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歷史之東漢光武帝劉秀

數說歷史之東漢光武帝劉秀

統一全國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籍貫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 [1] [162] 。東漢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高帝劉邦九世孫,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後裔。西漢建平元年(公元前5年),劉秀出生於陳留郡濟陽(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東北)。早年與兄劉縯等率賓客起兵加入綠林起義軍。劉玄稱帝后,被拜為太常偏將軍。更始元年(23年)與王鳳所率起義軍配合,取得昆陽之戰的勝利,殲滅王莽軍主力。劉縯遇害後,劉秀隱忍偽裝,取得更始帝劉玄的信任。旋被派往河北,鎮壓並收編銅馬等起義軍,勢力大增。被封為蕭王后,即拒絕更始召命。更始三年(25年),劉秀公開與更始帝決裂,即位於河北鄗縣南千秋亭,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後鎮壓赤眉起義軍,削平各地據勢力,統一全國。

二字真人

光武帝舊宅南二里有一條白水。王莽篡漢後,厭惡劉氏,因為錢文上有“金刀”二字,而“劉(劉)”字中也有“金刀”,就把錢改稱為“貨泉”。但“貨泉(貨泉)”二字又可拆為“白水真人”,暗應劉秀。有個叫蘇伯阿的新朝官員善於望氣,在出使外地經過南陽時,見王氣蔥鬱,會有王者乘龍而御天,故漢代張衡《東京賦》有“龍飛白水”之句,即指代劉秀的興起。

三代以下,獨冠百王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說,劉秀是“三代以下,獨冠百王”,夏商周三代以後的帝王們,都沒有像劉秀這麼牛的。劉秀“明於治道”,特別會治理國家。中國曆朝開國之主,劉秀應該是最近乎完美的一個帝王。劉秀17歲隨大哥劉縯起兵造反轉戰南北,四十一歲這年真正的一統天下,中興漢室,五年後,廢郭聖通立陰麗華為後,又立陰麗華之子為太子,直到六十二歲駕崩,劉秀低調或者說不為後世所認同的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得天下太易,原因是對手能力不高。第二得天下靠得是士族門閥,豪族強宗的支援。這也導致了東漢歷任皇帝的存在感都不高。東漢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但無論在任何一個方面都低於西漢。整體存在感不強,拉低了劉秀的存在感。但就個人而言,劉秀確實是一個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征伐四方

劉秀稱帝,採納來歙聯隴制蜀、西和東攻的建議,確定了先關東、後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建武二年(26年)至建武五年(29年),劉秀一方面命來歙出使隴西,完成聯隴制蜀的戰略,解除了西顧之擾;一方面集中主力以洛陽、河內(郡治懷來,今河南武陟西南)為中心,對關東各割據勢力展開攻勢。建武二年(26年)春,破睢陽,劉永戰敗退往譙縣(今安徽亳縣)。建武三年(27年)六月,劉永被殺。並且消滅赤眉軍於宜陽,奪取長安,取得東西二京。建武四年(28年)五月,大將軍朱祐、建威大將軍耿弇北討彭寵,建武五年(29年)二月,彭寵被奴僕殺死,劉秀攻佔燕薊及其以北地區。建武六年(30年)二月,殺董憲於朐縣,奪佔東海之地。關東各割據勢力相繼被劉秀擊破。建武十二年(36年)滅蜀。

五個成語

劉秀的成就,不僅僅是結束了亂世,統一了天下,他還首創了五個成語。一、置之度外,置之度外的意思,是指不把某事放在心上,如今既有褒義的用法,又有貶義的用法,不過劉秀首創這一成語的時候,倒是沒想這麼多。據《後漢書·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 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後來他所說的話,便演變成了置之度外這一成語。二、推心置腹。推心置腹的意思,以誠心待人,無話不說。這一至今依運用極廣的成語,也與劉秀息息相關,只不過此言並非出於劉秀之口罷了。後漢書記載:“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意思是說,劉秀還是蕭王的時候,面對前來投降的人,以誠相待,贏得了這些人的信任。雖然對劉秀而言,這可能僅是一種政治手段,但是到了如今,這一成語卻傳達著滿滿的誠意。三、披荊斬棘。除了為政治創造成,劉秀還為自己的得力下屬獨創了一詞,即披荊斬棘。他手下有一名叫馮異的大將,此人為劉秀南征北戰,立下了非常多的戰功,劉秀也非常器重此人,曾指著馮異,對眾人說:“是吾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意思是說馮異為他掃除了前進道路上的阻礙。不過現在這個成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即為了達成目標,而克服重重因難。四、樂此不疲。劉秀在處理政務的時候非常積極,只是他的勤勉太過火,連太子都看不下去,所以太子親自勸諫他,注意保重身體,不要太過操勞。面對太子的關心,他迴應道:“我自樂此,不為疲也。”意思是說,他以處理政務為樂,不會感到疲憊。這句話到了如今,則演變成了樂此不疲一詞。五、得隴望蜀。劉秀稱帝之後,還有兩個較大的割據勢力沒有平定,即佔據隴地的隗囂,和佔據四川的公孫述,他親率大軍攻打隗囂的時候,久攻不克,只得暫時回朝,留下了大將岑彭繼續攻打。

六曹尚書

劉秀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劉秀鑑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檯。尚書檯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檯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檯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數說歷史之東漢光武帝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