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對於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 ———— 獲獎理由

全文共2321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多被稱為T·S·艾略特,是出生於美國的英國著名詩人、劇作家和文學批評家,是詩歌現代派運動的領袖。

艾略特是家族中最小的孩子,而且其家境優越,祖父曾任大學校長,同時也為一位牧師;父親則是一位商人,亦或者說是一位公司的總裁;而母親則是一位教師,也是一位積極參與社會工作的詩人,這一點上艾略特和其母親是具有相似之處的。

家境優渥的同時,艾略特還極具才華和智慧,17歲(1905年)進入哈佛大學學習比較文學,在此期間,他接觸到起歐文的言論和桑塔亞納的懷疑論,關注於黑格爾派的哲學家,同時還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法國象徵主義文學的影響,另外還了解了梵文和東方文化。

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1910年,艾略特離開美國前往法國,他在法蘭西學院聆聽了伯格森(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哲學課,這迫使他再一次回到哈佛大學修讀哲學博士學位。

1914年,艾略特結識了美國詩人龐德,而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離開美國前往英國開始獨自謀生。

1916年,艾略特儘管完成了博士論文,但因為他沒有回國而並沒有獲得博士學位。

次年,艾略特的工作穩定了下來,他便開始了文學創作之路,同年《普魯弗洛克及其他》由龐德夫婦匿名資助出版,由此艾略特躋身詩人的行列。

1922年,艾略特出版了《荒原》,這部作品被譽為英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也被評論界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一部詩作,艾略特也因此作品而名聲大噪。

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國國籍,而後一直致力於詩歌文學創作,為英國詩歌界做出了推動性貢獻。

1943年,第二部轟動文學界的作品《四個四重奏》出版。

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艾略特認為“詩人必須變得愈來愈無所不包,愈來愈隱晦,愈來愈間接,以便迫使語言就範,必要時乃至打亂語言的正常秩序來表達意義。”

因此,他善於將自己隱藏在詩歌文字的背後,使讀者在詩歌的意象中探索自己最為敏感和傾向的記憶和狀態。

艾略特不僅僅影響了英美現代詩歌的發展,也很大程度地推進了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比如徐志摩的《西窗》就是受到艾略特詩風的影響後創作出來的。

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艾略特主張詩歌要具有“想象的秩序”和“想象的邏輯”,這可以引導讀者在不依附於作者的情況下找到屬於自己的詩歌境界,而這種主張在其成名作《荒原》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另外,在《荒原》中,艾略特共使用了七種語言,引用了至少三十五位著名作家的五十六部作品中的句子和典故,這也增添了這部作品的深度,使讀者更難走進和理解這部作品。

這部作品總共包括五個部分,主要展現了一個經歷過世界大戰之後,整體都沉浸在物慾之中、精神處於荒原狀態的西方世界。

也有評論家認為,這部作品不僅僅表現了精神狀態處在破碎和重建這一痛苦中的西方世界,還體現了艾略特自己內心的痛苦。

那一時期,美國處在文學荒原,作為文學家的艾略特並不能得到認可和讚賞,同時他與第一任妻子的生活也並不幸福,他也處在情感世界的荒原狀態。

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第一部分將西方世界描寫成了一個蕭條而衰敗的荒原,荒原人正處在原本的精神體系崩塌而新的精神體系還在萌出的狀態下。“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 “冬天使我們溫暖”、 “夏天來得出人意外”等描述都和我們往常的感官相矛盾,這體現了荒原人處在矛盾的精神狀態下的錯亂。同時這些貌似單純描述感官的語言也透過典故和神話有所象徵,例如原本萬物復甦的春天由於耶穌被猶大背叛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成為了殘忍的季節;

第二部分則是透過描寫不同階級的婦女將世界大戰後的西方世界那精神體系瓦解而新興的精神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時的“精神荒原”展示出來;

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第三部分將西方世界物慾橫流的特徵展示得淋漓盡致,同時引用俄狄浦斯王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弒父娶母后導致底比斯變成荒原的典故來預言荒原人的結局將是死在水中的悲劇;

第四部分是這一作品中最短的,僅僅十行,卻引經據典,透過講述胖尼基人沉溺物慾而滅亡的故事來警戒西方世界。其中海是物慾罪惡的象徵,作者希望西方世界可以改邪歸正,戰勝物慾這一惡魔;

第五部分借“雷霆的話”勸誡西方世界的人民要懂得施捨和剋制,只有這樣才可以戰勝物慾帶來的災難,只有這樣才可以平安。

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四首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的代表作品,相比其早期的作品更加成熟和完整。這部作品以西方傳統的二元哲學思想作為背景,探討了生與死、過去與未來、有限與無限、瞬間與永恆等圍繞著時間的辯證關係。

同時,正如作品名《四首四重奏》一樣,這部作品藉助復調、對位、和聲、變奏等音樂技法來建構,韻律上極具音樂性。

這部作品包括四個詩題,分別是《燒燬的諾頓》、《東科克》、《乾燥的薩爾維吉斯》和《小吉丁》。

這四個題目分別為艾略特心中分量很重的四個地點:《燃毀的諾頓》是一座英國鄉間住宅的玫瑰園遺址;《東科克》是艾略特在英國居住的村莊和村邊小路;《乾燥的薩爾維吉斯》是美國馬薩諸塞州海邊的一處礁石;《小吉丁》是17世紀英國內戰時期國教徒聚居的一座小教堂。

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作者在《燃毀的諾頓》主張未來與過去均為現在的不同時態,而只有現在才是人們可以爭取與追求的。同時,作者也主張將時間的對立取消,以達到統一的和諧;

《東科克》繼承《燃毀的諾頓》的思想,延續對立的最終將趨於統一的思想。同時對文字表達的有限性做出了辯證性的討論,也主張需要跨越文字而持續經歷與探索;

《乾燥的薩爾維吉斯》從海延展到神,再延展到永恆,更加深刻地將對立歸於統一;

《小吉丁》在有限與無限、瞬間與永恆這一哲思的基礎上探討了生與死,將肉體的死亡和精神的延續做了統一的討論,主張“開始就是結束,結束就是開始”,為有限與無限、瞬間與永恆增添了迷幻的色彩。

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如意王學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