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告白》導演:愛情沒有標準答案

愛一個人的表現,會是什麼樣子?由張律導演,倪妮、張魯一、辛柏青主演的愛情電影《漫長的告白》,於8月12日在全國公映。沒有青春疼痛,也沒有強制煽情,該片聚焦中年男女或平淡剋制或浪漫現實的情感關係,講述了一段跨越20年的情感糾葛。

近日,該片導演、編劇張律做客封面會客廳,對於影片一些片段被指充滿“直男視角”,他坦言並非肯定這種做法,只是拍出現實並讓觀眾去思考。當被問及片中一段長達20年未能主動表達的感情,並不符合當下“不主動就是不喜歡”的評判標準時,張律也表示,愛一個人的表現,沒有標準答案。

阿川符合人物想象

倪妮身上有一種飄逸感

影片故事圍繞立春(辛柏青飾)、立冬(張魯一飾)一對性格迥異的親兄弟展開。步入中年後,儘管兩人都生活在北京,卻因各自生活軌跡所累,疏遠已久。突有一日,弟弟立冬向哥哥提議共遊日本柳川,去尋找兩人少年時代共同愛慕的女子阿川(倪妮飾)。這段在柳川發生的故事得以展開。

十幾年前,導演張律第一次去柳川,就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地說(柳川)是日本的威尼斯。水路縱橫交錯,很美,但很寂寞。所以你在那個空間裡走來走去,坐船或者發呆的時候,會變得很安靜。安靜下面就會感覺有什麼還在動。”

內心有了觸動,也有了畫面。“一個叫柳川的姑娘來到跟自己名字一樣的空間的話,會是什麼樣子呢?”而這也成了《漫長的告白》故事的雛形。

倪妮飾演的阿川,毫無疑問是美的。多年前從故土不告而別,後來到英國倫敦、日本柳川,她習慣漂泊,來去自由。此外,阿川還有很多閃光點:在酒吧的低聲吟唱、販賣機前的那場探戈、一口流利的英語,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張律坦言,演員的名氣不在他的考慮範圍裡,更多的是演員與角色的感覺是否相融。初見倪妮後,張律覺得她符合自己對於阿川這個人物的想象,“她身上有一種飄逸的東西。”

張律很願意讓電影的人物和演員身體有某種記憶上的重疊,“用肢體的記憶表達情感的時候,比其他的表演和臺詞更加動人。”他抓住倪妮曾經得過國標舞冠軍這個點加在角色中,於是,影片中有了倪妮的那段被觀眾大讚“可以看100遍”的探戈。為了拍好這場戲,劇組還在北京為倪妮和辛柏青找了教探戈的老師。“很快倪妮的記憶就回來了,辛柏青沒有基礎需要練得更多。”張律笑言,“我跟辛柏青說了,你不要比倪妮跳得好就行了。”

在韓國拍片多年的張律,坦言對國內的情況不熟。後來發現倪妮的粉絲很多,“拍的過程中,即使到了柳川也有人認識她,一部電影讓更多人看到是好事。倪妮不僅表演得好,對這部電影的推廣也有好處。很謝謝她。”

直男令女性觀眾不適?

拍出了現實再去做反思

片中立冬和立春兩兄弟性格大相徑庭。哥哥立春玩世不恭,弟弟立冬性格含蓄,表達內斂。立春與阿川在年輕時曾是戀人,立冬則一直默默地愛著阿川,從未向她告白過。在患病之後才決定要去看看心裡一直記掛的人。

兄弟二人之間的交談與互動,會給一些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以不適感。在張律看來,在我們身邊,像立春這樣的男性很多,“不管身邊有沒有女性在,這些直男們說話難聽的時候很多。我不是鼓勵,這是現實的一部分,我們沒辦法迴避。拍出來後,我們會有一些反思。”

“這些男性真的有那麼自信嗎?”在張律看來,他們也有很多無奈、懦弱、可憐的時候。片中,辛柏青飾演的立春身體早已力不從心,但仍要每晚去到阿川的房間,各居一個角落獨自睡去,只為了在弟弟面前營造一個各方面仍然完美的哥哥形象。張律說,“人的真正無奈的東西,立春身上都有。我覺得辛柏青表現得非常好。”

不主動就是不喜歡?

喜歡和愛,沒有標準答案

相比於立春的灑脫、中年油膩,張魯一飾演的立冬溫和內斂,從未用言語表達,但會用行動去做一些改變:比如為阿川改掉北京話的口音、記得他們之間發生的細小故事,以及過了20年還要跨越千里去見她……

但在當下,關於“喜歡”,年輕人有一種說法叫“不主動就是不喜歡”。如果用這樣的標準來看的話,難免會疑惑,立冬真的喜歡阿川嗎?如果喜歡,怎麼可以忍住不去主動表達?

在張律看來,每個人都很難總結,沒有標準答案。立冬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一定存在。“按標準答案生活的人,我基本沒見過……”他說。

電影有自己的命運

收成好不好,明年都要春耕

張律,1962年出生于吉林,朝鮮族。2001年拍攝短片《11歲》時,張律已近40歲。他的電影在過去20年間先後入圍過威尼斯、戛納、柏林等世界頂級電影節,其中大多數都是韓語片。《漫長的告白》是張律的電影作品第一次在中國公映。

《漫長的告白》經歷23天拍攝完畢。張律說,“這跟預算、工作的體量、工作的方式、團隊的契合度也有關係,並不是說10天就不好,也不是說一年就好。在我拍片的情況裡這還算長的。”

談及拍攝過程中的滿意或遺憾,張律並沒有直接回答。在他看來,一部電影從醞釀、拍攝結束到後期宣傳,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所以拍完後想要趕緊把這件事忘掉。”此外,他也認為,電影拍完上映後有自己的命運,“能走多久是它的緣分。”而自己需要向前走,開始下一部作品的創作。“所以還是那句老話,只是耕耘,不問收穫。你就老老實實工作。今年收成好,收成不好,只是這點區別。明年還要春耕呀。”

對於熱愛影視化表達,或者有著導演夢的人來說,張律過往的經歷像是一個非典型的樣本。“誰的東西都不可能複製,只是說緣分什麼時候到”,在他看來,40歲開始拍電影完全不晚,“只要有情感表達的需求,視聽上足夠敏感的,都可以。”

在專訪最後,被問及如何用一句話來推介自己導演、編劇的作品《漫長的告白》,張律說,“這個有點煽情了”。一兩秒後,他笑著說:“人生苦短,愛情悠長,咱們看電影吧。”(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