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駿吐槽」為什麼網路文學沒有專業化的文藝批評?

縱觀整個網站,幾乎看不到幾個以“批評”為主要導向的專欄主和書單主。

網路文學並不是“文學中的人”,而是“人中的文學”。

閱前提示:本文暴論很多,歡迎討論和批評,不歡迎對立。

先丟個核心暴論:

網路文學是不能夠存在專業的文藝批評的。

不是不需要,是不能夠。

PS :本文源頭是看到了跳舞老師吐槽網路文學界根本沒有【專業的網路文學評論】,“大部分跨界來搞網文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都是弄個選題胡亂搞點話題、然後來騙課題經費的”。他還舉例了自己好幾次如何把這些專家給當眾在會議上懟得下不來臺,很解氣,也很無奈。

當時正值半夜刷論文刷得昏天黑地,然後一時突發奇想敲下了這篇文字。有些不成熟的暴論,大家就當聽個樂呵罷。

PPS :不點個贊支援一下阿駿這個總是進稽核黑屋的小可愛嗎?

由於個人專業背景的緣故,我對“文學社會學”這個東西做過一番瞭解。

如果光聽名字的話,很容易讓人誤解這是一個社會學領域的學科,或者起碼是社會學占主導地位的交叉學科。但有意思的是,“文學社會學”研究的並不是文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而是研究“文學中的社會學”。

他們較常採用的研究方法被稱作“文字社會學”,由奧地利克拉根福大學比較文學教授Pierre Václav Zima於1980年創立,其精義在於立足文學作品本身,以語言為中介,來考察文字中的社會意識形態性。

如果落到實處,大致就是在《水滸傳》中一窺宋朝社會的民俗風貌,在《雷雨》中嘗試描述舊時代中國女性的形象,或是藉助《資本論》和一些書信來拼湊馬克思的生活過往。

「駿吐槽」為什麼網路文學沒有專業化的文藝批評?

這樣的研究邏輯顯然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作為作品的第一創作者,文藝作品裡的社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的社會經驗,起碼在個人角度,“文字中的社會”是真實的。但由於傳統文藝創作的長週期、慢反饋等客觀原因,對於文字的研究所遇到的障礙,更多的是

作者個人的侷限性

、而非時代的侷限性,這使得“研究文字中的社會來輔助對文字的解讀”成為幾乎唯一有價值的方向,研究理論越來越限定在方法論層面、難以跳脫,最終導致“文字社會學”幾乎快淪為故紙堆裡的東西——我翻查資料的時候差點沒被灰塵嗆死。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傳統文藝批評雖然包含的範圍很廣,但無論如何,它站的角度始終是從作品出發的,而非“人”本身。即便是社會,那也必須是從文字中體現的社會。

但網路文學並不是“文學中的人”,而是“人中的文學”。

這和傳統文藝批評的視角是錯開的。

邵燕君教授強調過網文的商業屬性,所謂型別文學,在激進的觀點看來本質上就是服務業,服務於讀者。如果要對“文字社會學”進行一個概念轉換,那麼對應網路文學,它應當是以網路為媒介,來考察網路社會環境下誕生的文字——這裡的社會以讀者為中介,借讀者之口傳遞進文字內容。得益於網路文學現在的商業模式,這種幾乎本末倒置的創作模式不僅成為可能,也成為了主流,類似於市場營銷學所言的UGC模式——作者的身份認同在與讀者的博弈間被無限模糊和拉平了。

讀者群體的複雜性直接導致了消費問題的複雜性,也使得

對網路文學的專業評論的門檻被大大提高了

。必須指出,消費慾望並非是網文生產的結果,而是動力,而傳統領域往往只關注結果。這樣的原發性視角切換對於文藝批評者而言是

艱難

的,不僅僅是尊嚴和習慣上的問題,它也對文藝批評者做出了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乃至人類學的專業要求,這幾乎是前所未有的——這就是網路文學界的專業批評者為何如此之少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傳統文藝批評理論下構建的精英運作體系,和網路文學圈原生的話語場有著本質差別。

我最近在回顧“閱文事件一週年”的時候,發現

網路文學就是對於科層制管理效率的一個典型反駁

,而與之對應的,構建在傳統精英圈層中、與作協高度繫結的傳統文學界,則是科層制執行的長效體系。

文藝批評理論界的一條基本共識,就是

評論者不一定要有和創作者一樣的創作能力

,這個規則對圈外也適用,典型的就是畢志飛老師。對於批評權和創作權的精確認知,使得批評本身也成為了一種話語權行使的正規化,參與到精英身份的構建中。

但在網路文學界,很難有一個評論者,能在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作品的情況下,可以去令人信服地進行批評。

哪怕是讀者自己隨口吐槽的本章說,也常常充斥著“有本事你來寫”之類偏離文字本身、轉向身份攻擊的尷尬境況。

網路文學的誕生基礎,本身就帶有很強烈的反精英主義色彩。

批評成為一種大眾手段,而不參與直接的、個人的社會資本積累中。

因此按照社會交換論,當批評本身在整個話語權體系中不再具有價值,那麼將不再有願意行使它的人。我縱觀整個起點中文網的專欄主群體,幾乎看不到任何一個以“批評”為主要價值構建的專欄主——因為讀者是來看你推書、看你說哪本書好看的,而不是哪本書有什麼問題、能值得深究的。如果一種教育式的文學批評是存在的,那麼它的價值很可能只能在精英作者的層面得到實現,而這又與網文偏向UGC的創作模式相背離。

背後的邏輯就是:

即便是文學批評,也應當建立在“服務”讀者之上。它是一個描述性的史官,而非承擔教育意義的功能載體。

但有趣的是,網文群體是反精英的,但網文群體對於網文內部的精英又充斥著一種自然而言的迷戀。如果說傳統文學對於“精英”的定義更多是指這個人對旁人

權力

的高強度,那麼網路文學界就更多地侷限在對這個人

社會資本

的比較中——具有更多作品和粉絲的作者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本,因此他們成為了精英。

這實在是太樸素了,樸素到很多人都忘記了,從社會資本到權力的轉化是需要一定的步驟的,因此在“閱文事件”中一些事情的發生,讓部分樸素的人民大跌眼鏡。

我一度認為這裡是缺位的、是一片藍海,網路文學界應當有這麼一個掌握話語權的意識形態來保證整個文學生態的向前發展、來幫助這些作者完成社會資本向社會權力的轉變,但是“閱文事件”中平臺、作者、讀者三方的激烈對抗(有時候還要加上第四方監管),讓我意識到,這樣的“主流向前”很可能是一個偽命題。

「駿吐槽」為什麼網路文學沒有專業化的文藝批評?

作者“流浪的蛤蟆”,曾深陷輿論風波

它並不偽在“反精英”的屬性上,而偽在

效率

的執行上。

白淑英教授認為,多主體治理結構,是目前政府和其他社會主體、尤其是網路主體間的典型組織運作形式,它能夠在相互作用中產生

協同效應

,因此

比現行科層制具有更大的優勢

什麼是科層制?我們的作協就是一個典型的科層制架構,權力由上級向下級進行流動,形成話語權優勢。一般而言,現代商業組織和政府部門都會自發地形成這樣的結構,因為它能使整個組織的運作和資源分配更有效率。

但在網路社會中,組織的架構往往是

扁平化

的。社群化的協同生產往往比科層制更有效率。

網路文學生態比之傳統文學生態,最大的、也是最根本性的改變,就在於“網路”這一媒介的引入。

在網路社會學視角看來,我們所言的“讀者”不是指一個宏觀的讀者概念群體,而是一個個圍繞著一本本書、一些套路和流派所形成的

趣源社群

,社群內部存在著高效互動。

而對於一個網路社群,它不是簡單的“網際網路+”,而是原生的網際網路場域產物,使用者間的互動才是核心,同時這個社群與社群外的社會關係網也在對內部施加不可忽視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場域中,作者和讀者、乃至平臺間形成自有的話語體系,幾乎是一個健康的群體必然的結果,這也符合“局內人局外人”的效率模型。

這更與現在文學界“

網路文學的‘使用者’對網路文學的理解是局外人難以比擬的,他們有能力創造自己的理論

”的觀點不謀而合。

但相應的,網路社會學也對管理這樣的一個網路社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科層制的失效:對於話語權的爭奪本身就是網路文學理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混沌是真理的本色,即便是看似掌握話語權的編輯也無法被正確放入科層制的頂層,因此強行去為他們搭建一套評價體系,很可能會導致網路文學群體的集體失範,造成內部結構的崩塌。

這有利有弊,最大的弊端在“閱文事件”中已經被反映:網路文學群體就算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也很難在沒有統一的神聖性共識的情況下,去完成對於大資本的反抗。

因此,

網路文學生態中很可能是沒有這樣一個留給“主流批評家”的生態位的

蛤蟆不可以, 肘子也不可以。

而且他們內部也有矛盾,比如說文藝批評到底應該講些什麼,蛤蟆就傾向於認為要多關注創作本身,關注他們是怎麼寫的、總結一些技巧性的東西。相反香蕉老師就更喜歡一些抽象的東西。

這倒也不失為一種明見:起碼在大部分社群,佔據網路文學領域流量最多的不是“網路文學有什麼用”這種學院派的問題,而是“網路文學該怎麼寫”的新人問答。

這很網際網路思維。

好了。

以上是我通宵沒睡、一直看論文看出來的突發奇想,說的很多都是暴論,有些話大家一笑了之就行,你們也可以直接懟我“撲街仔裝什麼大尾巴狼”,反正也不是第一次被罵了。

不過呢,對社會學這塊我還是比較認真的。

我覺得長期以來,傳統的網路文學評論在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這也是我個人一直在試圖去論證的,希望能引入一些更加貼切的、新鮮的東西。

比如SIR模型能不能對“梗”的認知傳播進行解釋?網路文學是否本質上是一種符號學?

社會學研究這方面的東西應當是具有天然優勢的:

一方面,傳統的、已經建立的精英文藝批評領域不可能為了網路文學去顛覆自身對於“文學”的定義,而社會學完全沒有這個顧忌;另一方面,與其說網路文學是一種文學,倒不如說它是一種社會學、一種傳播學。

最後,感謝邵燕君教授、歐陽友權教授等人在這個領域的鋪路(引文大救星),文學界的

@Zpuzzle

等人也給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啟發。

感謝所有人,包括閱讀到這裡的你。

我是阿駿,一個致力於社會學和網路文學聯合學理分析的硬核專欄主。想看一些有意思的硬核書評,可以關注我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朝聞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