,已經堆放在家裡,只等著晾曬了。一些小塊麥田,只用脫粒機就很快解決了問題。所以,農民再不為麥收繁忙而發愁了。白居易那首:“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的景象也逐漸遠離而去。

青未了|魯北物產記(一)小麥玉米是主糧

玉米,在我們魯北家鄉稱作“棒子”。玉米是北方最常見、最普通的農作物。在艱苦的歲月裡,玉米讓我們填腹充飢,給了我們農村孩子帶來了幸福和快樂。麥收完畢,種下玉米,農民的希望也一起播撒到了地裡。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中,有段播種的描寫,非常生動感人;“扶犁的後面跟著撒糞的,撒糞的後頭跟著點籽的,點籽的後頭是打坷垃的,一行人慢慢地,有節奏地向前移動,隨著那悠長的吆牛聲。吆牛聲有時疲憊,悽婉,有時又歡快,詼諧,引動一片笑聲。那情景幾乎使我忘記自己是生活在哪個世紀,默默地想著人類遙遠而漫長的歷史。人類好像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嫩綠的玉米苗,一節節長高,終於出紅須了,玉米穗慢慢長出來了。每當到了夏季,村邊的坡地上就拉起了青紗帳,一行行,一排排,發出唰唰的響聲,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隨風蕩起一層層的綠浪。一到週末或暑假,娘就會讓我們去玉米地裡拔草。夏季雨水多,隔上幾天,玉米畦裡的草就會瘋長。玉米高了,玉米地裡紋絲不透,薅一陣子草,衣服被汗水浸溼,胳膊被玉米葉子拉得一道道紅印,汗流滿面,熱辣辣地難受。

七月份,玉米棵長得有一人多高了,頂部開始揚花,在腰間打一兩個結,掛上包著綠皮的玉米棒,頭上還長著棕色的鬚子,此後很快就可以吃“嫩玉米”了。玉米的紅纓漸漸枯萎了,嫩玉米穗能燒著吃了。野地燒玉米樂趣無窮。我們三五個夥伴一起,總是在割草或拔野菜時,鑽到玉米地裡挑幾穗回來。挑玉米也是有講究的。先把玉米苞剝開一點點,看籽粒飽不飽滿。籽粒不飽滿的,隨即把苞子合上,別讓大人發覺;看著飽滿的就用指甲掐,稍一用力,就會掐出了乳白的漿液,便是最好的了。玉米棒子掰下來後,大家紛紛撿些幹樹枝燒玉米吃。一個玉米穗用一根細棍子插住,拿著細棍先在火上燎,最後再在火堆裡來回翻滾玉米穗,玉米穗在火裡噼裡啪啦的響,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燒焦的玉米外焦內嫩,熱騰騰、黃澄澄,甜津津,味道鮮美。吃完了燒玉米,我們一個個都成了大花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彎了腰。然後跑到河裡洗澡、洗臉,生怕回家家長髮現我們又偷掰了玉米。

青未了|魯北物產記(一)小麥玉米是主糧

每年的八月末,是玉米成熟的時候。那時候沒有機械化,一家一戶的幾畝地,全是人工收穫。收穫玉米的時候,一個人在前邊掰玉米棒子,掰下來的玉米棒子在地上堆在一起。地裡每隔不遠就是一堆玉米棒子。掰玉米的經常被玉米葉子劃破臉,本來是滿頭大汗,被玉米葉子一劃,疼痛難忍。有時候汗水流到眼睛裡,難受極了。大人們把玉米棒子一車車地往家運,小孩子呢,則幫忙把砍倒的玉米秸稈拖回家,人在中間,左手和右手各拖四五奔跑著回家,經過的地方,塵土飛揚,刷刷作響,十分有趣,最重要的是,玉米稈用刀子砍過之後,可以當甘蔗來吃,特別是那種細一點的,吃起來特別地甜,用嘴把玉米稈的皮小心翼翼地一點點撕開,把撕去皮的玉米稈咬一口在嘴裡嚼,滿嘴的甜味兒,那種甜味兒至今還會讓我回味。現在的新品種玉米杆,植株高大,吃在嘴裡,根本沒有甜味兒,更何況可以吃的水果那麼多,誰還稀罕玉米稈呢?收回來的玉米,把外葉撕去,留下兩片葉子,金黃的玉米棒子掛在房簷下,一排一排的,成為農家特有的景緻。

那些扒光外皮渾身光溜溜的玉米棒子,要在太陽好的天氣裡拿出來,擺放在各自的場院裡曬。曬乾了,就開始進行脫粒。那時候沒有機器,全靠人工一粒粒剝下來。先用錐子在玉米棒中間衝開幾條縫,然後就好剝多了,還可以用已脫完玉米粒的棒骨幫襯著剝。剝下來的玉米粒裝袋背到場園上、平房頂,曬乾了收入糧倉,玉米棒骨堆在柴棚裡,入冬是最好的烤火原料。籽粒飽滿的玉米,曬乾可以磨成玉米麵,打成玉米糝。那時的村莊裡,沒有磨面機器,要把玉米背到幾里外的磨坊去磨,有的就用自己的石磨磨面。磨得粗一點的是玉米糝,磨得細一點的是玉米麵。人們在品味著玉米粥、黃面窩頭、黃面拌蒸菜的時候,總能感受到一種苦盡甘來的甜蜜與幸福……

青未了|魯北物產記(一)小麥玉米是主糧

作者簡介:姜寶兵,字劍梅,號劍梅樓主,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理事,《禹城文學》編委。

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 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徵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六十週年國慶徵文一等獎。《青青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獲“福彩杯 我與新中國”有獎徵文一等獎。《黃河故道懷古》在第四屆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散文組優秀獎。《問道西柏坡》榮獲“延安杯”中國最美遊記作品獎。

部落格 劍梅樓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點號清風堂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