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呂字:甲骨文改寫認知,史書又一記載被推翻

大約4000多年前,炎帝的後代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為大禹“心呂之臣”,故被封為呂侯,呂之姓氏由此而來。相傳在夏商周三代,呂國均為諸侯國,其中在商朝晚期,呂國出了一位奇人姜子牙(呂尚)。

所謂“心呂”,就是心與脊骨,“心呂之臣”意為“心腹重臣”。

因此,西漢啟蒙書籍《急就篇》中說“尻髖脊膂腰背呂”,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呂,脊骨也。象形。膂,篆文呂”。從古書中看,呂為脊骨已成定論,且“膂”(脊骨之意)是篆文“呂”。

問題在於,“膂”與“旅”似乎關係更為緊密,在“旅”的基礎上演化出“膂”才對,為何許慎卻說“膂,篆文呂”?隨著地下文物的不斷挺身而出,甲骨文出土之後人們發現,呂字本義並非脊骨,許慎搞錯了呂字本義。

被誤解的呂字:甲骨文改寫認知,史書又一記載被推翻

甲骨文中的呂字(見下圖),由兩個方塊形“口”組成,小篆在兩“口”中間加了一撇。對於這個字形,主要有兩種解讀:

1,兩塊脊骨的模樣,恰如許慎所說“呂,脊骨也。”伯夷輔佐大禹治水,立下巨大功勞,由此被稱之為“心呂之臣”,在歷史文獻上說得通。

2,兩塊金屬的象形,即古“鋁”字。《史記》中有“使趙重於九鼎大呂”,其中“大呂”就是周廟大鐘。總得來說,古文中的呂字,與金屬的確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總之,單看呂字的字形,很難判斷呂字的造字本義,但古代文獻更傾向於“脊骨”。

被誤解的呂字:甲骨文改寫認知,史書又一記載被推翻

然而,從甲骨文相關記載來看,呂字本義應是兩塊金屬的象形。

首先,甲骨文卜辭中都對“呂”的運用

在甲骨文卜辭中,商人用“呂”除了表示祭名、方國名、地名之外,還用之表示金屬原料。

《甲骨文合集》6567:“丁亥卜,亙貞:勿乎(呼)取呂。王佔曰:吉,其取。”

《甲骨文合集》29687:“丁亥卜,大……其鑄黃呂……。”

顯然,上述文中的“呂”代表金屬原料,或者至少說與金屬有關。因此甲骨文中的“呂”,應該表示多塊金屬錠重疊放在一起。

被誤解的呂字:甲骨文改寫認知,史書又一記載被推翻

其次,“膂”是由“旅”演化而來

甲骨文中的旅字(見下圖),像眾人聚集在旗下,本義是指軍隊,後來引申指軍隊的編制單位,五百人或二千人為一旅。

所謂“國之大事,在祀在戎”,軍隊是王朝統治的專政工具,其重要性猶如人之脊骨,因此“旅”就有了脊骨之義。《詩經·小雅·北山》“旅力方剛,經營四方”,《周禮·考工記·函人》“權其上旅與其下旅”,其中的“旅”都是脊骨之意。

但旅字畢竟有其“本職”含義,且屬於使用較為頻繁的漢字,或許為此古人專門造出一個代表脊骨之意的文字,即在旅字下面加了一個“月”(代表肉)——“膂”。

如果“呂”本義為脊骨,那麼“旅”為何也代表脊骨,為何後來還專門造出“膂”來表達?顯然,呂字本義原本不可能為脊骨,大概是字形與兩節脊骨比較相似,加上與“旅”讀音相同,於是被借用為脊骨之意,故而通“膂”。尤其篆文時,呂字上下部被“一撇”相連,就更含有脊骨節節相連之意,許慎見到的是篆文呂字,所以錯誤地認為“呂”是代表脊骨的正體字,“膂”是異體字。

被誤解的呂字:甲骨文改寫認知,史書又一記載被推翻

除了甲骨文上的證據,“呂”為金屬在考古上也有一些佐證。

2018年,在山西西南部運城絳縣一帶,距離二里頭遺址大約200餘公里的地方,考古發現夏商時期冶銅遺存——西吳壁遺址,該遺址是中國已知最早、規模最大的冶銅遺址之一。

透過遺址考古研究,學者指出上古先民在中條山中開採銅礦後,將之運到西吳壁遺址冶煉成銅錠,最後再運往其他都邑性的聚落進行進一步鑄造。西吳壁遺址將之煉成銅錠後,存放、運輸銅錠時,它們必然是幾塊摞在一起,或許由此形成了“呂”,當地被稱之為呂地。

有些巧合的是,夏商時代的呂國,大致位於山西西部或西南部,與西吳壁遺址位置有可能重疊。關於呂國的位置,古人認為是在河南南陽,但甲骨文中“丙辰卜,谷貞曰,吉方及口方敦呂”等記載,呂國遭到吉國入侵,說明呂國與吉國相鄰,由此李學勤等學者綜合考證認為呂國在山西西部或西南部,周宣王時遷徙到了河南南陽。

也就是說,可能就是西吳壁遺址的存在,演化出了“呂地”,後來再進一步形成了“呂國”。

被誤解的呂字:甲骨文改寫認知,史書又一記載被推翻

搞清楚呂字本義之後,那麼就推翻了史書上呂國之呂的由來。

對於呂國的國號來歷,《史記》說 “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沒有給出答案,但其他一些史書認為原因在於伯夷是大禹“心呂之臣”,比如《路史》說“共工之子噎鳴,又叫伯夷,為寞心呂,且功於水,封呂”。

但根據甲骨文記載,呂字本義為堆放起來的金屬,因此無疑就不能用“心呂之臣”來描述伯夷。既然如此,怎麼能說因“心呂之臣”而封“呂”?可見,所謂“因心呂之臣而封呂”的說法,大概是後人臆測的歷史,並非原本真相。

被誤解的呂字:甲骨文改寫認知,史書又一記載被推翻

以筆者之見,或是上古呂地善於冶煉銅塊,或是姜子牙先人善於冶煉銅塊,在儲存或運輸時,他們往往將兩塊金屬堆起來,於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呂”、“呂地”、“呂國”,以及後來的呂之姓氏。

值得一提的是,商代後期的呂國,是羌人的一個分支所建,可以稱之為“姜姓呂國”,他們到底是不是自大禹時代流傳下來的呂國,其實是值得懷疑的,或許是姜子牙先人佔據了呂地,滅掉了原先的呂國,於是又建立了一個“姜姓呂國”,根據封地名稱叫“呂氏”。

參考資料:甲骨文、《史記》等