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由來是什麼?

甲骨文的由來:甲骨文出現在商朝晚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一種象形文字,因其鐫刻在龜殼和獸骨上而得名,甲骨文又可以稱為“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甲骨文的由來是什麼?

甲骨文是目前可以確切證實的存在的考古資料,它是在19世紀末被發現的。當時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農民將偶爾拾得的龜甲、獸骨當作中藥材出售,有學者辨認出上面有古文字,遂開始大力尋訪。不久古文字學家確定其上為商朝文字,繼而對該區域進行判定分析,斷定小屯村即是古書中提到的殷商都城遺址——殷墟。

甲骨文是商朝後期統治者因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就現已發現的卜辭資料來看,甲骨文可以說已經是一種十分發達和成熟的文字。

體系已經比較的完整成熟,發現的字數已經相當多了,目前見到的甲骨文單字已達5 000以上,據此推斷在商朝實際使用的甲骨文字應該遠遠超過這個數目。

甲骨文的由來是什麼?

再次,就其字形結構來講也已經相當複雜,後人所總結構成漢字的六種原則——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轉註(亦稱“六書”),在甲骨文中皆可找到例項。

甲骨卜辭涉及的內容範圍很廣,包括商朝後期祭祀、征伐、田獵、農耕、畜牧、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等許多方面的問題。甲骨文與文獻材料相結合,可以使我們對商朝的農業、社會結構以及思想文化了解更加深入。因此,甲骨文是歷史學界研究商史最重要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