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何要跳江自盡,只因不忘初心,不願與他人同流合汙

頃襄王三年,懷王客死秦國。不久,泰國將懷王的屍體運回郢都。對於懷王的死,“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史記·楚世家》)人們記得,懷王的死,罪魁禍首當然是子蘭,是他慫恿懷王去秦國的,而現在頃襄王反而任命他為令尹,這件事引起了民眾的憤恨。屈原的心情更是悲憤,越發追念懷王,寫下了詩篇《招魂》,用來寄託自己的哀思。屈原和楚國人民一樣反對屈辱求和,反對令尹子蘭,因而遭到了新的迫害。

屈原為何要跳江自盡,只因不忘初心,不願與他人同流合汙

屈原由於遭到子蘭、靳尚等人的誣陷,再次被頃襄王驅逐出郢都,流放江南,是時屈原約四十三四歲。

當時的江南,是指如今的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的北部一帶。這一帶有莽莽的草原和樹林,渺無人煙,尚未開發。屈原離開放都國門,順大江東下,經過洞庭湖、夏浦(今漢口),到達陵陽(今址不詳)。他在陵陽住了八九年,又逆流而上,渡過大江(長江)和湘水,入洞庭,過枉渚(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南)、辰陽(在今湖南省辰溪縣西南),再向東南折入淑浦(在今湖南省沅陵一帶)。詩人行程艱難,度過了十幾年精神苦悶、貪病交加的生活。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他創作了《哀郢》和《涉江》,表達了自己老而彌篤的節操。

屈原為何要跳江自盡,只因不忘初心,不願與他人同流合汙

公元前280年(頃襄王十九年),秦軍再次擊敗楚軍,重新佔據去了上庸和漢北一帶地方。第二年,秦軍攻下了西陵。公元前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佔郢都,將楚國先王的墓陵挖掘燒燬。這時楚軍全潰,頃襄王逃到了陳城(在今河南省淮陽縣)。

在郢都危難的時候,屈原大概回到了這裡,想在最後關頭為攙救楚國儘自己最後的氣力,然而頃襄王根本不聽他的勸諫,並不準他在郢都滯留,屈原只得離開郢都重返江南。

屈原為何要跳江自盡,只因不忘初心,不願與他人同流合汙

屈原經歷了十多個年頭的流放,潦倒困頓,受盡了各種艱難苦楚,產生過形形色色的複雜思想。但不管環境如何險惡,生活如何悲慘,他對祖國復興的希望都一直沒有泯滅,然而郢都的淪陷,對於處在孤寂悽苦境地中的屈原,無疑是一次最沉重的打擊。

公元前278年夏曆三四月間,屈原從沅水順流東下,人洞庭、湘水一帶。當他行至長沙附近時,已經是天無可遊之處,地盡絕人之路的情勢。他再也不想繼續漂流下去了,前途茫茫,理想破滅,貪病交加,生計斷絕。他要用死來實踐自己的諾言,作自己雖然為之奮鬥一生而終於無法實現的理想的殉道者。此時,他寫下了《懷沙》。《懷沙》,就是懷念長沙、懷念先王、懷念故國的意思。詩人在這篇作品中,沒有過多流露愁思苦慮、悲愴悽切的感情,而是冷靜地分析現實,清醒地概括自己的一生,鎮定地向世人表達了以死殉國的決心。

屈原為何要跳江自盡,只因不忘初心,不願與他人同流合汙

一個憔悴不堪,形容枯槁的老人,邊走邊吟著詩,來到湘江澤畔。有個老漁翁在江邊碰到他,便問道:“你不是三間大夫嗎?怎麼會落到如此地步?”

屈原答道:“世上一片混濁,唯獨我一人乾淨;眾人都已沉醉,唯獨我一人清醒。正因如此,我被流放了。”

漁翁道:“聰明的人對事物的認識不固執己見,而能順應潮流轉變。既然世上一片混濁,你為什麼不順應大流而推波助瀾呢?既然眾人都已沉醉,你為什麼不同別人一樣,也去吃些糟滓,喝些薄酒呢?為什麼要堅持自己的高潔品德而自找被放逐的苦惱呢?”

屈原為何要跳江自盡,只因不忘初心,不願與他人同流合汙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撣掉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灰塵。怎能讓乾淨的身體受到髒物的玷汙呢!我寧可跳人江中葬身魚腹,也不能讓高潔的品格蒙受世俗的汙染!”

那漁翁皖爾一笑,一邊划著槳離去,一邊歌唱道:

滄浪山的流水清又清,

可以洗我的帽帶;

滄浪山的流水濁又濁,

可以洗我的腳。

公元前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夏曆五月五日,屈原懷石自沉於長沙東北的汩羅江中,瞭解了悲劇的一生。時年六十二歲。

屈原的死表現了他堅持理想、堅持高潔的品格,至死不渝的精神,也是對楚國腐朽貴族統治集團的一種抗議。

屈原死後的第二年,秦國又佔領了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公元前223年,楚國終於被秦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