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諸侯建國錄之鄭:他放棄了首封之地,卻讓國家真正地建立起來

周幽王繼位以後,的確任命了父親一朝的股肱之臣皇父為卿士。可是,他非但沒有利用好皇父等人的才幹,還做出了增加稅賦、荒淫無度、不理國政的惡行,讓一班老臣傷心不已。隨後,昏聵的幽王更是變本加厲,又做出了廢立太子的蠢事,令皇父徹底寒了心。因此,皇父決定離開朝廷、東遷到向城,去守護自己心中周朝的未來了。

而上一篇文章中,在下也提到了,皇父離開豐鎬並不是獨自上路的,與他同往的還有另外六名朝廷高官,這就讓幽王身邊一下子變得無人可用。為了緩解這個燃眉之急,

幽王只得重新任命了一位高官

(即

司徒

,乃地官之長,專門管理民事、郊祭等事務),來替自己打理朝政。並且,這位被幽王看重的人也不是什麼外人,而是

他自己的叔叔鄭桓公

周代諸侯建國錄之鄭:他放棄了首封之地,卻讓國家真正地建立起來

鄭桓公姬友

那為什麼姬宮湦會選中桓公來做司徒呢?難道只是因為他是自己的叔叔麼?答案當然不是這樣的。其實,

鄭桓公在被幽王任命為司徒以前,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管理民生方面的工作經驗

,只不過這話還得從宣王時期說起。

鄭桓公,姓姬名友,是宣王姬靜的庶弟

(即非同母所生的弟弟)。早在宣王二十二年,

姬靜便將先祖穆王所營建並居住過的西鄭之地(今陝西省渭南市華縣一帶)敕封給了姬友。同時,還安排了姬友居住在雒邑,管理東都一帶的民生事務

(此事記載於《竹書》“(宣王)二十二年,王錫王子多父命居洛”,“王子多父”即鄭桓公姬友),有點類似當年周公旦、畢公高的工作,即雒邑的行政長官。

周代諸侯建國錄之鄭:他放棄了首封之地,卻讓國家真正地建立起來

周初曾管理過雒邑的周公旦和畢公高

說到這裡,在下還要插一句題外話。大家看上一段中我只提到了宣王賜給姬友土地,卻沒有說他如何立國。事實上

姬友此時根本無暇去建立封國,因為他接受了管理東都的事務,身居雒邑,西鄭之地對他而言更像是個采邑

。所以,鄙人在宣王時期並沒有開講“鄭國建國錄”,而是留到了幽王時才開啟這話題。不過,

西鄭之地對姬友來說並非沒有意義,正是因為這裡是他的始封地,他日後所建立的國家才稱為鄭國

好了,說完題外話咱們繼續往下講。姬友聽從兄長宣王的安排,在雒邑管理民生事務一下就幹了三十三年,並且,據

《史記·鄭世家》

記載,姬友這段時期的工作還是相當出色的,即

“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

。也

正是有了這三十多年的管理經驗

,姬友的才幹被侄兒姬宮湦所發現,便於幽王八年,皇父等人都出走後,

被天子錫命為新的司徒,來管理整個王朝的民生事務

。當然,姬友也不負所托,將司徒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讓周朝的百姓彼此和睦,無不感念他的恩情。

可是,姬友在把自己本職工作做好的同時,也一直在觀察著朝廷的動向。他發現幽王整天除了與褒姒花天酒地以外,什麼正事都不做,讓國家政務完全荒廢了下來,甚至都有諸侯開始反叛了。這下鄭桓公終於明白了皇父等人離開幽王的原因,連他自己在擔任了一年的司徒之後,也產生了去意。但是,司徒之職就算可以不要,他又能躲到哪裡去避禍呢?

周代諸侯建國錄之鄭:他放棄了首封之地,卻讓國家真正地建立起來

天子昏聵,桓公產生了去意

回到自己的封地西鄭

吧,

一是那裡還沒有真正建立起適合生活、防禦的城市,二是那裡夾在兩都之間依然很容易捲入日後的戰亂

,因此不太適合自己棲身

。而其他的地方他又拿不定主意該去往哪裡,只能整日唉聲嘆氣,為此事煩憂。正當姬友舉棋不定的時候,他突然想到了一個人,便趕快派屬下把這位先生請了過來。

這位被鄭桓公寄予希望的人,史書中並沒有寫明他具體是誰,但從書中所記“太史伯”的稱呼上來看,此人要不就是此前咱們提到過的太史伯陽父,要不就是姬友屬下一位才智過人的太史官。而鄙人更傾向於太史伯陽父的這種說法,畢竟他曾預見到周朝將亡,此時幫鄭桓公的避禍出出主意,既合情合理,也最能讓人信服。於是,太史伯來到鄭桓公的居所,二人開啟了一大段的促膝長談。

那他們都談了些什麼呢?當然是姬友先提出自己對王朝未來的擔憂,希望太史伯能給自己出出主意,去哪裡可以躲避災禍。太史伯也不繞彎子,直接提出了

“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

的觀點。並向鄭桓公解釋道:

此地雖地處中原,但周圍多是子、男小國,不會對鄭國產生威脅。而當地最強悍的兩個諸侯虢國(應為東虢)和鄶國,他們的國君又貪婪好利,不受百姓們的擁護。反觀桓公自己,此時正擔任司徒之職,又被人民所愛戴,如果遷居到那裡的話,虢、鄶二君為了討好姬友,肯定會各自拿出土地來送給桓公

。那樣的話,桓公就可以擁有當地的人民和土地,把鄭國真正地建立起來。

周代諸侯建國錄之鄭:他放棄了首封之地,卻讓國家真正地建立起來

鄭國故都“京城古城城牆”遺址

但是,太史伯剛把自己的一番觀點陳述完畢,姬友立刻提出了疑問。也許是鄭桓公覺得只搬到河洛之地還不夠安全,他想搬到長江流域才能更穩妥一些,可桓公此言一出,太史伯馬上反駁了回來。太史伯告訴桓公,

長江流域遠離王畿,到了那邊看上去雖然安全,但今後無論再立什麼大功,都會像祝融的後人楚國一樣不被朝廷所重視,逐漸變得邊緣化。更何況周王室日漸衰弱,楚國勢必會興盛起來,鄭國遷過去的話,一點好處也沒有

一番話說完,桓公若有所思但仍不死心,又提出將鄭國往

西部

遷移是否可行。太史伯依然否定了姬友的想法,並且這一次他非常直接,僅用了

“其民貪而好利,難久居”

這一條理由,就堵了桓公的口。這下鄭桓公似乎沒有別的選擇了,不過他並沒有馬上認同太史伯的觀點,而是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在周王室衰落後,會有哪些邦國興盛起來呢?

太史伯看出了桓公仍有顧慮,便直言不諱地說出了齊、秦、晉、楚四國將會傲視群雄。太史伯解釋道:

齊、秦、楚三國分別是伯夷、伯益、祝融這三位上古聖賢之後,三位聖賢都曾有功於當時的聖王,也為百姓做出過突出的貢獻,上天一定會保佑他們的後人成就一番霸業

。而

晉國乃是周朝開國武王之後,又由成王親封,其封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周圍小國更是無法與之抗衡,早晚都會歸入晉國疆土,所以晉國將是姬姓諸侯中最有可能稱霸的

周代諸侯建國錄之鄭:他放棄了首封之地,卻讓國家真正地建立起來

齊、秦、楚三國先祖:伯夷、伯益、祝融

這樣一番論述,太史伯好似是在說未來天下的形勢,其實也是再一次告訴鄭桓公不要再猶豫了。因為

北面有晉國、西面有秦國、東面有齊國、南面有楚國都阻礙著鄭國的發展。唯獨河洛一帶居中,與這四個未來的霸主都有一定的距離,最適合鄭國在那裡建立基業

。於是,姬友終於下定決心,隨便找了個藉口請示了幽王,就將自己的部族先遷到了河洛一帶。並且,也正像太史伯預言的那樣,姬友的族人到了河洛一帶以後,虢、鄶兩國國君果然共同劃分出十座城邑送予桓公,讓他們在此有了落腳之地。鄭國族人就這樣在離開了首封之地後,開始營建新城,算是把國家真正意義上地建立起來。

現在大家應該瞭解了,這個早在宣王時就獲得敕封,卻在幽王時才另闢新址營建新城的鄭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吧?不過,這次“建國錄”,在下所講的還都是姬友立國選址時順利的一方面。而在桓公寄孥、籌建鄭國新城的時候,他還辦過一件看似成功,實則在日後威脅到了自己性命的事情。那這件事到底是什麼呢?今天先給各位留個懸念,等講到鄭桓公遇險的時候,咱們接著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透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鄭國立國、桓公姬友、幽王命司徒、意欲遠走、諮詢太史伯、河洛之地佳、論四國興盛、桓公遷居、虢鄶獻城。

周代諸侯建國錄之鄭:他放棄了首封之地,卻讓國家真正地建立起來

關鍵詞雲圖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