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的蔣介石題功德碑

在高密市鳳凰公園張建中藝術館(原市博物館)內,立有兩塊1931年(民國20年)蔣介石為馬海嶠祖父馬耀宇和伯母孫氏所題寫的石碑,屬國內為數不多的蔣題功德碑之一。

高密的蔣介石題功德碑

馬海嶠

馬海嶠(1890~1978),名鴻功,一名登瀛,字海嶠,今高密市醴泉街道馬家莊人。馬海嶠少年時在蔡家莊蒙養學堂讀書,好習武功,德才兼備。長大後,馬海嶠考入有“北方黃埔軍校”之稱的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深造,結識了來自浙江的同學蔣介石。由於成績優異,馬海嶠與蔣介石一起於1908年被學校選派到日本留學,馬海嶠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期步兵科學習軍事。馬海嶠1930年任陸軍第十軍副軍長,1936年1月被國民政府授予中將軍銜,1946年7月退役。1948年,馬海嶠隨國民政府去臺灣,1978年去世。

高密的蔣介石題功德碑

這兩塊石碑,是馬海嶠在陸軍第十軍副軍長任上時,請蔣介石題寫的。當時,蔣介石正值用人之際,為籠絡馬海嶠,使其在戰爭中“勇往直前,知難不避”,就親筆題寫了碑文。兩碑材料都是古樸厚重的大青石,形狀相同,高均為2。25米,寬0。86米,厚0。30米。

高密的蔣介石題功德碑

馬耀宇碑的正面上款為“耀宇先生”,題辭為榜書“型垂鄉國”,落款為“中華民國二十年一月,蔣中正題”,印章為朱文(印章上凸起的字,印文呈紅色,也稱陽文)的“介石”和白文(印章上與朱文相對的陰文部分)的“蔣中正”。碑的背面為馬耀宇生平介紹,是蔣介石用魏楷撰寫:

“先生為馬君海嶠祖父。餘與海嶠同志交

最久

,深悉其先世本河北慶雲縣籍,遷居山東高密馬家莊,傳十餘世,皆以耕讀為業。自太高祖□□(損2字)公而下積德不顯,家頗小康。先生諱偉,字耀宇,兄弟七人,先生行六。析居後屢遭荒歉,家以中落,遂棄書務農,其耕作之苦,倍於常農,而收穫之豐亦如之。中年致富,仍與傭工同作息。清鹹、同間,捻匪之亂,先生在本村倡築圩寨,率眾防守,村民賴以全活。亂平後,以軍功議敘得五品功牌。庚子亂後,提倡新學,培植棉花,載種樹木,請設套河,開通溝渠,排難解紛,施藥放賑,諸凡遞減事業莫不盡力以赴,鄉□□(損126字)畢業,歷充河務局及稅務局各職,現任湖北□□(損13字),現任本縣□□(損3字)務 □□(損3字)法政專門,畢業前任河南澠池縣長。孫女六人,曾孫男十四人,女七□□(損5字)小學校,先生幼雖失學,性好書史,聞人講育,一過則強記不忘,時常以古訓誘掖後輩,長於記□□ (損6字)起家勤苦,諸事節儉,而於購書籍、備學費則千金不惜,處事謹小慎微,於公益之所在則勞怨不辭。今海嶠于軍務倥傯之際,能勇往直前,知難不避,人謂其賦性獨厚,而不知其秉承祖訓者深矣。中正聞先生之德,耳熟能詳,既題碑額,複述其概略。系以頌曰:積善餘慶,是惟天道。由困而亨,天德不報。天生蒸民,懿德收好。先哲雲亡,今既有美而必彰;典型猶存,□(損1字)知繼序而不忘,歷千秋與萬歲兮,卜厥後之克昌。

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 蔣中正撰並書。”

高密的蔣介石題功德碑

孫氏碑正面上款為“馬母孫太夫人”,正文為榜書大字“節著松筠”。落款為:“中華民國二十年,蔣中正題”,印章仍為朱文的“介石”和白文的“蔣中正”。孫氏碑的正面是蔣中正

題寫

,背面文字則是馬海嶠的族弟馬靜軒用魏楷撰寫的:

“太夫人孫氏,同邑孫文海公之女,為耀宇先生長子景周公元配。景周公自幼出嗣伯父藹如公,已分居矣。藹如公早亡,夫人焦氏前清例贈孺人、敕旌節孝,具載《高密縣誌》。焦孺人為繼子娶婦,即孫太夫人,太夫人自十五歲于歸,佐景周公事嗣母,以孝聞。焦孺人歿後,景周公仍與本生父母兄弟並居。太夫人上事翁姑,下和妯娌,深得堂上歡心,遂令主持家政,迨子侄輩俱各娶婦,人口增多,事務紛雜,太夫人理繁治劇,事無大小,必公必慎,長幼內外靡不翕服。景周公歿時,太夫人年甫三十,以翁姑在堂忍苦轟泣,料理喪事,以慰親心,鄰里皆為嗟嘆。逾五月,子業始生,鹹為積善之報宜有後矣。太夫人撫遺孤,勤操作,自奉甚儉。惟恤孤憐貧無不周至。子業純孝性成,亦能先意承志,凡太夫人有所施與,皆欣然樂從,無吝色。太夫人勤勞過度,子侄輩諫之不從□□(損126字)府給予‘節孝碑額’。子業囑餘記之。餘以為碑記之,必出自負盛名而能文章者。文以人重,事以文傳,方可並垂不朽。餘久疏筆硯,比事屬詞,往往心有餘而才不足,掛一漏萬,何足表彰盛德。子業以餘屬在親族,於太夫人之懿行皆所目睹,言之較為親切,又以文貴實、不務求名來相敦促,故特撮舉事略,以示哀感,並以待將來秉筆志乘者,或有所採擇云爾。

族侄靜軒謹志。”

該碑為紀念碑,俗稱功德碑。立碑時,馬耀宇先生已經去世,孫氏尚健在,故稱“孫太夫人”。得立功德碑者,大都是德高望重之人。

據馬家祖譜《馬氏家乘》記載:“耀宇公,諱偉,精力過人,未讀書,聽人講誦,則強記不忘。以力田致富,勤苦終身,不異寒素。捻匪之亂,於本村倡修土圩,晝夜督工,累日目不交睫,無惰容。亂平後,清政府獎給五品功牌,以示優異。民國廿年由國民政府核准,合於褒揚條例第一條第二款之規定,行政院長為題碑額,曰鄉國垂型。載邑人物誌,事蹟詳紀念碑文。”

“孫太夫人”系因國民政府褒揚節孝而得“節著松筠”碑。馬登瀛的伯父馬景周出嗣於馬耀宇之兄,且英年早逝,其伯母孫氏即“孫太夫人”,年僅30歲就守了寡,生一遺腹子。孫氏為人品行高尚,性情賢良,而且善於持家,精明能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馬家就是由孫氏當家,孫氏在馬海嶠身上頗有恩惠。家譜的記載是:“伯仰公,諱景周,事嗣母至孝,年三十而卒。配孫氏,以夫本生父母在堂,能輟涕飲泣,料理喪事,以慰堂上痛子之心。鄉里皆為感嘆。殯後逾五月生子鴻勳,亦純孝性成,或謂其有胎教。民國十九年呈請褒揚,中央政府為題碑額,曰松筠著節。”

當年為立此碑,曾經大費周折。石料是從外地專門採製的,不易運輸。馬海嶠的

把兄弟

、當時擔任青島鐵路分局局長的任秀英為此出力不少,先用火車將石料運到高密的蔡家莊站,再把鋼軌連線起來鋪至馬家莊當滑道,用牲口沿滑道把石料拖至馬家莊。從外地請來的能工巧匠們把石料打磨了90多天,才開始進行文字和花邊圖案的鐫刻雕琢。前後歷時1年多,兩碑終於刻成,立於馬家莊村後大路邊。

後來,這兩塊碑被推倒。由於石料既大且好,適合做橋面,便被群眾鋪在了馬家莊村西的一座小橋上。因該橋位置偏僻,很少有機動車從此橋上經過,而且石碑的正面朝下,文字未被磨損。背面的長篇文字,除去車轍碾壓造成4行字缺損外,其它的都清晰無損。馬耀宇碑共有8處破損、殘159字,孫太夫人碑有1處破損、殘126字,均已無法辨認。

1990年6月,高密縣政協委員李恩昌得知這兩塊碑的訊息後,就立即報告到縣政協。政協認為事關統戰工作和文物保護,高度重視,積極協調,縣政府很快就責成有關部門妥善處置,將兩碑重新豎立於原處。1993年,原高密縣博物館建成後,將兩碑移於館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