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不可能聯合,韓信若選擇三分天下,楚漢都得去巴結他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寫的,按他的觀點,韓信不是死於謀反,而是死於功勞太大,這也是大部分人持有的觀點。

楚漢不可能聯合,韓信若選擇三分天下,楚漢都得去巴結他

《史記》中記載了韓信當齊王后,蒯通勸說韓信三分天下的對話。蒯通認為劉邦、項羽的命運完全掌握在韓信手中,韓信幫誰誰就取勝,最好的辦法是誰也不幫,三分天下,不然韓信最後不管是做誰的人臣,功高蓋主,都不會有好下場。

韓信以劉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不願忘恩負義為由沒有采納蒯通的建議。結果就是韓信鍾室被殺,臨死前還說後悔沒聽蒯通的話。

楚漢相爭時期,韓信絕對是個香餑餑,他想做“假齊王”,劉邦就封他為真齊王。項羽也曾派出過使者遊說韓信,希望韓信能與楚結盟,三分天下。楚漢當然不可能聯合,所以他們都得巴結韓信。

楚漢不可能聯合,韓信若選擇三分天下,楚漢都得去巴結他

蒯通給韓信講道理已經講的非常透徹了,可韓信自己怎麼就想不明白呢?

其實韓信明白的很,他在反與不反中早就考慮的不考慮了。誰要是以為國士無雙的韓信沒想過反叛,而只知道選擇愚忠,那才是愚蠢呢。

要說韓信忠誠,不會忘恩負義,那他兩次逃跑易主從何而來?只要不受重用他就會背棄主人,何況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韓信既然什麼都能考慮到,而且又不是那種愚忠的人,那他為什麼不選擇背叛劉邦呢?

這時再想這個問題,答案就比較清晰了,那就是背叛這條路走不通。

其實韓信對他的軍隊只有指揮權,而控制權其實是很弱的。

下來我們來看看韓信指揮的是哪些人。漢高祖二年韓信東征之時,協助韓信進攻的兩員大將是曹參和灌嬰,曹參統率步兵,灌嬰統率騎兵。垓下大戰時,韓信的主將又分別是陳賀和孔聚。

曹參、灌嬰、陳賀、孔聚,這些人都是劉邦元老級別的人物,從芒碭山開始就跟著劉邦。韓信指揮他們作戰可以,但若讓他們反叛,會是什麼結果,大家也能看得出來吧。

所以劉邦不止一次消奪過韓信的兵權,韓信也無可奈何。

由於根本就沒有謀反這條路可走,所以韓信只能選擇服從。後來他會寄希望於因為功勞能保全自己的平安,但最終還是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