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的特徵與價值

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的特徵與價值

作者:黃國勤

摘 要: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於2017年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由蓮、蓮作技術和蓮文化等3個部分構成。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具有起源古老性、分佈區域性、系統複合性、生物多樣性、技術先進性和影響廣泛性的顯著特徵。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具有十大價值,即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旅遊價值、科普價值、科研價值和教育價值。

0 引言

蓮(Nelumbo nucifera)又稱荷、水芝、水華、菡萏等,屬睡蓮科蓮屬植物,是國內重要的特產經濟資源和特種經濟作物[1]。在長期的人工栽培中,按蓮的應用價值和使用途徑,可分為子蓮、藕蓮、花蓮3類。其中,以產蓮子為主的稱為子蓮,以產藕為主的稱為藕蓮,以觀賞為主的稱為花蓮。子蓮按商品屬性分為通心白蓮(去皮通心)和紅蓮(不去皮不通心,俗稱湘蓮)。通心白蓮按地域分為贛蓮(產於江西)、建蓮(產於福建)、萱蓮(產於浙江武義)等。國內目前有贛蓮、湘蓮和建蓮3個知名品牌。全國子蓮種植面積達10萬hm2左右,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地區[2],其中湖北3。33萬~4。00萬hm2,江西2。33萬~2。67萬hm2,湖南1。00萬~1。33萬hm2,福建0。67萬~1。00萬hm2,浙江0。33萬~0。53萬hm2,其他0。33萬~0。53萬hm2。江西贛蓮主要分佈於廣昌、石城、寧都。其中,以“廣昌白蓮”最負盛名,廣昌縣被譽為“中國白蓮之鄉”。2017年,“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被農業農村部批准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3]。

筆者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對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組成、特徵、價值進行分析,以期為推動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1 概述

廣昌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武夷山西麓,東與福建建寧、寧化接壤,西連寧都,南界石城,北毗南豐。廣昌縣是撫州市的南大門,江西第二大河流撫河的發源地。建縣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因“道通閩廣,郡屬建昌”而得名[4]。全縣

面積1612 km2,

人口25萬人。廣昌縣轄6鎮(盱江鎮、頭陂鎮、赤水鎮、驛前鎮、甘竹鎮、塘坊鎮)、5鄉(千善鄉、水南圩鄉、長橋鄉、楊溪鄉、尖峰鄉)、1場,共129個行政村和1個省級工業園。廣昌縣土壤型別有紅壤、黃壤、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5種。耕地型別有水稻土、潮土、紅壤3種,廣昌縣耕地

面積12322。4 hm2,其中水田面積11307。3 hm2,旱地1015。1 hm2。農業生產上,廣昌縣種植多種農作物,如水稻、大豆、油菜、菸葉、蔬菜,以及水生作物蓮子等。因盛產白蓮,被譽為“中國白蓮之鄉”、“中國第一蓮鄉”[5]。

作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由3個部分構成。(1)蓮,這是這一農業文化遺產的主體。在這裡,蓮主要是子蓮、白蓮,而不同於前面說的藕蓮、花蓮、紅蓮。蓮的種植、養殖和加工等生產出各種“蓮產品”,如廣昌通芯白蓮、荷葉茶、藕粉、蓮子汁、蓮芯茶、蓮子麵條、藕粉面條、蓮子奶粉、蓮子餅乾、蓮子保健品、茶樹菇等。(2)蓮作技術,包括廣昌白蓮的種植技術(如品種選育、施肥、田間管理等)、養殖技術(如蓮田養魚技術)、種養結合技術(蓮、漁結合技術)、加工技術、貯藏技術等。(3)蓮文化,這是這一農業文化遺產的“根”與“魂”。沒有蓮文化,再好的蓮、再先進的技術,也不成為農業文化遺產,更不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蓮文化是積極向上的,富有教育意義和正面引導作用,如其中的“美文化”、“和文化”、“廉文化”等,均具有正能量的作用和意義。

2 特徵

2。1 起源古老性

起源古老、歷史悠久是眾多農業文化遺產的共同特徵,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也不例外。據明正德《建昌府志》和清同治《廣昌縣誌》記載[6],廣昌白蓮的種植歷史悠久,從唐儀鳳年間至今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

2。2 分佈區域性

江西省白蓮種植區主要分佈於廣昌、石城和寧都3縣。作為“中國白蓮之鄉”的廣昌縣,白蓮種植面積連續多年穩定在7333。3 hm2以上,產值超過7億元[7];石城縣2017年白蓮種植面積5333。3 hm2,

產值3。6億元[8];寧都縣有蓮田面積3133。3 hm2,且實行蓮田養魚的生態種養模式,蓮子可增產10%~20%、魚產量可增加20%~30%[9]。

2。3 系統複合性

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實際上是由蓮作生態系統、蓮作經濟系統、蓮作技術系統、蓮作文化系統和蓮作社會系統組成的複合大系統。(1)蓮作生態系統,由蓮田生物與環境組成,具有能量流動與物質迴圈的基本功能,這是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中最重要、最基礎的系統,也是其他4個系統(蓮作經濟系統、蓮作技術系統、蓮作文化系統和蓮作社會系統)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如沒有蓮作生態系統,沒有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其他系統將不可能存在。(2)蓮作經濟系統,由蓮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環節構成,其本質和核心是系統具有經濟功能和經濟價值,能解決生產者的生計問題,這也是廣大群眾千百年來植蓮的根本原因。(3)蓮作技術系統,包括蓮的種植技術、種養結合技術、加工技術、貯藏技術,以及蓮食品、藥品、工藝品等各種蓮系列產品的製作技術(工藝)等。(4)蓮作文化系統,在蓮的生產、加工、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傳統和精神。

體來看,“蓮文化”、“蓮精神”是積極、向上的,具有教育意義和正能量的作用。(5)蓮作社會系統,是由以“人”(主要是農民)為主體,包括蓮(以及與蓮有關的整個農田生物)、蓮作技術、蓮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村規民約、倫理、道德、法律、法規和各種人文層面上物質和精神等在內組成的整個系統。

2。4 生物多樣性

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體現在3個方面。(1)品種多樣性。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廣昌縣共選育和推廣應用的白蓮品種主要有‘廣昌白花蓮’、‘廣昌百葉蓮’、‘贛蓮85-4’、‘贛蓮85-5’、‘贛蓮62’、‘贛輻86’、‘贛蓮OA’、‘太空蓮1號’、‘太空蓮2號’、‘太空蓮3號’、‘太空蓮7號’、‘太空蓮9號’、‘太空蓮36號’、‘舒廣袖’、‘星空牡丹’、‘廣蓮1號’等[10]。(2)物種多樣性。如上所述,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是一個生態—經濟—技術—文化—社會的複合大系統。在該系統中,人既是系統的組成者,又是管理者、調控者;除人之外,由蓮以及蓮田生態系統的植物(如雜草)、動物(如昆蟲及其天敵)和微生物(如土壤微生物)等物種構成。(3)模式多樣性。廣昌白蓮品種的多樣性和蓮田物種的多樣性,引發白蓮種植模式、種養結合模式的多樣性。廣昌縣白蓮種植模式如“子蓮—晚稻”(“—”指接茬複種,下同)、“子蓮/水生蕹菜”(“/”指套作、套種,下同)、“子蓮/澤瀉”等,白蓮種養結合模式如“蓮田養魚”、“蓮田養泥鰍”、“蓮田養鱔魚”、“蓮田套養甲魚”、“蓮田養鴨”、“蓮蝦共作”,以及“藕×鰍×蛙”(“×”指混作、混養,下同)綜合種養等。

2。5 技術先進性

2。5。1 成立技術研發機構

(1)成立白蓮科學研究所。1984年,全國首家白蓮科學研究所——廣昌縣白蓮科學研究所成立,該研究所集中全縣乃至全國白蓮科技力量開展白蓮科技研發。(2)建立科技博覽園。從2008年開始,廣昌縣建立了以子蓮科研為主題,集子蓮科研、良種繁育、科普培訓、蓮文化展示、旅遊觀光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蓮花科技博覽園,極大地促進了廣昌白蓮科技研發。(3)建立白蓮院士工作站。2017年11月28日,廣昌縣白蓮科學研究所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舉行,這標誌著該縣首個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廣昌縣為進一步做大做強白蓮產業,推進廣昌白蓮全產業鏈發展,大力實施科技創新驅動、人才發展驅動、特色產業驅動戰略,依託全國首家縣級白蓮科學研究所平臺,積極開展柔性借智引才行動,重點開展白蓮種質資源與新品種選育、高產栽培、最佳化施肥、病蟲害防控等方面研究,為廣昌白蓮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和技術支撐。

2。5。2 開展高科技育種

從1994年開始,廣昌縣先後進行了5次白蓮航天育種和離子注入育種研究,培育出的‘太空蓮’系列品種已成為國內子蓮的主栽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66。67萬hm2,成為全國最大的白蓮引種基地[7]。

2。5。3 制定國家標準

目前,廣昌擁有白蓮系列產品企業20餘家,進行白蓮深加工,並已開發出20餘個白蓮系列產品,“廣昌白蓮”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和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獲得相關產品認證證書16個,制定並頒佈國家標準《地理標誌產品廣昌白蓮》(GB/T 20356—2006)[11]。

2。6 影響廣泛性

2。6。1 推廣面積大

據統計[7],廣昌縣選育的‘贛蓮85-4’、‘贛蓮85-5’、‘贛蓮62’、‘太空蓮’等白蓮優良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0萬hm2以上;全國有80%的白蓮產區引種廣昌太空蓮種。

2。6。2 獲得獎勵多

廣昌縣白蓮科學研究所培育的‘贛蓮62’白蓮新品種獲得全國首屆農業博覽會金獎、第五屆亞洲及太平洋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太空蓮3號’白蓮品種獲得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室外蔬菜銀獎和室內乾菜乾果類銅獎。‘太空姣容’、‘星空牡丹’獲得第18屆全國荷花展一、二等獎。2008年“廣昌白蓮”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2011年,廣昌白蓮被列入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2]。

2。6。3 獲得廣泛讚譽

如前所述,廣昌縣是聞名遐邇的“中國白蓮之鄉”,是全國最大的通芯白蓮生產縣[12]。廣昌縣盛產的白蓮色白、粒大、味甘、清香、營養豐富,被譽為“蓮中珍品”,歷代被稱為“貢蓮”。尤其是縣委、縣政府自2006年起連續舉辦9屆“國際蓮花節”,使廣昌縣白蓮影響越來越大,極大地提高了廣昌白蓮之鄉這一農業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蓮不過廣昌不香”之說,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3 價值

3。1 食用價值

廣昌白蓮的重要食用部位是蓮子和地下莖蓮藕。其實,蓮葉、蓮鬚、蓮心等的食用價值也都很高。廣昌白蓮品質特優,具有色白、粒大、味甘清香、營養豐富,且燉煮易爛、湯清肉綿等持點,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含量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糖和鈣、磷、鐵、鋅、鉬、錳、鈦等多種營養元素,是日常生活中極佳的食物。蓮藕為荷花的肥大根莖,又稱為藕節。早在周代人們就已將蓮藕作為蔬菜食用。研究發現[13],每100 g蓮藕中含有可溶性固形物5。62 g、維生素C 35。63 mg、脂肪0。2 g、熱量75 kcal、碳水合物15。2 g、胡蘿蔔素0。02 g,此外還含有鈣、鐵等多種微量元素。蓮葉(荷葉)含有豐富的荷葉鹼、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等,清熱解暑,是亦蔬亦藥的好食材,可鮮用,也可曬乾、煎湯、泡茶、煮粥、煮飯等,取其清香之味,比如荷葉茶、荷葉粳米粥、荷香東坡魚、荷葉粉蒸肉等。蓮鬚、蓮心也都是很好的食材。可見,擴大廣昌白蓮生產,對增加食物供應、維護營養健康、確保全縣食物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

3。2 藥用價值

廣昌白蓮是藥食同源產品,除了具有食用價值外,還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14],是傳統的滋補保健食品。廣昌白蓮的全身都是寶。蓮子具有養心、益腎、補脾、澀腸等功能,《本草綱目》中記載蓮子“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溼,止脾洩久痢、赤白濁、女人帶下血崩諸病。”《神農百草經》記載:“蓮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病,久服健身耐志,益壽延年。”中醫認為通芯白蓮有強胃健脾,潤肺養心,滋陰補血,固精益腎的功能。蓮的植株的各部分,如藕、藕節、藕粉、蓮梗、蓮葉蒂、蓮葉、蓮花、蓮鬚、蓮房、蓮衣、蓮心等,也可入藥製成滋補或療效食品。現代研究表明,廣昌白蓮富含蓮眯和氧化黃心樹寧鹼等具有藥用價值的成分。

3。3 經濟價值

3。3。1 農民增收

在廣昌縣129個行政村,基本實現了白蓮種植的全覆蓋,尤其是‘太空蓮’品種的種植,大大提升了白蓮產量和質量。種植白蓮成為全縣農民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

3。3。2 企業增效

2017年12月,由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致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在融合2家家庭農場、6家白蓮農民合作社、7家蓮產品深加工企業、3家蓮產品廢棄物利用企業、2家蓮產品加工機械企業、2家蓮文創產品生產銷售企業、2家蓮文化休閒旅遊企業的基礎上,成立了廣昌白蓮產業化聯合體。該聯合體是一家以廣昌白蓮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文旅開發為經營業務的產業聯盟。聯合體成立以來,形成了一條完整且不斷延伸的綠色白蓮產業鏈,有效整合各方資源,發揮成員優勢,充分發掘和利用白蓮資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白蓮產業的附加值。不僅實現了企業增效,還帶動了農民增收。透過基地建設、訂單農業,聯合體帶動蓮農(種植)走上增收致富路,蓮農戶均增收4100元。聯合體成員還安置146名農民進廠務工,年人均增收3萬元。2018年,聯合體帶動蓮農6521戶,人均增收2000元。聯合體還與4500戶非成員農戶簽訂合同,為其創收6009萬元。與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給予貧困戶300元/月的生活津貼,帶動貧困戶280戶,為其創收512萬元[15]。

3。3。3 縣域經濟發展

廣昌縣白蓮產業年

產值已超過7億元。白蓮產業已成為廣昌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3。4 社會價值

3。4。1 增加就業

據統計[7],目前廣昌全縣從事白蓮種植的職業農民2萬餘人,白蓮流通經營人才6000餘人,白蓮深加工產業人才5200餘人,蓮花旅遊服務人才500餘人。廣昌白蓮產業對培養人才、增加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3。4。2 擺脫貧困

針對部分貧困農戶、貧困人口,廣昌縣依靠發展千年白蓮產業,實施產業精準幫扶政策,使貧困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貧困戶在較短時間就有效地擺脫了貧困,實現了全縣脫貧攻堅的戰略目標[16]。

3。4。3促進和諧

廣昌縣以白蓮產業為龍頭和牽引,發展有機白蓮、富硒白蓮,發展“蓮鄉人家”特色民宿,評選表彰“最美蓮鄉人”。使社會風氣大為好轉,講誠信、孝老人、愛集體的家庭隨處可見。

3。5 生態價值

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的生態價值可簡要概括為最佳化地上環境(最佳化、美化地上部農田小氣候環境)、淨化地下環境(淨化水體和土壤環境)”。(1)吸碳釋氧。蓮葉碩大,光合作用效率高,能夠吸收利用空氣中大量的CO2,產生O2,對調節農田生態環境、緩解氣候變暖具有積極作用。(2)調節氣溫。在夏季高溫季節,廣昌白蓮葉片透過蒸騰作用有效降低環境溫度,從而調節農田及周邊環境的小氣候。(3)淨化水質。廣昌白蓮對農田水體及土壤中的氮、磷營養物質及有關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土壤重金屬)均具有吸收、轉移和轉化能力,從而起到淨化土壤和水體的作用,保持農田優良水質。(4)培肥土壤。在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中,農田不僅種植廣昌白蓮,還養魚、養鴨、養泥鰍等,白蓮的枯枝落葉和魚、鴨、泥鰍等的排洩物等排入農田,對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5)節肥減藥、綠色發展。在白蓮農田種養系統中,各種“廢棄物”是最好的有機肥,可大大減少化肥施用量;蓮田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白蓮、魚、鴨、泥鰍等)之間共生互補、相互協調,可達到綠色防控、生態減災的效果,做到少用甚至不用農藥,而農田病、蟲、草害可得到有效控制,真正實現綠色發展。

3。6 文化價值

在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中,蓮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且具有積極向上、向善、向美的特徵。首先,蓮文化是“美文化”。蓮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是對荷花之美的真實寫照。其次,蓮文化是“和文化”。荷花之“荷”與“和”同音,象徵人們要追求世界和平、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個人和氣,並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第三,蓮文化是“廉文化”。“蓮”與“廉”是諧音,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蓮”。告誡人們,要做到高尚、正直、廉潔。廣昌縣蓮文化的豐富內涵在廣昌蓮花古鎮驛前鎮的建築群蓮花圖案中得到充分顯現和印證[17]。

3。7 旅遊價值

在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中,由於蓮的“美”和極大的觀賞價值,每年到廣昌縣旅遊、觀光的遊客駱驛不絕。這裡以廣昌蓮文化的發源地——廣昌縣驛前鎮為例。近年來驛前鎮旅遊業發展迅速,其原因在於:(1)大面積的太空蓮種植。廣昌縣驛前鎮姚西村有全國最大的太空蓮種植基地,866。67 hm2的“蓮田帶”在每年夏季競相開放,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旅遊目的地。(2)蓮文化繁盛。驛前鎮作為廣昌蓮文化的發源地,每年夏季蓮子成熟時節人們三五成群圍坐一圈剝蓮子,頂蓮心,氣氛熱烈。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在離驛前鎮不遠的赤水鎮會舉行蓮神太子廟會,驛前人也會積極參與,酬蓮神、祁福祉、慶豐收。每年的大小節慶或者各種紅白喜事人們都喜歡上一碗蓮子湯來犒勞來賓。(3)千年古鎮文明。驛前鎮是千年古鎮,2003年7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首批歷史文化名鎮,2014年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村)”。驛前鎮古建築氣勢雄渾,密佈於圩市中心,一直延伸至撫源梅溪岸邊,是江西省儲存較完整、規模較大的民居古建築群之一。其間石雕、木雕、磚雕堪稱江南古文化之佳作,蓮花、荷葉、蓮蓬等吉祥圖物隨處可見,形成了博學多姿的蓮文化。2006年驛前鎮接待遊客

量1。6萬人次,到2014年驛前古鎮年接待遊客達9。12萬人次[18]。

2018年,《中共廣昌縣委、廣昌縣人民政府關於推進旅遊業發展升級的實施意見》(廣發[2018]7號)釋出,明確提出打造“中國蓮鄉·醉美廣昌”旅遊品牌,其主要任務就是要將廣昌縣打造成一座“國家蓮文化名城”,唱響“中國白蓮之鄉”、“中國蓮文化之鄉”等品牌。這預示著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的旅遊價值將進一步展現出來。

3。8 科普價值

2008年5月中共廣昌縣委、縣政府開始興建白蓮科技博覽園,2009年初夏建成並投入使用[19]。廣昌白蓮科技博覽園的建成,充分展現了該縣白蓮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獨特魅力,成為全國一流的白蓮專業類博覽園。該博覽園建成後,吸引全縣乃至江西全省和全國的大中小學生,以及相關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前來參觀學習,起到了良好的科學宣傳和科普教育作用。可以說,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白蓮科普基地。

3。9 科研價值

作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在促進科學研究、推動科技進步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發揮著積極作用。其科研價值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首先,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作為科研物件、科研材料、科研基地或“天然實驗室”,有許多科學“秘密”或先人“智慧”值得探究、發掘。其次,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之所以入選成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在白蓮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和積極進展是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白蓮太空育種、生產加工技術創新等方面已經起著引領作用。第三,為適應新時代發展之要求,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還有許多科研課題有待研究,如江西廣昌成為“中國白蓮之鄉”的根本原因和內在機制,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中各要素相互作用與協調的機理,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調控途徑等。

3。1 0 教育價值

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還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它以“白”(潔白)、“蓮”(廉潔)為鮮明特點,“出淤泥而不染”,教育人們要“清潔為人、廉潔為官”,做一個具有“誠信、高尚、正直、清廉”的“君子之人”。實際上,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的教育價值遠不止這些,“她”其實是一部充滿教育意義的“活”的教科書、工具書,值得天天默唸、日日朗誦,必有教益。

4 結語

農業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歷史久、種類多、價值大的特點[20],蘊藏著祖先生存、生產、生活和繁衍發展的大智慧[21]。珍惜並不斷髮掘、研究、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對於當前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22,23]。

自2013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19個)以來,至今已釋出了5批118個專案,分佈在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4]。江西省是中國南方地區重要農業省份,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多、分佈廣,且價值獨特[3]。“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既是2017年釋出的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9個)之一,又是江西現有6箇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江西崇義客家梯田系統、江西南豐蜜橘栽培系統、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江西泰和烏雞林下生態養殖系統、江西橫峰葛栽培生態系統)之一,值得深入發掘和研究。

當前,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尚存在面積縮減、產量下降、品種減少、品質退化,以及土壤汙染、病蟲害加劇、可持續發展能力降低等諸多突出問題[25,26],亟待採取有效對策和措施,如加強宣傳、提高認識;擴大蓮作面積、強化生產管理;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夯實基礎、增加投入等。

從國內外發展形勢看,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已成為當今農學界、農史學界、生態學界、地理學界和環境科學界等諸多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熱點與重點之一[27]。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確保農業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推動新時代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路徑之一[28]。進一步加強對“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等各種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研究和保護,將有利於實現江西乃至全國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

黃國勤,男,1962年出生,江西餘江人,二級教授,博士後,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耕作制度、農業生態、農業文化遺產、農業可持續發展等。

作者:黃國勤 江西農業大學生態科學研究中心

基金: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長江中游雙季稻三熟區資源最佳化配置機理與高效種植模式”(2016YFD030020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秸稈還田條件下紫雲英施氮對土壤有機碳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41661070);中國工程院諮詢研究專案“長江經濟帶水稻生產綠色發展戰略研究”(2017-XY-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