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最高境界:痴

正所謂,大隱隱於市,大雅始於俗。此俗,乃民俗的俗。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是馮驥才的

《俗世奇人》

,講述了一十九個絕技與風骨並存的碼頭人物生平,每個人都有傳奇特色。

身處俗世,看俗世,何嘗不是一種樂趣。

馮驥才先生77歲那年,寫了很多小說後,肚子裡還有一大堆人物沒處安放,他覺得棄之可惜,就把一個個人物寫出來,各自成篇,整合《俗世奇人》。

小說裡的這些人物是奇人,取材於市井民間的真人,個個能耐超群;這些人又是“痴人”,做的事讓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

他們的“痴”,造就了一段段令人歎為觀止的傳奇。

工作的最高境界:痴

專注到痴,自得其樂

毛姆說:

“你應將心思精力專注於你的事業上。光不經透射屈折,集於焦點,絕不能使物體燃燒。”

這句話用在大回身上就很合適。

大回是個垂釣高手,遠近的釣魚人都稱他“魚絕後”。這不是罵他,是誇他,他有能耐把坑裡的魚釣絕了。他可不捨得把魚釣幹,小魚不釣,等它長大;母魚不釣,等它產子。

不幸的是,大回一次釣魚回家,竟被一輛車軋扁了。

那天他釣了一天魚,天黑了才去吃飯。酒足飯飽後,他提著一簍子魚搖搖晃晃回家去,人困體乏,走到半夜趴在街上睡著了,沒想到就發生了悲劇。

大回的一生,就像跟魚的一場痴戀,每天站在坑邊風吹日曬,不盡興不歸,最後精力體力耗盡,落得“一生執念一聲嘆,一世痴情一場空”,不是傻嗎?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對這樣的情景並不陌生。

為埋頭做一件事,一連幾個小時都沉浸在工作中,等站起身來,才感到飢腸轆轆,腰痠背痛。

為徒步穿越荒原,把自己拋入無邊的孤獨,踏過荊棘遍地,度過困難重重,又何苦來著?

其實,享樂帶給人的快樂往往會轉瞬即逝,許多人會從專注做一件事中尋到樂趣。

工作的最高境界:痴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說:

“什麼是自得其樂?”他自己的回答是:“就是擁有自足目標的自我。”

他們選定目標,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獲得不斷成長、不斷突破帶來的滿足感。哪怕孤獨,被人笑痴,他們也自得其樂。

正像羅曼·羅蘭說的,他們懂得從生活中尋找那一星半點閃爍著的情趣,並不會覺得困苦和孤獨。

工作的最高境界:痴

較真到痴,無往不勝

天津衛是水陸碼頭,碼頭上混飯吃的人,靠的就是手藝。泥人張是個捏泥人的手藝人,手藝高,脾氣也倔。

泥人張常去兩個地方,一是戲院,一是飯館。去戲院看戲臺上的各種角色,去飯館瞧人世間的各種角色,都是為捏各種泥人。

一次在飯館吃飯,泥人張遇上了牛氣沖天的張五爺。手藝人靠本事吃飯,都有些清高,他眼睛只看眾人,沒有恭迎張五爺。張五爺心裡不爽,吃飯期間不停拿泥人張當樂子來取笑。

泥人張不吭聲,左手從鞋底下摳出一塊泥巴,幾個手指飛快捏弄,右手依然捏著酒杯,眼睛看著桌上的酒菜。

然後手一停,將一個泥團放在桌上,結賬走人。眾人一看,這隻有核桃大小的泥人正是張五爺,活靈活現賽真人。

誰知這事還沒完,第二天,幾個小雜貨攤上擺出了一排排張五爺的泥像,足有一二百個。訊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去看“小張五爺”,捂嘴取笑。

三天後,牛人張五爺只好甘拜下風,他派人花了大價錢,把所有的泥人全買走了。

泥人張“倔”得有幾分痴狂,常人看來甚至顯得偏執。但是他技藝高超,也跟倔脾氣分不開。

正應了那句話:“只有偏執狂,才能創造卓越。”

工作的最高境界:痴

作家賈平凹先生談創作時說,每一篇長篇小說,他都要寫三遍。先用本子寫,然後手抄改一遍,接下來再改一遍,所以意味著10萬字的小說,他寫了30萬字。

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每到有作品需要創作時,他的一日三餐都在高高的梯子上解決,吃的就是幾片揣在兜裡的麵包。

有人為他舉行了一個晚宴,邀請他參加,他都會暴跳如雷。

人要有所“痴”,方能有所成。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所有天才的橫空出世,離不開他對工作偏執般地執著。

做任何事,就怕較勁,你跟它死磕到底,往往就會無往而不勝。

工作的最高境界:痴

追求到痴,收穫自由

刷子李是一個刷牆師傅,他有個絕活兒,就是他刷牆時必穿一身黑,幹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

幹活之前很有儀式感。只見刷子李先把隨身帶的一個四四方方的小包袱開啟,取出黑衣、黑褲、黑鞋,然後穿上這身黑,頓時就有了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

他的小徒弟不相信師傅會不落一滴白漿,眼睛總是一直瞄師傅的黑衣服。

有一次終於被他發現了一個白點兒,師傅看透了他的心思,一掂褲子,卻是被菸灰燒的一個小洞。

最讓人稱奇的是,他刷牆的時候,動作如行雲流水,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彷彿合著音樂的節拍。

刷子推過去,一道道白漿百里透著亮,都銜接得天衣無縫。

工作的最高境界:痴

這讓人想到了庖丁解牛。

那位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宰牛發出的聲音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很好奇他的技藝為何高明到如此程度。

庖丁說:剛動手的時候,看到是整頭牛,動起手來,眼中就沒有了牛。彷彿視覺停止了活動,全憑精神在活動。

庖丁和刷子李在工作時做到了如此得心應手,遊刃有餘,那是一種身心自由的暢快。

刷子李刷牆還有個規矩,接到的活不管洋樓有多少房間,他一天只刷一間屋子。

刷子李的痴氣,就在於他對自己的高要求。

現代人都講究高效,效率就意味著效益。但對刷子李而言,刷牆並不單是他的謀生手段,而是被他當成了一種技能,在工作的挑戰中不斷超越自己。

一個人做事,有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大多數人是奔著外在獎勵去的,比如,金錢、名望、社會效益之類。

但是,一旦付出和自己的期待不匹配,就會沮喪或焦慮。

也有人拒絕做外在獎勵的奴隸,他們的目標不是做這件事的報酬,而是他喜歡做這件事,他在心裡建立了“自我獎勵”。

所謂“自我獎勵”,是解決難題時的雲淡風輕,是達到目標後的滿心歡喜,是一切盡在掌控的自由快意。這份滿足,勝過任何物質獎勵。

工作的最高境界:痴

寫在最後

為什麼人們會對一項工作如痴如醉,渾然忘我?

1975年,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最早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有一個他願意為之付出的目標,那目標是什麼不要緊,只要他心甘情願,工作複雜卻又能做得毫不費力,這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讓人無比愉快。

它會讓人忘掉時間,幾個小時感覺轉瞬即逝;會讓人全神貫注於手頭的工作,無關的事都忘得一乾二淨。

這種極佳的心理體驗,被稱為“心流”。

每個人都有打發空虛無聊的方法,吃東西、抽菸、刷影片,這些活動是一種“小型心流”。

米哈里說:“活動能帶來多大的樂趣,主要取決於它的複雜性。”工作有時難免殘酷枯燥,但也充滿樂趣和挑戰,當達到心流體驗,會獲得深刻的快樂。

《俗世奇人》裡的高手們,從事的都是普通的手藝,因為產生了最佳心流體驗,所以沉迷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難以自拔。

旁人只看到他的痴,卻不懂他心中的樂。

工作的最高境界:痴

其實,所謂痴,不過是專注於某一件事某一個人,心無旁騖;不過是認定目標一根筋,不肯回頭;不過是付出所有努力追求到極致,心甘情願。

當一個人有幾分“痴氣”,不願屈從於庸常的生活,眼底有淚,心中有光,造就傳奇自然理所應當。

諾貝爾獎作家黑塞在他的小說《德米安》中說: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願你做個尋夢人,找到自我,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熱愛中去,攜一顆“痴心”,成一世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