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的幼兒就會說普通話、客家話、粵語,我是這麼教育的

四歲的幼兒就會說普通話、客家話、粵語,我是這麼教育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經對近千名七歲前的兒童做過追蹤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在4~7歲間獲得,剩餘的20%在7~17歲間獲得。

所以,在孩子3~7歲這個年齡段,是家長必須密切關注和把握的時期。這個時期,孩子心智尚未完全發育,教育不能撥苗助長,強行灌輸高難知識。我們可以根據孩子多說、多問、沒有害羞心理的特點,充分發揮其語言天賦,讓孩子學會多種方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方言多,土話多。僅廣東地區,就有客家方言、閩南方言、粵語方言。語言是人際交流的重要工具,讓孩子掌握一至幾門方言,對以後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會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今年,我的小孩研究生畢業,參加廣州公務員考試,面談時考官就問他會不會粵語,因為基層工作要長期跟本地居民打交道,結果,孩子當場就改用粵語和考官交流起來。其實,小孩不僅粵語,普通話相當標準,還會客家話,英語也過了六級。最後,小孩面試過關,順利入編。

在孩子三歲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意識到,孩子掌握多種方言的重要性了。根據家庭情況,我們對孩子學習語言,作了以下分工:

一、普通話

這個責任交給了幼兒園老師,問題不大。孩子進入幼兒園,老師會用普通話講課、安排活動;孩子們之間,也用普通話交流。回到家,孩子看動畫片、聽兒歌,都是普通話播放。所以,這個普通話很快就說得麻溜了。

二、客家話

我們是客家籍人士,爺爺奶奶也講客家話。平時上學,都是爺爺奶奶接送孩子。於是,爺爺奶奶就成了孩子的客家話老師。開始孩子很不適應,老是用普通話跟爺爺奶奶交流。我就叮囑老人,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用客家話跟他對話,不管孩子聽不聽得明白;同時,也要孩子跟爺爺奶奶講客家話,否則,爺爺奶奶就裝作聽不明白普通話。這樣一樣,孩子就有樣學樣說幾句,相處時間一長,慢慢都能夠用客家話表達了。

三、粵語

我們生活在粵北韶關市。在韶關,農村地區基本講客家話,而城市則講粵語居多。平時工作生活,也基本用粵語交流。父母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讓孩子學會講粵語,自然是父母的責任。

於是,平時我們都用粵語跟孩子講話,不管他用什麼話迴應,我們都是我說我的,他說他的,講什麼話都不要緊。晚上,我們有意識給孩子開小灶,用粵語給他講故事,孩子聽的入迷,不時也會用粵語問這問那。為了讓孩子多學多講,我們也會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讓孩子感受下粵語環境。這樣,到了四歲左右,孩子基本上就是你用什麼話跟他講,他就能用什麼話跟你迴應了。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孩子的普通話、客家話、粵語,都講得爐火純青。孩子參加了工作,官方語言是普通話,下基層的時候,基本上講粵語。今年中秋節,我們一家人回了趟鄉下老家,入鄉隨俗,孩子都能用普通話跟鄉里鄉親交流,讓鄉親們倍感親切。順便說下,學好多種方言,對於學好英語,也有莫大幫助。大學時期,孩子就很輕鬆過了英語六級,工作中英語偶爾也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