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為何要追日?原來夸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族人的辛酸遷徙史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我們不妨看看“夸父”背後的歷史:

夸父,乃大人種族,為炎帝神農氏的一支,曾活動於豫西山地一帶。由於夸父族善走,被衍化為“夸父追日”的神話,廣泛地在民間傳播,一直到今天,仍為人們所熟知。“夸父追日”

已成為中國著名的故事和神話。

一、夸父的起源

最早記載夸父的古籍,有《山海經》及《列子》,以後為各種書籍所引用。《山海經·海外北經》: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滑,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夸父為何要追日?原來夸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族人的辛酸遷徙史

說明夸父起源於河渭地區,正與炎帝神農氏起源地相一致。鄧林在今豫西盧氏、欒川一帶,則夸父乃由河渭地區東遷,而不是北飲大澤。且上古時河渭以北為乾旱的黃土高原,沒有大澤可言。所謂河渭之水不能滿足夸父族的飲水需要,說明在六七千年前可能發生過一次持久的大幹旱,導致渭水斷流,才逼得夸父族東遷,沿著黃河而下去尋找水澤豐沛的地方。

因為有水才有動植物的存在,才能提供上古時代採集和狩獵經濟所需要的基本生活物資。《大荒北經》則雲: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只說是將走大澤,並未說“北飲大澤”,大概當時黃河裡的水也乾涸了,只有黃河中下游一帶才分布著逢澤、滎澤、大陸澤、盂渚澤、菏澤、鉅野澤等大小湖泊,尚存蓄著豐富的水,沼澤周圍生長著茂密的草木。

夸父為何要追日?原來夸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族人的辛酸遷徙史

眾多的獸類和禽類都匯聚到這一帶來,是黃河地區的天堂。也吸引著黃河流域遭受乾旱威脅的部落氏族,紛紛遷移到這裡來尋求生活物資。這大概便是上古時代黃帝與炎帝、蚩尤為了爭奪這一塊物資豐富的黃河中下游平原,而開展殘酷而持久的爭奪戰,直至血流漂杵尚不罷休的原因。

這些沼澤原來或許是連成一片的大湖泊,因長期受到炎熱而乾旱的氣候影響,逐漸收縮成為星羅棋佈的大小湖泊。從湖相沉積土層便可得知,為什麼這一帶沒有舊石器遺址遺物和新石器早中期的遺址遺物出現,恐怕也是這個緣故。

夸父原來是炎帝神農氏之裔勾龍氏后土之後,他不是自東向西去追日的光照,而是因為強烈的太陽光曬得木枯草稿,無處可以遮蔭避熱,逼得夸父族不得不由西向東去尋找日的陰影處,即所調“欲追日景”。

景古通影,則日景即日影。然則所謂“夸父追日”應作“夸父追日影”才對。當夸父族在日夜兼程東遷,為了生存欲找到東方大澤時,由於飢渴過甚,走到豫西山地的鄧林(即柚木林)地帶。

柚木因幹早也沒有結果,所以當夸父族人來到這片柚木林中,水和食物都找不到了,只是找到了一個遮蔭歇涼的場所。

夸父族在這裡歇宿時,由於飢渴交加,終於死在這片鄧林之中。這是上古時代一個大人部落所遭到的幾乎全族覆滅的慘禍,因而長期被人們口頭流傳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便由事實演變成為十足的神話了。

但據此卻可得知,在夏禹治水的洪水為災時期之前,曾有過一段炎熱而乾旱的時期。

夸父為何要追日?原來夸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族人的辛酸遷徙史

所載“成都載天”,似乎為今甘肅天水之成紀,為渭水上游,是夸父的起源地。

夸父沿渭水東下,到達合陽東南之刳首。《左傳》文公七年:“晉師敗秦師於令狐,至於刳首。”《通典》:“合陽縣有刳首水。”

一名洿谷水,當系夸父曾居此而得名。郭璞注:“禺淵,日所入也,今作虞。”則禺谷又可作虞谷,今河南靈寶縣宏農澗上游,其南崤山,即鄧林所在。

“逮之於禺谷”即走到禺谷地方,最後死於鄧林之地。有人認為逮即捉,說夸父為了追日而由東向西跑,把太陽捉住。這無疑是以今人的神話來解釋古人的神話,都屬於無稽之談。《海經新釋》亦謂“夸父與日逐走”。袁珂《山海經校注》謂:則夸父者,炎帝之裔也。以義求之,蓋古之大人(誇,大;父,男子美稱)也。蓋夸父乃古巨人族名,(玄珠:《中國神話研究ABC》說)非一人之名也。……應龍殺蚩尤與夸父事已見《大荒東經》。

夸父,炎帝之裔,與蚩尤並肩作戰以抗黃帝者也,以不幸失敗而為應龍所殺。夸父東遷,與同族尤共同抵抗黃帝族及其支族應龍氏,結果失敗,蚩尤、夸父都被應龍所殺,說明夸父族因長期急行軍,過度疲勞飢渴,大部分族人死於鄧林之野,所以其殘部力量削弱,在黃河中游即被黃帝族、應龍氏所消滅,迫使蚩尤、夸父的遺族南逃。

夸父為何要追日?原來夸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族人的辛酸遷徙史

《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迫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裡焉。”所說日景正作日影,比《山海經》更加現實些。《淮南子·墜形訓》:“夸父棄其策,是為鄧林。”高誘注:“夸父,神獸也。……策,杖也。其杖生木而成林,鄧猶木也,一掃仙人也。”

蓋鄧即柚木,又作柚木,即今之橙子。誇與刳可通,疑夸父與盤瓠有密切關係。

盤瓠為瑤人之祖,以柚木為神樹,柚與瑤音同,故夸父族戰敗南逃,當演變為瑤族,而蚩尤族南逃則演變為白苗,苗、瑤同一族源又與夸父、蚩尤同為姜姓,與炎帝神農氏之裔一樣,透露出兩族族源的蛛絲馬跡。

李榕蔭《華嶽志》卷一“仙掌崖”條引《道藏書》雲:“唐昊天觀道士能易算,對太乙元君雲:‘擘太華者,雖雲巨靈,實夸父之神也。”

意調陝西太華山為夸父所開闢,因華山乃華胥氏曾遷此而得名。其後裔如夸父、盤瓠又似曾在祖宗放地居住過,蓋誇、瓠與華古音通,是夸父、盤瓠皆自命為華胥氏嫡裔而繼承華、誇之稱號。

《呂氏春秋·求人》:禹西至“夸父之野”,即《山海經·中山經》的“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里,其中多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郭璞注:“今弘農湖縣闕鄉南谷中是也。”湖與誇古同音,但湖縣無湖,當因古代夸父族居此而得名,闕鄉南谷即今靈寶縣弘農澗上游之禹谷。《水經·河水注》雲:“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廣三百仞。武王伐紂,天下既定,王巡嶽瀆,放馬華陽,散牛桃林,此處也。”

湖縣以有湖水而得名,在今靈寶西,而湖水流域因夸父族居此而得名,這裡叫夸父之野。

夸父為何要追日?原來夸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族人的辛酸遷徙史

而夸父之山即在湖水上游,溯水上游兩源為大湖峪、小湖峪,發源於鼎湖山,山南為弘農澗。鼎湖山因傳說黃帝鑄鼎於荊山而得名。

前有夸父族居此而得名的誇山,音轉為湖山。鼎溯山東為荊山峪,這一帶山脈古叫荊山。然則鼎湖山即湖山,誇山,亦即夸父之山,湖水流域即夸父之野。而東鄰的弘農澗則為禹谷,南之鄧林亦即桃林。《史記·趙世家》正義引《括地誌》雲:“桃林在陝州桃林縣,西至潼關,皆為桃林塞地。《山海經》雲;夸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廣闊三百里。”也

以《山海經》所載為本,其夸父、夸父之山、夸父之野、湖水、桃林等,皆可在地理上找到,並非純屬神話

今甘肅涇川縣為宋之安定郡,有傳說之夸父振履堆。《太平御覽》卷五十六引《安定圖經》雲:“振履堆者,故老雲:夸父追日,振履於此,故名之。涇

川在成紀東北,或為夸父東遷時所經過之地。

《列子·湯問》又載愚公移山的故事,說夸父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大山,“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操神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茅盾在《中國神話研究》第五章論證,誇蛾氏兩個兒子把北山愚公門前兩座山揹走了,這個“誇蛾”就是“夸父”。

高國藩說:這個說法確是有道理的,第一,“娥”與“父”聲相近,乃一聲之轉,實則字同,義同。第二,夸父是個巨人,誇娥氏及其子也是巨人,這在形象上是一致的。第三,夸父形象的本質是為人民造福,誇蛾氏也是為人民造福,這在本質上又是一致的。

誇蛾即夸父,“愚公移山”的神話故事也可以說是夸父神話系統的一個分支。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亦認為誇蛾即夸父,娥、父古讀音近,又均系巨人族,應是一人。並謂“據注《山海經》的郝懿行說,夸父山又叫秦山,在現在河南靈寶縣的東南,和陝西的太華山相連。”娥即古蛾、誇娥二氏已顯為夸父氏之二子,亦可繼承夸父之稱號。

夸父為何要追日?原來夸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族人的辛酸遷徙史

龔維英分析說:“夸父和誇娥,為什麼似二實一,說一似二呢?

這殆與伏羲、女媧的情況相同。聞一多《伏羲考》說,女媧即女伏羲,羲、媧古音相同,羲媧實二而一也。聞說附有詳證,確鑿不移。

夸父和誇娥類似,他倆只存在性別上的差異。 這就造成了二而一、一似二的異寫。”

二、夸父族的南遷

夸父族自被應龍氏打敗後,大部分部落遺民紛紛南遷,主要從豫西山地南下至南陽盆地,在今河南留下很多以“誇(跨、垮)”字命名的地名。內鄉的跨子營,舞陽的跨營,桐柏的垮子衝,唐河的誇子營四處,應作。指口音與本地不同者。還有正陽縣的劉侉莊。由於河南人山東人等北方人個子高大,動作有些欠靈活,故至今有些南方人說北方人為“北方侉子” 或“北侉”、“河南侉子”等。

夸父族後又經湖北舉水南遷至湖南沅陵、零陵一帶。今湖北麻城、黃岡一帶有舉水,發源於小界嶺、五應山而南注長江。《元和郡縣誌》:“龜頭山,在麻城縣東南八十里,舉水所出。春秋,吳楚戰於柏舉,即此地。”

《太平御覽》卷八八引盛弘之《荊州記》雲:“零陵縣上有夸父跡。“而《漢唐地理書鈔》輯盛弘之《荊州記》則作“零陵其上有夸父冢”。

則自南北朝到唐代,反州(今沅陵)、零陵一帶都述遺留夸父蹤跡和夸父冢墓,當為夸父族在商代時南遷的佐證。

夸父為何要追日?原來夸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族人的辛酸遷徙史

《太平御覽》卷四七引《郡國志》;“台州覆釜山,雲夏帝登此得龍符處。有巨跡,雲是夸父逐日之所踐。”

疑亦為夸父族的一支,曾南遷至今浙江台州之地,似與防風氏這個巨人曾到浙江會稽(紹興)有關。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