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賞、嬉笑怒罵皆成對;言簡意賅、酸甜苦辣均可聯 (37)

對聯,又稱楹聯,是懸掛或貼上在牆壁和楹柱上的聯語。它言簡意賅,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句法相同,有著博大精深的內涵,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有著很高的實用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品類。它歷來被世人所喜愛,用來喜慶吉祥、抒發情感;亦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古今歷史上留下許多妙聯、趣聯、名聯。

雅俗共賞、嬉笑怒罵皆成對;言簡意賅、酸甜苦辣均可聯 (37)

清朝光緒年間,廣州有一個候補小官,家庭貧困久病未愈,終於溘然離世。他的妻子痛哭流涕,寫了這樣一副輓聯:“

撒手又何悲,數十年貧病交加,縱我留君生亦苦;賤軀何足惜,八千里翁姑未殯,因君累我死猶難。”

這副對聯傳情哀惋,上聯寫出了丈夫生時境遇之艱難,今雖離世而去猶勝於生, “何悲”二字實則是悲至極點;下聯是說自己的卑賤軀體本不足惜,但“因君累我”要服侍公婆不能相隨而去,更是寫出了自己在丈夫去世之後所承擔的巨大的家庭壓力,“累”字,看似抒發哀怨與不平,其實是表明自己一定會盡力擔負起家庭重擔。據說這副在靈堂前懸掛後,兩廣總督張之洞一見即為之動容,對這位候補小官遺孀的才華深表讚歎,又對其遭遇表示同情,便下令賞賜白銀一千兩,解決了她的困難。

雅俗共賞、嬉笑怒罵皆成對;言簡意賅、酸甜苦辣均可聯 (37)

清朝有個宰相張英,平時喜歡對聯,很有一些文才。有一次,他到民間微服私訪,碰上那裡的農民用稻草捆秧,一位農民要張英對對子,其上聯是:“

稻草捆秧父抱子

,”這上聯妙在前半句“稻草捆秧”是寫了眼前實景,下半句以“父抱子”來作比,以“稻”喻“父”,以待插之“秧”喻“子”,頗為生動傳神。張英在田頭想了好久也沒有對出下聯,回家後他和夫人談起此事,覺得自己很不好意思。他的話正好被一個侍女聽見了,張英問她笑什麼,她笑道:這有什麼難對的,下聯就是:“

竹籃裝筍母懷兒。

”這下聯對得工整巧妙,和上聯一樣暗含幾層比喻,而且和上聯意境相合,堪稱絕對。張英連連點頭稱讚。原來這侍女雖是貧苦人家出身,幼時也讀過一些詩書,災荒之年被賣做女婢,她小時侯常在家鄉提竹籃挖筍,所以能出口成章。

雅俗共賞、嬉笑怒罵皆成對;言簡意賅、酸甜苦辣均可聯 (37)

清乾隆十九年紀曉嵐考中進士後,當了侍讀學士,陪伴乾隆皇帝讀書。時間長了,不免思念起河間老家來。乾隆皇帝也看出紀曉嵐的心事,便說:“紀曉嵐,看你面色悒鬱不樂,必有心事在懷,讓我替你猜詳一下如何?”紀曉嵐問:“陛下如何猜詳?”乾隆說:“我看你是: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雅俗共賞、嬉笑怒罵皆成對;言簡意賅、酸甜苦辣均可聯 (37)

紀曉嵐立刻跪下說:“皇上說得很對。如蒙陛下恩准,給假回鄉省親,紀曉嵐衷心感戴聖恩。我便:

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君王。

”。乾隆皇帝見紀曉嵐對仗工整,應答如流,不覺聖心大悅,恩准假期,讓紀曉嵐回鄉省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