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朝下就能“摘”到錢,新洲舊街有群“採茶女團”

手心朝下就能“摘”到錢,新洲舊街有群“採茶女團”

“舊街白茶”春芽進入15天的黃金採摘期,茶園裡熱鬧非凡。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驚蟄過後,東南風越過大別山南麓餘脈,為武漢新洲舊街大霧山連片茶園,運送來充沛雨水。茶樹開始拼命抽芽,芽頭處長出了一層白色毫毛,氨基酸含量大幅上升。

3月29日,“舊街白茶”開始進入採摘黃金期。清晨6時,以大霧山為中心,周邊石咀村、慄樹山村、姚河村、樓寨村等地的200多名“採茶女”已經穿行於茶叢間。

雙手遊走在新綠中,新芽精準飛入竹簍。“過去村裡沒茶產業日子窮,手心朝上多虧政府給錢。現在有了茶園,手心朝下采茶就能‘摘’到錢,手頭寬裕了,孫子們來看我,再也不怕沒錢給了。”嗓門最大的嶽英華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直言自己現在手上有了錢,“腰板更硬了”。

10年堅持打造白茶品牌

茶產業催生“採茶女團”

手心朝下就能“摘”到錢,新洲舊街有群“採茶女團”

家鄉有了茶園,附近村民說,只要勤快一點,每年都能“摘”出萬元起步的“傍身錢”。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每年到了採茶的時候,我就和茶樹們一起返老還童。”個頭不高、齊耳短髮、愛說愛笑的嶽英華是舊街石咀村人,“能掙錢就感覺到年輕,我的目標是爭取每天採10斤鮮葉,賺300元!”

今年是嶽英華在茶園上工的第10個年頭。2010年,當地回鄉能人胡全波,流轉舊街三個貧困村的土地,創辦起武漢大霧山茶業有限公司。

2013年,經過前期的艱苦準備,茶園正式開園。嶽英華和姐妹們就有了“採茶女團”的新身份。

“農村六七十歲的婦女,做慣農活、爬慣山路,身板硬朗。雖然出去打工年紀大了,但家鄉有了茶園,我們只要勤快一點,每年都能掙個萬元起步的‘傍身錢’。”

提起這個家門口的好運氣,嶽英華一邊快速掐著春芽,一邊笑得合不攏嘴——新洲舊街是紅色老區,山林面積佔47。5%,森林覆蓋率達到52。3%,轄區內14個貧困村,2018年已經全部脫貧。她說,真是沒想到,10年前,這裡山山嶺嶺還是荒地,現在發展茶產業,漫山遍野都是梯田般的美麗茶園。現在,“舊街白茶”已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嶽英華回憶,年輕時家裡只有一畝多良田,其他都是山地,產不了多少糧食,為了生計和供兒子女兒讀書,她和老公騎著個破舊電動車,在各村做“貨郎”售賣布料和雜貨。有一次送貨途中碰上下雨,她肩上挎著個大雜貨包,左手抱著一摞蚊帳,右手抱著個長涼蓆,經過一座河堤時,電動車撞上石頭,把她從後座甩飛在地當場暈了過去,“老公抖著我的肩膀拼命把我搖醒,我們一起抱頭痛哭,當時我就想,這日子會不會好起來,我還能享得到福嗎?”

武漢脫貧攻堅戰為老區產業精準定位,“舊街白茶”的名氣越來越響亮,好日子在老區“如約而至”。新洲區質安科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舊街茶園面積達1。3萬畝,年產值2。4億元,帶動就業5000人。

村民家門口實現四季“打工自由”

78歲阿婆今年加入“採茶女團”

手心朝下就能“摘”到錢,新洲舊街有群“採茶女團”

山區空氣好,心情好,採茶間隙,來自石咀村的“採茶女”嶽英華跳起了採茶舞。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長江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採茶女們的年齡“還真不小”。山區空氣好,心情好,60多歲的採茶女跳起採茶舞來,俏皮的模樣,看上去只有四五十歲。

“採茶女團”最高年齡有多大,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但是今年茶園,也出了件“新鮮事”。

眼看家門口有錢掙,78歲的舊街寨崗村胡秀英,鬧著也要加入“採茶女團”,家裡人勸也勸不住。3月18日是胡秀英第一天“上班”,採摘綠茶芽1。1斤,賺了22元錢。“要是採的是白茶芽,能賺27。5元。”早上6點就來到茶園,採了半天茶,胡秀英的臉上絲毫不見疲態,寨崗村離大霧山茶園近10裡地,她選擇往返步行,“不是為了省錢,就是想鍛鍊身體,也能和大家一起採茶玩”。

“我採的茶芽質量可高呢,一片片都是最嫩的”,當了一天“採茶女”,胡秀英感覺“蠻過癮”。

75歲的王秀容家住舊街,早幾年就加入了“採茶女團”,和胡秀英一樣,她來採茶,主要也是來散個心。“老伴76歲了,也蠻會賺錢,給人理髮一年有個幾萬塊。孩子都大了,我們也沒什麼開銷,我來採茶,一年也能賺個萬兒八千的,最主要的是,跟大家一起來採茶,比一個人悶在家裡開心多了。”

茶園四季可打工,村民們手上的“活錢”越來越多,過去掙錢為“吃飽飯”,現在各家用錢的方式也花樣百出。

68歲的慄樹山村民齊桂鳳,也是一位手腳麻利的“採茶女”,她家有兩個孫子在慄河小學讀書。指著山腳下的方向,齊桂鳳說,“我們這地兒是個有文化的地方,問津書院就在舊街孔子河北岸呢”。

武漢脫貧攻堅戰以來,村裡的孩子們在國家政策兜底下,一個不落去上學,幾乎年年能出大學生。嶽英華的一雙兒女,分別考上了武漢理工大學和中南財經大學,齊桂鳳特別羨慕這個“姐姐”有福氣。“我現在也在給兩個孫子準備上大學的紅包了,採起茶來更有勁。”齊桂鳳抿著嘴笑。

回鄉能人賣掉養老房

全力為家鄉打造茶品牌

手心朝下就能“摘”到錢,新洲舊街有群“採茶女團”

新洲舊街目前有茶業企業近20家,輻射21個山區村。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茶園興旺,是舊街村民們的希望。春茶開採以來,每天中午12點,大霧山茶園總經理胡全波,會為“女團們”發放免費的乾糧和水。“女團們”交茶、稱茶、拿憑證、領乾糧,此時的茶園,進入最快樂的時候。

今年50歲的胡全波,面板黝黑,他1989年就離開家鄉石咀村出外闖蕩,1990年,熱愛農業的胡全波抓住機會,去華中農業大學接受了三個月的農業培訓,這裡也激發了他振興家鄉茶葉的理想,為日後返鄉創業埋下了最初的種子。

“茶者,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舊街多荒地,就是因為爛石多,這對於其他作物種植是一件壞事,但對於種茶卻是一件好事。”

2010年,胡全波先後在舊街石咀、姚河、獅子巖、樓寨、馮崗等五個村流轉租賃荒山,建設高標準的綠色茶園,目前茶園面積達2300畝,年產白茶、黃金茶、綠茶等品種1萬餘斤,每斤白茶售價在1500元左右。

創業之初,為了確保茶園做到高起點建設,胡全波投入了所有積蓄,賣掉了打算養老用的幾處房產,籌齊了啟動資金,按照有機茶產地的環境標準要求完成了施工建園。

在“爛石”一樣的土壤上,種植的茶葉雖然品質優良,但由於這種土壤難以涵養水分,每年需要花很大精力抗旱保苗,而且產量無法保證。搞噴管系統又需要百餘萬元資金,舊街街政府和區農業部門得知胡全波的困難後,主動和武漢農商銀行聯絡,為茶園量身打造了“土地流轉抵押貸款”,解決了資金問題。

“餅肥”是油料的種子經榨油後剩下的殘渣,是農作物生產肥田的最優質肥料之一。這些年,胡全波跑遍了周邊油菜基地,每年訂購餅肥20多萬斤。

茶園的白茶苗是從浙江安吉定購的優良品種。精心培育的茶苗,3年後能抽芽,7年左右進入盛產期。2021年大霧山茶園支付村民工資200多萬元。石咀村村民胡新志說,他在茶園從事採茶、鋤草、修葉等工作,打長期工或零工都可以,“在家門口打工,比在外面去打工快活。”

目前,大霧山茶園全部鋪設了自動噴灌系統,這樣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在全國茶園也屬少見。公司打造的“刀樓寨白茶”“通禪茗香”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在全國多個名優茶評比中屢獲大獎。

脫貧戶穩定增收

茶香大道帶來幸福新美景

手心朝下就能“摘”到錢,新洲舊街有群“採茶女團”

近日,市、區農業部門又提高了“綠色食品”補助標準,新洲舊街大霧山茶園總經理胡全波(左)幹勁更足了。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截至目前,舊街有茶業企業近20家,輻射21個山區村。“舊街白茶”屬低溫敏感型茶葉,黃金採摘期一般只有15天左右,氣溫超過25℃以上,就不適合採摘了。

舊街白茶富含人體所需18種氨基酸,高於普通綠茶3—4倍,多酚類少於其他的綠茶。茶葉經沖泡後,其葉底也呈現玉白色,這是舊街白茶特有的性狀。春芽15天的黃金採摘期,也是各個茶園最熱鬧的時候。

“每次鮮葉稱重後,老闆會給一張粉紅色收據,白茶鮮葉一斤25—30元;綠茶20—25元,等到年底臘月二十,姐妹們就揣著厚厚一摞單子,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到胡老闆公司去領錢,連發一個星期的百元大鈔。”摘下斗笠,來自梅河村的“採茶女”左蓮英說:“過去村裡窮沒產業,像我們這樣的人更是‘沒進項’,花錢就要向小輩們伸手要,現在想動就‘有錢賺’,逢年過節把錢拿出來給孫子孫女們發紅包,小伢們一聲聲‘奶奶外婆’叫得歡,不曉得幾有面子。”

美麗的茶園,給“採茶女團”們帶來了幸福生活,也讓當地脫貧戶們有了穩定增收的好進項。

石咀村“村兩委”成員操能強說,目前石咀村有兩家省級龍頭製茶企業,茶園面積達1324畝,能種茶的地方几乎都種上了。

操能強說,“村兩委”和大霧山茶園對接,專門打造了一片137畝“白茶脫貧產業園”,產權由灣裡的15戶脫貧戶和村集體所有。由胡全波與大家簽訂協議,每畝投資1萬元免費建設茶園,為脫貧戶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優先收購鮮葉或代加工、代銷售,優先安置在茶園打工。更重要的是,幾年後茶樹長大茶園開始產生收益,15戶脫貧戶有了自己可依託的產業,穩步走上了致富希望路。脫貧戶胡傳勇在產業園裡擁有2。18畝茶樹林,這種脫貧之後又有了產業當靠山的感覺,讓他感到很幸福。

今年雨水充沛,茶芽長勢特別旺盛。春芽收穫之季,一個好訊息也傳來,近日全市把對“綠色食品”的補助標準,每個產品提高到了2萬元,新洲區每個產品還能再配套補助5000元,這讓胡全波等當地茶園經營者們,把“舊街白茶”的優質品質一直保持下去的信心和幹勁更足了。

指著腳下正在刷黑的茶香大道,胡全波說,“舊街白茶”農文旅融合新一輪發展機遇也來了。大霧山茶園正處在新洲紅色旅遊線路附近,這條新修的茶香大道長4。46公里,不僅環繞著茶園,還與紅色旅遊線連線。“幾年前,茶園裡就種植起了紫薇、紅楓、櫻花等樹木,準備在茶旅融合中發展鄉村休閒文化,吸引更多人來遊玩,我們的茶園會越來越熱鬧。”

(長江日報記者李英波 賈蓓 通訊員袁東昇 林建武 攝影劉斌)

【編輯:鄭曉曉】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