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渣”也有藥可醫?“學習困難門診”火了,該怎麼看?

“學渣”也有藥可醫?“學習困難門診”火了,該怎麼看?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學習困難門診”引起不少關注。部分家長對這一門診充滿好奇:“學渣”也有藥可醫?“學習困難門診”究竟看什麼病?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該門診從2020年9月開設,近兩年來已先後接診和幫助1500多名學習困難的孩子。但要提醒家長的是,不要因為孩子成績不理想,就隨意貼上“學習困難”的標籤。

“‘學習困難門診’的設立,絕不是透過一些治療手段讓‘學渣’逆襲成‘學霸’,而是透過必要的診斷和心理治療的介入,給家長一個更全面認識孩子的機會。”朱大倩說,透過這個門診,希望讓更多家長理解並支援孩子,當孩子知道自己有最堅強的後盾,他們便有最堅硬的鎧甲去披荊斬棘。

部分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問題,被誤解為“青春期叛逆”

這是發生在“學習困難門診”診室裡的一幕:小睿面無表情、眼神黯淡,站在一旁的家長有些憤慨,向朱大倩訴說著孩子過去一年來的“不良表現”:小睿越來越沉迷遊戲,上課睡覺、不聽講,作業晚上拖著不做……

“他原本能考到年級前10%,是個成績優異、學習主動的孩子,但最近就像換了個人一樣,成績退步到了中下游水平。”媽媽心急如焚。在和孩子詳談後,朱大倩敏銳地發現,孩子的突然變化並不僅僅是“青春期叛逆”,背後隱藏著更多原因。

原來,這一年多來,小睿的父母關係不太和睦,在學校裡他和小夥伴之間也有些矛盾,多種因素疊加,讓這名初三的孩子一時無法排解消極情緒,漸漸對學習、運動都喪失了興趣。因為害怕父母擔心,小睿默默忍受,被抑鬱情緒困擾的他後來索性一頭“躲”進遊戲的世界,尋找暫時的慰藉。

“在‘學習困難門診’就診的孩子中,大約三分之一存在一些情緒和精神心理障礙,比如學校適應障礙、焦慮抑鬱等。尤其在中學階段來就診的孩子中,情緒問題的比例很高。”朱大倩告訴記者,很多孩子對學習喪失興趣,和家長對抗,往往會被誤解為“青春期叛逆”,而誤解加深會導致惡性迴圈。

對於這類孩子,心理專家會針對孩子的情緒問題進行綜合治療,動員孩子的家庭、學校給予更多支援,讓孩子“重回正軌”。最終,經過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尤其是在家庭成員透過心理治療,掌握了改善人際交流的方式後,小睿也打開了“心門”,順利恢復了學業,考上了心儀的高中。

找到“學習困難”的原因,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學習困難的成因比較複雜,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國內外研究報道,學習困難的發生率為20%左右,男生比女生的數量更多一些。”朱大倩介紹,造成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外,學習困難可能由各種神經發育問題、情緒和精神心理障礙、文化和環境不利因素等所造成。

在門診上,有這樣一個孩子也令朱大倩記憶猶新:語文考試只有十幾分,數學成績掙扎在及格邊緣,一寫作業就發脾氣,厭學情緒很強烈。專家們評估以後發現,這是一個同時有閱讀障礙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孩子。

在找到了學習困難的根源後,解決困難變得簡單。專家團隊開出了一個逐步改善“學習困難”的計劃——先用藥物治療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同時配合注意力訓練;康復科醫生則針對孩子閱讀障礙進行康復訓練,提高孩子未來的閱讀能力。

更重要的是,家長不再像以前那樣給孩子隨意地貼上“懶”“不愛學習”的標籤,而是陪著孩子一點一滴一起進步。漸漸地,孩子對學習沒有那麼害怕和厭惡了。各科成績也有了明顯進步。

朱大倩表示,在因為神經發育問題造成的“學習困難”的孩子中,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門診最常見的情況,這些孩子因為神經發育不完善,難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造成在學習的時候容易分心、發呆、畏難,影響了學習成績。

在醫院完成檢查後,醫生通常會幫助家長解讀檢查結果,分清孩子是“不能學習好”還是“不願意好好學”,並且搞清楚孩子因為什麼“不能學”,又為什麼“不願意”學,幫助家長去理解問題所在,和家長一起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接受記者採訪時,朱大倩特別提到一點:許多到“學習困難門診”來就診的孩子,自身並沒有太大“困難”,反倒是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無法達到理想的學習狀態。簡言之,問題根本不在孩子身上,需要開展情緒疏導的是家長。

“有的家庭給孩子安排的學習負擔太重,沒有運動和玩耍的時間;有的家庭頻繁更換輔導孩子學習的家長,孩子對新的輔導方式不太適應;有的家庭學習環境比較嘈雜,孩子很難安靜地投入學習。”朱大倩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耐心指導家長調整教育方式,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孩子發揮出最好的學習潛能。

作者:李晨琰

編輯:吳金嬌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