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畫家韋偃四幅經典馬畫作品賞析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四幅經典馬畫作品賞析

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古人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只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於健康和長壽。唐代時期繪畫中出現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結合古畫年代背景的記載,賞畫更是別有一番趣味。

——題記

大唐處於封建社會盛期,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繁榮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地頻繁與活躍,都給文化藝術地發展帶來了新地機運,使繪畫藝術形成燦爛輝煌的局面,湧現出一批在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名畫家。

唐代繪畫體裁仍以人物畫為主,宮廷衙署及寺觀壁畫佔相當比重,褒揚功勳的功臣畫像仍在繼續,石窟及寺觀壁畫較南北朝有著更大的發展,其規模之宏偉、技藝之卓絕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畫中流行大型的經典題材,達到了空前的水平,穿插描繪有大量的生活場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顯增強,甚至出現以宮娃為模特塑造菩薩形象的現象,附於佛寺壁畫中的供養人佔了更大壁面,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繪畫適應社會好尚而趨於世俗化的傾向。這裡介紹著名畫家韋偃繪畫作品。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四幅經典馬畫作品賞析

韋偃是公元8世紀唐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

韋偃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幹齊名。用點簇法畫馬始於韋偃,常用跳躍筆法,點簇成馬群。其《放牧圖》畫人一百四十餘,畫馬一千二百餘匹。唐張彥遠謂:“居閒嘗以越箋點簇鞍馬,或騰或倚,或齕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跂,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曲盡其妙,宛然如真。”韋偃得曹霸畫馬之神,得韓幹畫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杜甫曾賦詩對其畫備加讚賞,元鮮于樞詩云:“韋偃畫馬如畫松。”所畫筆力勁健,駿尾可數,如顏魯公書法。亦善山水、松石、人物。所畫山水風格高超,屬王維一派;所寫松石更佳,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飀,輪囷盡偃蓋之形,宛轉極蟠龍之狀,千枝萬葉,非經歲不成;畫山水,山以墨斡,水以筆擦,雲煙變幻,遠岸長陂,叢林灌木,筆力有餘,而景象不窮;人物則高僧奇士,禽獸則牛羊群驢,無一不盡其能。畫跡有《雙騎圖》《牧放人馬圖》《三馬圖》《散馬圖》《沙牛圖》《松下高僧圖》等2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百馬圖》卷,李公麟摹本,現藏故宮博物院。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雙騎圖》賞析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四幅經典馬畫作品賞析

韋偃《雙騎圖》,絹本,設色;縱31釐米,橫44。5釐米;創作年代為唐代;作者韋偃;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雙騎圖》右上有題款:“唐貞觀年春韋偃畫”,是韋偃唯一傳世真跡。該圖由《故宮書畫錄》卷6著錄,《故宮藏畫精選》影印。

此圖表現兩位騎手各騎一馬,並轡狂縱的情景。畫面一人為背面,一人為正面。左邊一人身著紅衣,騎著白馬,正縱馬向左,馬的後腿騰空而起,仿若捲起地上的塵土:另一人騎著棕色駿馬,著藍衣,頭戴黑帽,腰間繫帶,正用力踩著馬蹬,用手挽著衣袖,臉上濃濃的鬍鬚,目光堅毅。

對《雙騎圖》背部這匹馬,作者著意誇張了它在賓士中扭動著的身軀,近乎是凌空轉向,神溢形表。其用筆亦根據馬匹行進趨勢,禿鋒橫掃,力足意到,增強了畫面的氣勢和氛圍。

韋偃代表了宮廷以外的另一種畫風。筆致疏放,情趣盎然,意境遼闊。看似漫不經心,其實是好整以暇。《雙騎圖》的構圖極其危險,整個畫面的重心壓在右下角,特別是右邊的馬匹近乎沒有一點回旋餘地,這在構圖上極其忌諱。但韋偃以獨到的手眼,使畫面絕處逢生。這轉折點表現在中間那不見頭部的馬和背向讀者的騎士。那扭曲的馬頸和稍露面頰的騎士的視線告訴我們,他們正在轉移方向,目標就是他們目光所注視的左上方。儘管左上方留白,不著一筆,但我們很自然地想到,那是一片任烈馬馳騁的遼闊原野。畫面的重心隨之而轉移到了無限的天地。

據載唐玄宗時,內廄中所養的名馬就有40多萬匹。玄宗還專門配備官員進行管理與飼養,上之所好,畫家們當然也有畫馬之趣,據說當時還曾降御旨命畫家為御馬影象之事。韓幹就是受命入宮的畫馬者之一。開元天寶年間,御用畫馬大師就有曹霸、韓幹、韋偃,世稱“曹、韓、韋”。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百馬圖》賞析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四幅經典馬畫作品賞析

傳世名作《百馬圖》,作者:唐代韋偃,絹本,設色,手卷,縱26。7釐米,橫302。1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韋偃之傳世名作《百馬圖》卷,共描繪各種馬95匹,牧馬奚官與圉人(yǔ rén,養馬者)41人,在一條河中及岸邊洗馬、戲馬、馴馬、飼馬的場面。圖中所描繪的近百匹黑、白、紅、花等各色馬匹,有動有靜,姿態各異,生動活潑。畫家對馬的描繪,極善抓住其動態和神情,運動中的馬被表現得活潑頑皮;靜立時的馬又被表現得莊重威武。

韋偃的馬或騰、或倚、或嘶咬、或飲水、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企。“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至於背景,則“山以墨斡(用淡墨重疊六七次加而深厚者也),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多樣造型與多種技法相結合。他訴諸讀者的觀感,以簡淡的,看似隨意的筆墨邀請讀者去和他共同完成藝術的塑造。充分調動讀者的想象,表現了大膽自由的浪漫主義色彩。他畫馬之用筆與其畫松一樣生動有力,其禿鋒橫掃之線條,鬃毛高聳之筆法,粗獷奔放,疏簡不拘,大概與其擅長諸畫科,特別是與其畫松之成就有一定聯絡。

畫家筆法清秀溫雅,敷色清淡;馬匹皆以墨筆勾畫,然後敷色暈染;馬尾鬃毛墨線細寫,質感蓬鬆。全卷氣勢磅礴,神韻飛揚,讓人歎為觀止!透過此畫既可看到韋偃的畫馬風範;也可看出唐代畫法向宋元畫法演變的痕跡。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牧放圖》李公麟臨摹賞析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四幅經典馬畫作品賞析

韋偃《牧放圖》李公麟臨摹本,絹本設色,縱四六釐米,橫四二五釐米,藏故宮博物院。這幅《牧放圖》畫面描繪了一千二百多匹馬和一百四十三個人(包括有關的官吏和牧馬人),真是浩浩蕩蕩,馬群如洶湧翻滾的波濤。牧場的岡坡起伏,遠處展現出河流,令人感到很像杜甫《沙苑行》的意境。這樣多的騎馬人集中前進,也許是清晨正在集合出發放牧,或是對牧場進行檢查巡視,更說明了這養馬機構的規模龐大,並可以體會到在畫外還有無盡的馬群。

全圖共畫1286匹馬和143人,顯示了大唐帝國的強盛,充分展現了原作者叢集馬成勢的藝術能力。《臨韋偃牧放圖》是李公麟唯一的存世之作,彌足珍貴。

該畫卷右上角有李公麟篆書自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

畫中展現了皇家牧場的浩大場景:馬倌趕著擁擠的馬群在丘陵中魚貫出現,馬匹在平川上散開,自由自在地吃草、奔跑、嬉戲、翻滾。全卷共描繪馬匹一千二百八十六匹,牧者一百三十四人,千姿萬態,有聚有散,有虛有實,構思非常巧妙,場面也極為壯闊。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四幅經典馬畫作品賞析

卷首為起勢:在高原、坡谷、臺地、大川、溪流穿插的牧場環境中,開端幾個牧者驅趕著一大群馬匹如潮水般蜂擁而來,馬嘶人叫,熱鬧異常;此時諸馬剛從圈裡放出,興奮異常,互不相讓,奮蹄向前,把觀者的視線引向前方,然後緊接著是一大批策馬的馬伕,浩浩蕩蕩地巡視牧場,場面莊嚴肅穆,氣勢逼人,這是全卷的高潮。

中段:密密麻麻的馬群如潮水湧流一般,自右向左滾動,每匹單馬雖小,但一千多匹駿馬的動作、情態卻千變萬化,無一雷同,有的低頭覓食;有的追趕嬉鬧;有的狂歡奔跑;有的就地翻滾。放牧的官吏、牧人也動作各異,或乘騎;或徒步;或揚鞭;或執韁;或倚樹休息;或趕馬過岡;或衣冠整肅;或赤足敞懷,身份、氣宇自有區別。馬匹不管是賓士、跳躍、緩行、覓食、就飲、嬉戲,還是伏臥、滾塵、昂首、回顧、嘶鳴,皆各具生意,靈動自然,極富生活氣息。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四幅經典馬畫作品賞析

後段:逐步轉入悠揚閒靜的尾聲,那些上千匹出馬廄的馬群,經過一番激昂亢奮的奔騰後已顯疲倦不堪,有的怡然自得地斜臥在地上;有的三五成群地漸漸消失在壟壑溝坡裡,星星點點,遠近錯落,時隱時現。全卷的氣勢由雄強剛勁轉化為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漸變成疏鬆流暢。

畫卷的右上角有作者篆書自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本幅、後隔水都有清乾隆皇帝御題,拖尾有明太祖朱元璋跋,鈐有北宋“宣和中秘”、明“萬曆之璽”、清“蕉林藏書畫印”等近40方印璽。

朱元璋題跋:“朕起布衣十有九年,方今統一天下……其間跨河越山,飛擒賊侯,摧堅敵,破雄陣,每思歷代創業之君,未嘗不賴馬之功……今天下定,豈不居安思危,思得多馬,牧於野郊,有益於後世子孫……”

乾隆題詩:“薄言駟者錦繡張,飲秣適性力乃強。筋理肉脹固無數,此中不少驟弭藏。但養其駿棄其駑,駑多駿鮮非良圖。相容幷包擇賢用,既有伯樂君豈知。”

乾隆題跋:“向於卷中見明高帝墨跡,英氣颯颯,迸露豪楮,恍睹其儀表。”

畫面構圖的疏密聚散變化,應該是根據韋偃的原作。而各區域性形象的描繪,當有李公麟自己的心得和技巧補充融合在裡面,這是古代畫家臨摹前人作品普遍存在的現象。畫中每匹馬的長度大致不超過二寸,可是它們的動態、方位、毛色千變萬化。畫家的刻畫不但一絲不苟,並且形象精確。有些正在奔跑嘶鳴或地上翻滾的馬,更顯得神氣生動。一些騎馬或步行的牧馬人,不但有青壯年或老年、有動或靜的區別,更能在面積很小的臉部,畫出種種不同的面型和精神狀態。這正符合了歷代評論家所公認和重視的說法:李公麟不僅長於表現人物的動態或美醜,更能刻畫出尊卑、貴賤等階級屬性。所以,這一幅畫雖是宋代的臨本,卻具有雙重的意義,既體現當時對國力復興的願望,也反映李公麟的藝術造詣。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戲為韋偃雙松圖歌》賞析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四幅經典馬畫作品賞析

杜甫古詩《戲為韋偃雙松圖歌》簡介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初到成都,就與韋偃相識。因欣賞韋偃擅畫高僧、松石、鞍馬、人物,就寫了《戲為韋偃雙松圖歌》這首題畫古詩,來稱讚韋偃的繪畫作品《雙松圖》。

此詩開頭4句和結尾5句,從《雙松圖》的藝術效果著筆,渲染韋偃畫藝的出神入化。中段8句,描寫《雙松圖》的畫面,畫的實境是雙松和松下老僧。詩人用詩的語言再現了松之奇崛和僧之靈異,形成了奇峭的詩境之美。

杜甫古詩《戲為韋偃雙松圖歌》原文: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四幅經典馬畫作品賞析

“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老韋偃少。絕筆長風起纖末,滿堂動色嗟神妙。兩株慘裂苔蘚皮,屈鐵交錯回高枝。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松根胡僧憩寂寞,龐眉皓首無住著。偏袒右肩露雙腳,葉裡松子僧前落。韋侯韋侯數相見,我有一匹好東絹。重之不減錦繡段,已令拂拭光凌亂。請公放筆為直幹。”

古詩《戲為韋偃雙松圖歌》白話譯文:

“天下有幾人精於畫古松?畢宏已老韋偃還年輕。畫畢停筆便覺松梢長風起,滿堂觀者無不動容嘆神奇。兩株古松暴裂著長滿苔蘚的皮,盤繞的高枝有如青鐵交錯而彎曲。剝蝕的樹幹好像龍虎之白骨,陰森的樹葉好像低垂之雷雨。松根處一位西域僧人在靜息,眉發斑白神情超脫無拘羈。他袒露右肩光著雙腳,身前松子落滿地。韋侯啊韋侯儘快來相見,我有一匹好素絹,其價不亞於錦繡緞。我已讓人把它修飾得平展,請您揮筆畫直幹。”

一直以來,馬的精神代表了中國人生活的品格;馬同時還是忠誠的,是高貴的,是賓士的,是不可征服的;馬的神韻,也經常出現在許多的藝術傑作中,馬幾乎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具有奉獻美的範本。在中國,馬的藝術始終不衰,以馬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幾千年來一直是文人創作的理想物件。

唐朝時期畫家韋偃四幅經典馬畫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